登录 注册

兵器天地>>兵器动态>>正文

摸石头过河的国产重型狙击枪

来源:中广网责任编辑:蔡子衡2013-10-16 11:17
92557662.jpg 
 
国产QBU10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自2000年开始,中国的军事工业似乎一下子“得瑟”起来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这十来年,很多国产新装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继定型投产。甚至一些以前只能在资料中见到的国外高科技装备,国内都自行研制出了性能指标、技术含量相近甚至有所赶超的同类产品,无论是歼十、4代战机还是辽宁号航母,就像“下饺子”一样陆续试验定型并正式列装,整个军队的装备水平出现了爆发式的提升。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就是这一时期国产新装备中的最新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员。

国产“大狙”的漫长探索

1990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安理会授权下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也是新世纪新型战争的一次全面预演。美国依靠其强大军力和先进装备,万里赴戎机,在短短40天内就将曾是中东地区陆上霸主的伊拉克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不由得让中国和一帮原打算看热闹的二、三世界国家“被惊呆”了一次。在惊杲之余,国内高层不得不承认,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之间,在战略思维和军事装备上的差距,比原先预想的要大得多,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必须奋起直追。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M82“巴雷特”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等先进轻武器,无疑出尽了风头,紧接着一部好莱坞科幻片《机械战警》的引入,更把这种武器的威力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自然让通过改革开放正有大开眼界感觉的中国人更感到格外的眼热心跳。

不过,这个时候中国虽然对国外大口径狙击步枪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也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难怪,此时国内虽然建国几十年,对“狙击”的概念却才刚刚接触,只是根据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缴获,仿制定型了79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而且仍是当作半自动步枪在验收,相关的训练、战术等等,还是一片待探索的空白。至于大口径步枪,虽然建国前缴获和使用过英国傅伊斯战防枪和瑞士苏罗通小高炮等武器,但从抗美援朝开始就已经被仿美式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取代,并没有使用和仿制前苏联两种大口径反坦克枪的机会。简而言之,就是高层对国产“大狙”要不要搞、怎么搞、搞什么的问题,还是一点没有感觉。

眼看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要错过又一次历史机遇,这时,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发挥了作用,因为催生第一批国产大狙的并不仅仅是部队的需求,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的驱动。1990年代的中国军工厂,都经历了日子最不好过的一段时间。冷战结束,和平成为世界主流,不用天天防着这个防着那个,该打的仗也打完了,不再需要那么多战备,部队也没有多少消耗,枪炮弹药卖不掉,厂子效益就不行,除了搞民品外,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外贸。大口径狙击步枪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很快就成为几个国内厂家的攻关目标。

 

  

92557663.jpg

四川某厂研制的JS型12.7毫米手动狙击步枪,据说有发射脱壳穿甲弹的能力。

92557666.jpg
 
湖南某厂在第六届国际警用装备展上展出的LR2型12.7毫米手动狙击步枪。该枪以拥有专利的鼓形弹仓供弹,目前已实现部分出口。该枪还可根据客户需求改为发射性能更好的12.7毫米勃朗宁大口径枪弹(前方三弹中中间最短者)。
   92557668.jpg
国产M99型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通过一番“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从1990年代到2003年前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国产大狙,如M99、W03、LR、JS等等,其中有手动单发的,也有半自动的,原理上有导气的,也有管退的,结构有无托的,也有普通的,供弹具有用弹匣的,也有用弹鼓的,总之是林林总总、各有特色。但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研制本身是一项精密而复杂的工程,由于这些武器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论证,也没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有的甚至就是在高射机枪的基础上再轻量化,性能总体上并不突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内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设计”,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较少,尤其是大多数设计人员虽然通过资料有一定了解,都没有亲身感受过国外先进武器的发展水平,对专业狙击步枪所要求的精度没有感性认识。像国产M99狙击步枪在2006年参加巴基斯坦陆军选型时,由于校枪等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在900米距离上射出了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为320毫米的成绩,即达到1.22MOA,综合成绩排名列第二,但名列第一的英国兰奇·蒙斯塔RM50狙击步枪在同一距离上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仅有64毫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0.244MOA。尽管RM50为非自动步枪,在精度上比半自动的M99占有先天优势,但国外产品的精度,还是给中国厂家和技术人员代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92557669.jpg 
2006年巴基斯坦陆军大口径狙击步枪选型中,名列第一的英国兰奇-蒙斯塔RM50狙击步枪打出了900米射距上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仅有64毫米的好成绩。
当然,这一时期的努力也是大有收获的,那就是为后续工作打下了相对扎实的基础,并通过广泛的试验探索,为QBU10等的设计提供了“前车之鉴”,避免再走一些弯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