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
■戚苏源 薛利梅
盟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动用大批飞机进行空中补给和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3月至7月,日本侵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为摆脱在缅中平原被盟军四面合围的困境,日军趁盟军尚未充分完成反攻准备之际,抢先以4个师团(日第15军3个师团及印伪军1个师团)近10万人的兵力发动英帕尔战役,分3路袭击盟军东南亚战区的后方基地英帕尔,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战役中,日军由于对后勤保障考虑不足、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估计过低,最终大败。此次战役中英军对日军进攻的判断与应对、日军的冒进与错失时机,均有值得深思之处。
准确判明企图,正确选择作战战场。尽管战前日军竭尽所能隐蔽作战企图,但英军通过空中侦察等手段仍然对日军行动有所察觉。例如侦察到正面的日军部队不断得到增援,日军在从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到亲敦江边的广大地区大规模修筑道路,亲敦江东岸各处集中了大量圆木、经过伪装的筏子和包括大象在内的各种运输工具等。根据种种迹象,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将军做出了正确判断。除了进攻发起的具体日期外,有关日军兵力、进攻路线及目的等,他的猜想几乎与日军计划完全吻合。
虽然英军事先判明了日军企图,但能否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如何应对。当时,英军面临3种选择:其一,在日军发起进攻之前先行转入攻势,渡过亲敦江,在亲敦江以东地区与日军决战;其二,以主力在亲敦江以西待机,趁日军半渡之际在亲敦江西岸将其击败;其三,将亲敦江以西地区的英军全部撤至英帕尔盆地,集中力量在此地与日军决战。第一个方案虽然可以制敌先机,但必须越过险峻山脉,并在敌前强渡大江,存在着后方补给线过长及渡江后与优势日军交战等不利因素,故未采用。第二个方案虽可在日军半渡时迎头痛击,也没有渡江的困难,但战场距后方基地过远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即便成功也只能歼灭部分日军,难以对缅甸作战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也未被采纳。第三个方案的优势在于,在英军战略基地周边作战,便于英军补给和机动兵力,且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将远距离作战带来的补给困难等问题抛给日军,从而使日军的奇袭速决计划无法得逞。权衡再三,英军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
这一决策从一开始就打乱了日军急袭取胜的如意算盘。英军后退一步,收拢主力,选择在英帕尔附近决战,避开日军锋芒,也避免了在前伸过远及兵力分散的状态下过早损伤实力,保证英军能以集中完整的力量在于己有利的战场上进行决战。
注重支援补给,发挥内线作战优势。从补给的角度看,日军的后方战略基地位于缅甸中部的曼德勒,距离英帕尔最短的行军路线也有1000多公里。战役期间,日军第15军仅得到来自后方的极少量补给,根本无法弥补高强度战斗的损耗,其第15、31师团一直未得到军需品补充,弹药几乎用尽,师团日军仅能以当地土著居民种植的陆稻勉强充饥。
与此相反,英帕尔盆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基地,盆地内遍布营房、医院、军械和弹药仓库,各类大型设施一应俱全,沥青公路纵横交错,还有两个机场。英军即便是在被孤立包围、雨季到来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储备及空运补给长期坚持作战。此外,还有一条可供载重汽车和坦克通行的公路直通北方铁路中枢迪马普尔,那里汇聚着来自整个印度的军需物资,距离英帕尔仅100多公里,可以保证英军在整个战役期间不存在补给方面的问题。
除补给上的优势外,内线作战还使英军能够灵活使用兵力,大规模增调部队。英帕尔被围期间,盆地中的英军第4军频繁机动,及时将部队和坦克、大炮集中到最需要的方向,成功粉碎日军的多次猛攻。而且,由于战场靠近自己的后方,英军得以利用铁路和空中运输,不断向英帕尔和科希马投入增援部队。作战期间,英军由战役之初的1个军3个师增加到后来的两个军约8个师,形成了对日军的兵力优势。
发挥空中力量作用,加强空中支援保障。此次战役期间,盟军空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空中补给、空降支援作战,使英帕尔守军防御力量不断补强,后装物资补给充足。盟军空军还对重要目标实施了猛烈的空中打击。空中力量的支援,对英军取得防御作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役之初,企图速决的日军全力突击,英帕尔守军一度陷入危机。为迅速增援,英军动用大批飞机空运援军。到4月中旬,英军共有两个师6个旅的部队及其装备经空运抵达战场,迅速稳定了战局,将日军拖入持久消耗战。除了空运部队,英、美空军还向英帕尔进行了大规模空中补给,英帕尔守军平均每天得到空中补给近500吨。战役期间,盟军空军还对战场上的日军及缅甸境内的重要目标实施空中打击。前线日军车辆损毁,交通阻断,无法调动部队;后方的船只、车辆及火车只能在夜间缓慢运行。
日军战前准备不周,最终导致全线溃败。日军的作战计划一味追求快速取胜,缺乏任何持久消耗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日军第15军司令宣称:“英印军弱于中国军队,只要果敢地实施迂回包围,敌军必定溃逃。”他要求必须抢在雨季之前,于4月29日前占领英帕尔。日军的全部作战准备也是按一个月的标准进行的,其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仅携带了大约3周的粮食。这种孤注一掷的作战计划给日军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日军最初的突击未能得逞,战局转入相持和消耗阶段后,战场各处的日军均因粮弹不继而陷入困境。扼守北部科希马要地的日军第31师团因两个半月未得一粮一弹的补充,不顾上级的严斥于5月31日擅自脱离战场。
3月底至6月初,日军第33、31师团长曾先后建议停止进攻,退至适当地区转入防御,但都被斥为丧失斗志而撤职。6月26日,日军败局已定之时,日军缅甸方面军仍坚持命令第15军达成预定目的,断然否定第15军撤至亲敦江西岸组织防御的建议。在上级的一再严令下,前线日军只好继续拼凑余力进攻。直到7月3日,日军南方军感到形势严重,直接下令停止作战,转为退却。然而,此时英军已转入全面反攻,残余日军难以脱离战场。各部日军于7月13日开始的所谓“撤退”,很快就变为全线溃逃,战役以日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英帕尔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日军由于忽视后勤保障,寸土未得,伤亡5.3万人。这次战役也被军史学家评价为“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