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着远山奔赴
■蒲杰鸿 英彭博 陈 阳
巡逻官兵攀爬“刀背岭”
青春,是一次出发,是一次攀登,是一次向着远山的勇敢奔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无论是葱茏苍翠,还是磅礴逶迤,只有翻过这座山,接受人生挑战,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
边关,对于新兵来说就是这样一座山。从繁华都市到北疆一线,一群年轻人在远山的呼唤下,义无反顾地去跋涉、去奔赴、去挑战,即便一身疲惫、满身泥泞,依然一往无前。
对于南疆军区库尔干边防连的新兵们来说,想要奔赴远方,先要征服脚下。那条通往远山的巡逻路上雪峰林立、冰河湍急,“刀背岭”“神奇峰”“死亡坡”,仅仅听名字,就令人闻之却步。
年复一年,一茬茬新兵将足迹镌刻在这条天堑险途,他们也在一次次跋涉中锤炼了意志、磨砺了品格,成为“边防通”“活地图”,更在这条路上渐渐读懂了老兵的选择,理解了何为家与国、苦与甜、舍与得,何为军人的使命与无悔的坚守。
冰河涉水
从新兵到老兵,大学生士兵千景文始终在攀登。第一次走进大山,巨大的反差曾让他一度陷入迷茫,老兵刘强带着他骑马巡逻,翻达坂、蹚冰河、过陡崖,对他说:“山不会向你走来,你要勇敢地向它发出挑战。”
踏着朝阳出发,披着星光归营。千景文在老兵的鼓励下,渐渐褪去稚嫩,变得坚毅挺拔。去年底,老兵刘强在守防16年后退伍,告别仪式上,他向界碑敬礼的身影如同一座伟岸的山,刻印在千景文心上。
今年新兵下连,千景文即将带队踏上巡逻路。仿佛昨日重现,已是一名老兵的他对新兵们说,每一名边防军人,都是一座山,他们肩并着肩构成了这座雄浑壮阔的高原,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边关屏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疆军区库尔干边防连,去感悟一场向着远山的青春奔赴。
——编 者
“游龙道”远景
走遍了库尔干的路,人生再也没有迈不过的坎
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边卡”。这个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边关要塞,隐藏着各种艰险挑战。
从连队到前哨的路,蜿蜒在山间,被官兵们形象地称为“游龙道”。
“180多个回头弯。”连队驾驶员龙建凯说,“每一次进出,都是手握方向盘、脚踩鬼门关。”
在连队刘指导员的记忆中,“游龙道”最艰险的路段,非“落石谷”莫属:“像刀斧劈开一般,两座陡峭的绝壁将一条谷道夹在中间,两侧山石摇摇欲坠。”
每次经过这里,官兵都会不自觉地心跳加速。2021年刘指导员刚到连队,第一次参加巡逻,骑马行至山谷中间,碎石突然从山顶滚落。手足无措之际,幸亏他骑的那匹军马猛地向前一跃,他才躲过这次险情。
在连队守防3年,刘指导员经历过“命悬一线”的时刻。攀爬陡峭的“死亡坡”,他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向山下跌去,幸好双手扒住一块石头;前往阿依浪苏沟巡逻,途中突然遭遇雪崩,他和战友躲在一块巨石下,险些被积雪掩埋。
每一次生死瞬间,他都在心里暗暗感到“后怕”。但任务一来,他又一次选择往前冲,“该上就要上,这里的山,总得有人守啊。”
远方即便千难万险,也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在一次次跋涉中,刘指导员积累了大量巡逻经验,从一名库尔干的“新兵”,迅速成长为“边防通”“活地图”。
在这大山之中,像这样的成长故事还有很多。
果园交心
二级上士马玉龙入伍时,曾和父亲有个约定:等他当上班长,父亲就来边关走一趟,看看他戍守的地方。那年冬天,马玉龙带队进山巡逻,还没返程,父亲突然病逝的噩耗传来,他泣不成声:“爸,我当上班长,您却失约了……”
这也成为马玉龙心中永远的遗憾。那天深夜,他朝着家乡的方向,流着泪给父亲磕了3个响头。第二天清晨,他带队继续走完了剩下的巡逻路。
“顺遂与波折、憧憬与失落、痛苦和快乐……这条路几乎承载了所有情绪。”马玉龙说。边防军人巡逻的脚步不停,人生路就像脚下的路,在这条路上多走一趟,就会多一些人生感悟。
2021年,二级上士段海波的妻子早产,得知消息,他心急如焚地往山外边县城的家中赶。途中遭遇山体塌方,他被堵在了路上,最后硬是扛着行李箱,徒步翻越了陡峭的山。
坚守,奋斗——是这座大山中官兵成长故事的“关键词”。在连队战友心中,尚俊贤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兵。
尚俊贤在巡逻路上走了十几年,多次被上级评为“戍边卫士”“执勤能手”。2006年连队进驻一个新前哨,尚俊贤腰系绳索、手拿铁镐,带着战友们连续奋战半个月,用双手双脚开出一条路。这条路,后来被战友称为“俊贤路”。
尚俊贤脱下军装,还是没舍得离开连队,就在驻地县城考了公务员。每年夏天,他都会回到连队看望老战友,走一趟曾经走过的路。
英沿、阿克青、托木尔峰……这些拗口难记的地名,如今早已化为这位老兵脑海中的画面,战友跋涉的背影、憨厚的笑容,无数难忘的时刻永远镌刻在他的青春记忆中。
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清楚明白要到哪里去。今年新兵下连,连队邀请尚俊贤回营上党课,他由衷地对新兵说:“走遍了库尔干的路,人生再也没有迈不过的坎。”
战士在石头上作画
远离城市的喧嚣,能看到不一样的远山
头顶星空,下士宋有杰站岗时,经常会思考人生中“解不开的难题”。
刚到库尔干时,他曾问自己:“到这么远的山里来当兵,究竟图个啥?”
站在哨位上,他哭过。
下连第一年的除夕夜,他站成一个“雪塑”,想起远方父母,心里五味杂陈,不争气的眼泪滚落。
宋有杰家境殷实,父亲希望他继续读书,大学毕业后接手家里的生意。他却不愿按照父亲为他规划的人生路径走下去,大二那年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服役。
新兵下连后,宋有杰感到时间被完整切割,就像床上叠出的一块块“豆腐块”。每天机械地重复各项工作,枯燥、单调的训练执勤,他的热情渐渐被消磨。
宋有杰的迷茫,没能逃过班长段海波的眼睛。每次出发巡逻,段海波都会特别关注宋有杰的状态。海拔4000多米的1号界碑下,有56级台阶,风声呼啸,宋有杰浑身无力,亦步亦趋地跟着前面的战友,艰难向上攀登。每当这时,段海波就会“推”一把宋有杰,帮助他一步步登上达坂。
山巅之上,1号界碑庄严矗立。“宋有杰,出列!”这一次,段海波把第一个为界碑描红的任务交给了宋有杰。
迎着凛冽的寒风,宋有杰摘下手套,轻轻擦拭界碑后描红,当沾满红漆的笔触描到“中国”两个大字时,他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滚落在高原的冻土上。“敬礼!”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齐刷刷抬起自己的右臂,宋有杰内心也升腾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戍边豪情。
这是全连官兵共同的体会:无论多苦多累,只要站立在界碑前,腰杆就会不自觉地挺起来。“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宋有杰说,从那天起,他渐渐喜欢上了这首歌,“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像歌里唱的那样当个好兵。”
那天傍晚,绚烂的霞光映红了段海波的脸,坐在营房后山的草坪上,段海波第一次在“徒弟”面前摘下了迷彩帽——刚满35岁,他的头发却像戈壁滩上稀疏的草皮。
连队驻地井水矿物质超标,不少官兵都被脱发困扰。怕家人看见揪心,每次视频,段海波都戴着军帽;每次休假前,他将头发全部剃光。为了“拯救”头发,段海波尝试了各种方法:喝中药、吃维生素……“啥招都用上了也不顶用”。
每年退伍季,段海波的家人都会劝他早点离开这座山,可每次当他拿起笔打算写申请时,却发现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年复一年,在走与留的选择“拉锯战”中,段海波从一名青涩新兵,成长为一名老兵,同时也成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聊起如今不同的人生角色,段海波认为,这些都是责任,“在大山里坚守,更能感受肩上的担子。”
休息时间,战士们弹奏吉他
对于中士马正吉而言,他驻守的这座山,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守山,也成为一种人生经历。
入伍前马正吉送过外卖,在理发店当过学徒,他以为自己离不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思考偌大的城市中,什么是青春的价值?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不如去当兵,吃点苦又能怎样!”当兵到了库尔干,马正吉学会了做饭、种菜、骑马。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借助夜空中北斗七星的方位,辨别家乡的方向。
青春是轰轰烈烈的精彩,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平淡。大山中简单的生活、质朴的情谊,治愈了马正吉曾经的空虚和迷茫。
“头顶是璀璨的星空,脚下是祖国的哨位,在库尔干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回望自己几年来的军旅路,马正吉轻声说道。
大山深处,那个一辈子无法割舍的“家”
太阳掠过雪山银顶,发出绚丽的金光,白云或快或慢翻页,不远处的古尔克苏河,喧哗着头也不回地经过。
苏睿曾是连队最老的老兵。每当夕阳西下,苏睿喜欢站在营门的哨位上,打量着这片营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2006年夏天,苏睿跨上马背,带着战友走进大山,在1号界碑的山脚下扎下营地。第一顶帐篷刚支起来没多久,苏睿和战友从河床边搬来一块块石头,垒砌哨所、修筑土房。3个月后,这个崭新的哨所渐渐有了家的样子。
“要扎根,先安家,再安心。”在这座紧贴着祖国边防线的大山中,“家”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战士们采摘鱼腥草
连队的每一名官兵,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个遥远的哨所建成自己心中的“家”。四川籍战士张富东入伍前,每年夏天,都会跟着父亲在田埂旁挖鱼腥草。戍守西北边关,那浓浓的家乡味道一直让张富东怀念。
2019年夏天,张富东休假返营的行囊里,装着一株株带着乡土气息的鱼腥草根。回到连队,他开始在营区的空地上平整土地,栽种这些鱼腥草。张富东悉心照料,但稚嫩的草苗“水土不服”,不久都打蔫儿了。为了改善土质,全连官兵利用下山探亲、出差、学习的机会,一点点往山上背土。
种植员老兵展示大棚栽种的蔬菜
又过了一年,张富东再次栽种。两周后,土壤里渐渐冒出嫩芽。那段时间,大家空闲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蹲在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幼苗“傻笑”。连队的菜地变成了温棚,豆角、草莓、西红柿等高原从未种活过的蔬菜瓜果,在官兵们的汗水浇灌下茁壮成长。
一次次播种,一次次耕耘。在憧憬的目光中,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把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期盼变成现实。
2020年秋天,老兵王玉恩即将退伍,离队前他盘算着再给连队修建一座国旗台。他把这个想法上报,得到上级支持。不久,他带人从数十公里外团队的一处工地中拉回水泥和砖块。
那年国庆节前夕,国旗台修建完工。退伍仪式上,王玉恩身着军装,站得笔直,参加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升旗。当他抬起头,眺望远处的群山,凝望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红了眼眶。
临行前,连队刘指导员给王玉恩送来一本影集。返乡的民航客机掠过库尔干上空,王玉恩轻轻打开影集,回忆闸门也就此打开——
长明电成功接入的那晚,库尔干的夜晚无比璀璨;笔直的马路直达前哨,战友们在崭新的路上肆意奔跑;保温哨楼拔地而起,风雪中持枪站立的身影更加坚定;4G信号全时覆盖,官兵们笑盈盈地向远方的亲人道一声平安……
坚守的岁月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王玉恩笑着,又流泪了。他萌生一个想法,等孩子长大,带他来一趟库尔干,看看自己曾经坚守的地方。因为,大山深处,有他一辈子无法割舍的“家”。
(图片:王军强、蒙祖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