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新时代边关·山与海的青春守望
这是一群雪山上的守望者——
祖国西陲,昆仑山脉在数千万年的碰撞交汇中,衍生出一条贯通新疆和西藏的高原通道。一条蜿蜒其间的通信线,犹如一条流淌在高原之上的河,将雪山上的两个重要战略屏障紧密相连。
天路迢迢。30多年前,某部官兵沿着新藏线天路,爬雪山,翻达坂,在一个叫作“红山河”的雪山腹地扎下营地。从此,红山河机务站官兵守望雪山,守望一条流淌在雪山之上的“数字银河”。
这是一群大海边的巡线兵——
东海之滨,浪花朵朵。距离海岸线不远处的半山腰,海军某机务站坐落其中。当阳光爬上远山,将温暖送进这个小站,操课的号声像往常一样响起,小站的10多名巡线兵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一本老兵退伍前留下的《巡线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机务站负责维护的线路绵延数十公里,官兵巡线要翻越大小山脉十几座,每年巡线近万公里……一个个数字犹如一朵朵“浪花”,每一朵都记录着官兵跋山涉水、爬杆接线的艰辛征程。
从西陲高原到东海之滨,他们将青春足迹镌刻在山海之间。一位高原巡线老兵说,雪山上风雪凛冽,它改变地貌、割裂季节。老兵还说,有一种力量可以抵御严寒、融化风雪,那就是军人的守望。这种力量,让他们足下生根、心中有光,一次次走进风雪、一次次攀上线杆,丈量用青春守望的山海银线。今天,让我们分别走近驻守雪山之上和东海之滨的机务兵,了解他们的巡线故事。
——编 者
攀上线杆。
地标 西陲雪山
山路迢迢,巡守高原“数字银河”
■邵华枫 高 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蒲杰鸿
守着守着就爱上了,巡着巡着就离不开了
“死人沟、野马滩、老虎口……”红山河机务站环境艰险,从这些地名中可一窥端倪。
机务站维护的线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守护这条线路,刺骨冰河、稀薄氧气、肆虐风雪,是官兵时时需要面对的挑战。每一次呼吸、每一步前行,他们都面临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考验。
去年,海拔5000多米“死人沟”附近的线杆,被融雪汇成的山洪冲倒。接到抢修命令,一级上士张金海和战友携带装备出发了。
赶到故障点时,线杆被洪水冲得横七竖八。没有犹豫,张金海将安全绳缠在腰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一步一步向前挪。
刺骨的寒凉,从双腿向上蔓延。张金海的身体变得僵硬,突然脚下一滑,跌入水中。岸上的战友紧紧拽住安全绳,将张金海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抢修任务一直持续到晚上,深夜回营,张金海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的惊心一幕,心有余悸。
这些年守望雪山上的“数字银河”,张金海经历过的险情数不胜数。风雪淬炼了这位老兵坚毅的品格,也给他带来伤病。
每年下山体检,张金海的体检报告上都会被标注几个“红箭头”。看着纸上“预警”的健康指标,妻子忧心忡忡,劝张金海下山。张金海便安慰妻子,一定会尽快下山。但真正面对进退走留时,他又说,雪山要有人守,线要有人巡,他还不能走。
夜深人静,每次听妻子在电话中“倒苦水”,张金海的内心也陷入纠结。但脚下的“银河”,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一次次地选择坚守:“守着守着就爱上了,巡着巡着就离不开了。”
一级上士张金海坚持记录守望红山河的故事。
如今,张金海已在高原驻守16年。他带出了一批批业务骨干,也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两年前,新兵刘振江成为张金海的第45个“徒弟”。张金海仿佛在刘振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每次执行任务都会把他带在身边。
去年,张金海带刘振江参加光缆线改架任务。他们扛起上百斤的线杆,肩膀被磨破了皮,渗出的血渍与作训服粘在一起。每次脱下作训服,他们都会感到钻心地疼。
深夜,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刘振江感到迷茫与失落:“跑到这里来吃苦遭罪,究竟图个啥?”
一次巡线路上,张金海带队在一座鹅卵石垒砌成的坟茔旁停下脚步。
没有墓碑,这是前辈娄志成牺牲的地方。40多年前,抢修通信线路的娄志成,在暴雪中与战友走散。他年仅21岁的生命,长眠在雪山之上,化身为风雪线路上的“坐标”。
此刻,硬冷的山风,吹干了刘振江脸上的泪痕,他的心猛地一阵刺痛。
高原之上,一名巡线兵为线路加挂固定钩。
“在这寒冷的雪山之上,牺牲和奉献不再是‘大词’,而是实实在在地离我们很近。这条先辈用青春和生命守望的‘银河’,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巡线兵坚定地守下去。”那一刻,军人的责任感在刘振江心中升腾。
从那以后,夜晚巡逻遇上狼群,刘振江不再胆怯;上杆挂缆,脸被风雪刮得生疼,他不再抱怨;巡线守线,面对雪山,他不再感到孤独。
施工结束返营那天,机务站全体官兵捧着哈达,在营门外列队欢迎。刘振江说,那是他最骄傲的时刻!
守卫红山河,一次次征服雪山、一次次巡守“银河”,刘振江渐渐懂得了攀登的雪山之高,肩上的责任之重。今年初,刘振江郑重提交留队申请书。他决心,接过前辈肩上的担子,沿着班长巡过的线路,坚定地走下去。
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迎着风雪,机务站组织例行巡护线路。
这一次,刘振江紧跟在张金海身后。转身回头,望着“徒弟”坚毅的表情,张金海欣慰地笑了。
在遥远的雪山上,有了另一个家
雪后冬夜,如水月色为线缆蒙上了一层清辉。
中士刘译阳坐在窗前,看着那条覆满霜雪的线缆出神。
刚上高原时,机务站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手机信号断断续续。官兵维护的线缆,成了刘译阳和母亲联系的纽带。
夜深人静,在电话中听到母亲的问候,刘译阳总是强忍泪水。这份温暖,也成为支撑这位年轻战士驻守高原的动力。
刘译阳的父亲早年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18岁那年,刘译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一心想从军报国的他,报名参了军。
来到红山河,艰苦环境曾让他一度“想回头”——缺电少水,通信不畅,遇到大雪封山,大家只能就着腌菜下饭……
晚上,母亲给刘译阳打电话。“儿子,你还好吗?”不知是思念还是委屈,听到母亲声音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不久,刘译阳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个枕头,枕包里装着中药材,枕套上是母亲用金线绣出的“刘译阳”三个字。
“雪山上高原反应睡不好觉,这个中药枕包有助眠作用……”捧着母亲亲手制作的“爱心枕头”,刘译阳止不住泪流满面……
那段时间,母亲被确诊为脑梗。为了让儿子安心当兵,母亲将这个秘密藏在心底。平时通话时,她总是给刘译阳报喜不报忧。母爱的温暖,始终守护着这位驻守雪山的战士。
母亲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入医院抢救,舅舅这才拨通了刘译阳的电话,将母亲病情告诉他。山路遥远,刘译阳紧急返乡。没承想在返乡路上,他再次接到舅舅打来的电话,母亲突然病情恶化……
等刘译阳回到家中,母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跪在母亲的病床前,刘译阳泣不成声。
再次回到红山河,刘译阳心像雪山一般冰冷。机务站李指导员看着一天天消沉下去的刘译阳,心里想着要为他做点什么。
5月14日是刘译阳的生日。那天巡线归来,李指导员带刘译阳来到阳光房,轻轻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
早在一周前,司务长邵飞飞就带人前往700多公里之外的城镇,选购了各种制作蛋糕的食材和模具,赶在这天精心制作了这个蛋糕。
那天的阳光棚充满阳光。官兵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唱起生日歌。战友滚烫的情谊,融入了甜甜的蛋糕里,如阳光一般融化了刘译阳心中的冰雪。
那晚躺在床上,刘译阳内心感到踏实而满足。翻了个身,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在心里告诉母亲:“在遥远的雪山上,我有了一个家。”
两年前,新兵冯志超下连到了红山河。看着这个阳光乐观的新战士,作为班长的刘译阳,感到无比亲切。
冯志超的家在广西玉林,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独自将他和弟弟、妹妹拉扯大。正是母亲鼓励他去部队当兵,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冯志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下连不久,冯志超成为一名设备维护员,还和新兵轮流担任站里的“锅炉工”。
红山河常年冰封,四季都要供暖。冯志超值班的日子,他每天将煤炭铲进推车,运到百米开外的锅炉房,烧火、加煤、除灰……任务繁重又艰辛。
那年5月,正赶上冯志超值班,站里突然接到他的母亲病重的电话。
得知消息的冯志超请假回家,在床边为母亲尽孝。待母亲病情稳定,他返回连队才得知,刘译阳带领全班战友轮流替他值班……
那天清晨,冯志超早早来到锅炉房,只见空气中弥漫着煤灰,刘译阳正带领全班战友干得热火朝天。“众人拾柴火焰高。”刘译阳告诉冯志超,全班商量决定一起帮助他完成任务。
阳光映衬着战友的笑脸,温暖而质朴。冯志超也觉得,在红山河,自己有了另一个家。
去年,高原气温陡降,锅炉管道阀门被冻裂。半夜,冯志超被冻醒。他没有叫醒战友,自己悄悄起床来到锅炉房,从锅炉上拆下钢板,再从库房找来废旧轮胎材料,将阀门漏水处封堵好。没过多久,供暖恢复了,阵阵暖流通过管道输送到营房的每个角落。
说起这件事,冯志超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要让战友们和我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
冰湖解冻,冯志超在湖畔眺望家的方向。
不辜负每一份热情,每一个远方都值得奔赴
深夜,高原星光闪烁。站在哨位上,中士延陵荣祥又一次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延陵荣祥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父亲也曾参军入伍在风雪高原保家卫国。从小到大,延陵荣祥都梦想成为一名军人。
高考那年,一向成绩优秀的他发挥失常。梦想,始终是前方的一束光。追寻着这束光,他选择参军入伍,并申请到高原服役。
刚上山时,延陵荣祥的高原反应严重,头疼与胸闷,让他彻夜难眠。环境艰苦,任务枯燥,现实与梦想的落差,一度让他感到压抑。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段日子,三级军士长冉毅陪伴在延陵荣祥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要学会往前看,如果总是囿于过去,如何迈开追梦的步伐?”
冉毅还鼓励延陵荣祥,要做一个对部队有用的人。从那时起,每天巡线归来,延陵荣祥就到图书室看书学习。机务站军医调走后,李指导员有意培养勤奋好学的延陵荣祥,送他参加卫生员培训。
学成归来,延陵荣祥的心中有了奋斗的方向。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军事医学书籍,针对高原病防治深入钻研,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从此以后,战友出现身体不适,都会第一时间来找延陵荣祥。
“帮助身边战友远离病痛,也治愈自己心灵的创伤。”延陵荣祥渐渐觉得人生越来越有奔头,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
中士延陵荣祥精心照料绿植。
延陵荣祥一天天成熟起来,也肩负起更多责任。6年来,延陵荣祥当过卫生员、制氧员、水暖维修工。“一专多能”的他,成为连队战友心中“离不开的人”。
与延陵荣祥一样,在这个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等兵董皓杰遇见雪山、遇见冰河,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大学毕业后,董皓杰怀着绿色梦想参军入伍。他曾幻想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装甲兵,没想到上了高原,成为机务站的一名值机员。去年,一场高原演习拉开帷幕,上级抽调人员提供信息支援,董皓杰兴奋地报了名。
董皓杰负责架设线路。夕阳下,他上杆挂缆,从雪山之巅遥望,连绵的山峦、纯净的湖水、湛蓝的天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那一刻,他的心中热血沸腾。
任务结束的那天,在高原驻训的某部官兵以庄严军礼向巡线兵致敬:“因为你们,才有了线路畅通,才有了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
那一刻,董皓杰内心充满自豪。
因为这次任务,他对梦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谁说平凡不能铸就辉煌?不辜负每一份热情,每一个远方都值得奔赴。
今年初,士兵留队意愿摸底,董皓杰率先递交留队申请书。最终由于身体原因,他未能如愿。
山风呼啸而过,退伍的这天还是来了。董皓杰戴着大红花,踏上了返乡的归程。
点火出发,车轮转动。透过车窗,线杆在眼前一个个掠过。董皓杰在心里默默计划着,回到家乡开间民宿,名字就叫“红山河”。
尽管与梦想失之交臂,但他内心依然充满希望,这几年巡守高原“银河”的经历让他懂得,只要心怀梦想,希望永远在前方。
地标 东海之滨
浪花朵朵,簇拥心中那片“花海”
■倪浩洋 符 鹏
深夜,海风轻拂,浪花拍岸。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军某站,一片静谧。
值班室内,一级上士、站长徐浩然端坐屏幕前,紧盯设备运行状态。
设备运行指示灯规律地跳动着,但徐浩然告诉自己,意外情况随时可能会发生。正如他最喜欢的一首歌中所唱的:“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声号令我们等待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日复一日守护方圆数十公里10余个点位,徐浩然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的状态。
小站不大,守站官兵需要维护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通信线路,算下来每年巡线近万公里。“铃声响起即刻出发,每名战友都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徐浩然说。
任务繁重,徐浩然常常对战友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守站巡线,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熬得住孤独。”
时间拨回到多年前。徐浩然刚下连便来到这个机务站。攀登线杆,抢修线路,他曾一度感到迷茫,找不到坚守的意义。
一次和战友奉命检修一条山巅线路,爬上架设在山顶的线杆,迎着大海上吹来的劲风,他的心不由得怦怦直跳,只得先下杆,由另一位战友单独完成任务。
那年夏天,台风抵近。豆大的雨点敲打着玻璃窗,时任李站长驻足窗边,眼神中写满焦虑。电话铃声响起,刺破了平静:“台风风力过大,你辖区所属线路出现断点,立刻前出检修。”
李站长不假思索地披上雨衣、背上工具包,并协助“徒弟”徐浩然穿好反光背心。没有多余的话,两人迅速向某地域出发。
狂风咆哮,大雨瓢泼。家在中原地区的徐浩然,哪里见过这种“台风天”。没走出去多远,他脚下一滑,重重跌倒在地。“还能不能上?”李站长把徐浩然拉起来,大声问道。徐浩然一把拭去脸上的雨水,用力点点头:“能!”
两人挨个测试线杆,终于找到故障杆。他们决定由李站长攀爬线杆,徐浩然在下面等待接应。
狂风呼啸,一条损坏的线缆在风中摇摆不停。爬上杆顶,李站长用线钩勾了几次也没成功,雨越下越大,他的视线愈发模糊。
“浩然,把加长杆拿给我!”徐浩然在下面往上看,视线模糊,完全看不清。顾不得多想,他从背包中取出工具,开始攀登线杆;在接近一半的高度,他停下来,奋力将工具扔向守在杆顶的李站长。
说时迟那时快,李站长伸手接住了工具。而在扔出工具的那一刻,徐浩然的身体也发生了晃动,险些滑下线杆。剧烈的摇摆中,低头看了一眼溅起无数雨花的大地,他忽然感到自己不害怕了:“那一刻,我的内心非常平静,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经过十几分钟抢修,线路恢复畅通,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徐浩然先下杆,李站长再下杆。落地后,李站长重重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着说:“下次任务,你先上,我给你当帮手……”
每次完成检修任务,李站长就会在《巡线日记》上画一朵“浪花”,还要在这朵“浪花”下面,认真记录任务完成情况:遇到何种困难,线路故障特点,采用何种检修方式……
东海之滨,战士们巡线途中眺望远方。
“每一朵‘浪花’代表一次任务,也代表我们又一次战胜了风雨、战胜了自己。”李站长说,一朵朵“浪花”组成一片“花海”,见证着巡线兵的奉献和坚守,更记录着勇敢顽强的巡线精神。
“巡守这条路,就是守护我们心中的‘花海’。”去年,李站长达到最高服役年限,脱下了军装。在临别之际,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战友:守好站,巡好线。
如今,接过老站长的接力棒,新站长徐浩然每次巡线归来,都会延续老站长的做法,在《巡线日记》上认真记录这一次的检修情况。在这位新站长看来,记录“浪花”,就是书写青春,就是守护盛开在心中的“花海”。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是这个小站官兵的座右铭。翻山穿林、涉水过桥、钻地架空,每条巡线路,都是守站官兵用双脚走出的使命之路。
清晨,小站值班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信号指示在你们辖区内有波动,请你部立刻前出检查排除问题。”
徐浩然立即带着上等兵王涛外出排查。像当年的老站长一样,他为王涛穿好反光背心,检查好装备,踏上了这条熟悉的路。
朝阳初升,二人脚步交替而行,那背影如此坚定,如此挺拔。
(英彭博、李荣荣、郭振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