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新时代边关·扎根边防的“兵之林”
海上灯塔。
呵护嫩绿。
“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名字你可曾听说,它就像我们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祖国……”
碧波浩渺,西沙岛礁,生长着一种树叫抗风桐。它生命力顽强,在沙质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树枝柔韧不易折断,就像扎根海岛的守岛官兵,默默守护着岛礁。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
沙尘轻舞,西陲戈壁,一片白杨林长出嫩芽。明媚的阳光抚慰着大地,战士清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树苗卸下保暖“棉衣”。
这个春天,从“南海明珠”到“西陲铁哨”,一片片绿色倔强地向上生长。它们把枝条伸向离太阳更近的地方,把根系延伸向岩石缝隙的深处。
扎根的是一片林,更是一群边海防军人。凝望这片绿色,青春岁月也在这一刻,被梦想击中。曾几何时,绿树成荫只是边海防军人的憧憬;如今,他们用顽强的精神呵护树苗,一起向阳、一起扎根、一起成长,让梦想照进现实。
扎根边关的树,见证了扎根边海防军人的辛勤付出,更见证着他们的坚韧与忠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军驻西沙某部和新疆军区英阿特边防连,聆听边海防军人与树的故事。
——编 者
地标 西沙岛礁
我们都是“抗风桐”
■李晓明 阳宗峰 解放军报记者 贾启龙
欧阳在巡逻间隙眺望远方。图片由该部官兵提供
今年,是某部参谋欧阳驻守西沙岛礁的第8年。欧阳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一个“冲动的决定”,竟让他转眼间成了战友口中的“老海岛”。
曾经的血气方刚,如今的黝黑沧桑;曾经的一头乌黑,如今的“稀疏森林”……在欧阳看来,这些西沙岛礁的“馈赠”,是他作为守岛军人的特殊“勋章”,见证了他的青春坚守。
军校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某部机关工作。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他所在的单位面临调整,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
“去守海岛!”青春岁月,在这一刻被梦想击中。守岛,一直是欧阳心中的信念。
此时选择守岛,却和刚刚毕业时有所不同。几年前,欧阳结婚生子,有了家。他的肩上除了军人的使命,还有家庭的责任。
得知欧阳主动申请守海岛,妻子一开始有些想不开:“放着好好的城市不待,干吗非得去海岛?”
欧阳并非没有思考,他知道守岛意味着与妻子聚少离多,更意味着家庭的责任,多数要甩给妻子承担。但心中的梦想和信念,还是让他义无反顾地做出选择:“岗得有人站,岛得有人守。趁着还年轻,我想到海岛上锻炼锻炼!”
乘船上岛,欧阳吐得昏天黑地。海岛训练,他顶着烈日和战士一起挥洒汗水。为了适应岛上湿热环境,他比年轻战士练得更猛,肩膀被晒得脱了皮。
岛上缺水,洗澡只能用淡化海水,他洗完还是觉得黏腻。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他常感到憋闷……
站在海边,眺望海面上绚烂的晚霞,这是欧阳最牵挂远方妻儿的时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三级军士长陈柱看出了欧阳的失落,带他走近一片绿色。
“这是抗风桐,是一茬茬战友创造的‘海上奇迹’,更是守岛兵心中的‘梦想绿洲’。”陈柱告诉欧阳,由于地质和环境等原因,能在岛上存活的植物为数不多。贫瘠的沙土,让一株株试图扎根的植物知难而退,只有抗风桐顽强活了下来。
这些年,只要有新战友上岛,陈柱就会带他们来到前人栽种的抗风桐林前。
什么是西沙精神?陈柱说,某种意义上,西沙精神就是抗风桐扎根岛礁的写照。
一次台风过境,几棵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天气刚好转,陈柱和战友带着工具赶来,扶起倒下的树苗,继续种下新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陈柱的心里,每一棵抗风桐都像是坚守海岛的战友。
树,培育着一种信念;种树,似乎是在心中播种一种信念、一份执着。就像官兵们说的,绿色,是守岛人的青春;守护西沙,也是守护心海的一片绿。
欧阳渐渐喜欢上了抗风桐。每一次触摸抗风桐的树叶,望着斑驳的树干,他都被它的顽强生机所感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义无反顾!哪怕遭遇挫折,都应像这顽强的生命,历经风雨,其志更坚!
一次重大任务来临,欧阳临时被安排上阵。他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学大纲、制方案、拟计划、搞协调,半个月后,他带人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欧阳重新找回自信,更加坚定守岛的决心。此后,他在一次次任务中淬火,把自己历练成一棵风吹不弯、浪打不倒的“抗风桐”。一次次挑战新岗位、一次次研究熟悉新专业,他把抗风桐顽强扎根的精神融入本职工作中,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每次取得成绩,欧阳都会第一时间给妻子报喜。电话那头的妻子一定会回报他一个大大的“赞”:“你安心守岛,家里有我!有你这棵‘抗风桐’遮风挡雨,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久前的一场台风,让海岛遭受重创。好多树木抗不住狂风,有的被连根拔起,有的被折断。
环岛路边的抗风桐林,已经长得茂密。每次台风来临,大家的心就开始悬着,挂念着茂密的树林,更牵挂着树上的“精灵”——鲣鸟。
台风过后,鲣鸟的鸟巢被卷到地上。“集合,抢救鲣鸟。”随着副队长张健的一声哨响,驻岛官兵便钻进了树林开始搜救。
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官兵眼中的“守岛精灵”“无言战友”。
每天清晨,鲣鸟便成群结队飞向大海,在海面盘旋着捕食。官兵们还亲切地称其为“导航鸟”。每次出海归来,在海上看到鲣鸟,官兵便知道,海岛越来越近了。
守岛官兵把保护鲣鸟当成一种职责。官兵们说,有了鸟,岛上的抗风桐就有了灵魂。有了官兵们的保护,海岛成了名副其实的“绿洲”“鸟岛”。
每年台风季,岛礁断水断电断网并不稀奇。补给船不能近岛,岛上的物资很快便“捉襟见肘”。
那年,补给船一个多月无法出航。趁着风小浪平,张健带着官兵去浅滩赶海,海鱼、海虾、海螺,他们每去一次,都有不小的收获。没电没网咋办?张健带着官兵白天搞训练,傍晚整菜地,晚上点着蜡烛看书、讲故事、读家书……
艰苦生活时间一长,新兵开始想家了。
“走,我带你们去找‘家’!”张健把新兵们带到了抗风桐林前,看到鲣鸟重新在树上搭建鸟窝,他笑着说:“这是鲣鸟的家。这些树,是鲣鸟的希望。我们为什么扎根海岛,乐守天涯?因为我们守护的是家,也是希望。”
张健让新兵们好好地看看鲣鸟,好好地摸摸抗风桐的树干。静默良久,新兵们若有所悟。
“为什么老兵不想家,为什么他们写下留队申请书?因为他们把岛礁当成了家,他们就是一棵棵倔强的‘抗风桐’,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沙,撑起这一片绿,守护着这个岛!”
当天晚上,一名新兵在守岛日志上郑重地写下:“我相信,我们都是‘抗风桐’!”
西沙岛礁上,一名守岛战士凝望抗风桐叶片。
“老海岛”向新战士介绍抗风桐的故事。
方位 西北戈壁
种下一片开花的树
■屈旭文 赵盛伟 刘岳琦
一群兵与一片林
春天的英阿特边防连,战士用心呵护树苗。
阳光洒满大地,又到了新疆军区英阿特边防连官兵播种希望的季节。
清晨,官兵来到营区外杨树林,为树苗卸下去年冬天穿上的保暖“棉衣”。一级上士马春兴拿起笔和本子,记录树苗的生长状态,为下一步养护树苗做准备。
种树,已经成为马春兴守防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种树笔记,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几大本。
16年前的一个夜晚,马春兴从河北老家启程,踏上了前往英阿特的征程。下了火车倒汽车,他记得,那时边防的路还是砂石路,驻地一片荒凉。
狂风、沙尘、飞雪,是边关带给马春兴的“见面礼”。在这里守了几个月,荒芜的景色暗淡了马春兴的心。
翌年春天,连队党支部决定在营区周围试种白杨树,为边防增添新绿。这让马春兴内心闪过一丝光亮。但营区周围都是盐碱地,不适宜树木生长,他满腔的热情顿时被泼了一盆凉水。
官兵们向科研人员请教,研究出一个办法:从山下运来泥土,铺在砂石之上,改造出一片适宜扎根的土地。
大家齐心协力,挖土、栽树、浇水。在连队官兵心中,种树就是“种心”:“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抹生机,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因为海拔高、冻土层厚等原因,栽种的树苗,经过一个冬天枯萎了一大半,最终成活下来的树,不足10棵。
马春兴种下的树,是全连长势最好的。树苗顽强发芽,熬过第一个寒冬,枝干越发粗壮,展现出勃勃生机。
马春兴心里越来越亮堂。又过了一年,在他精心照料下,那株树苗长到了2米多高。当年新兵入营,连长带着新兵参观这棵树,给大家讲马春兴种树的故事。
这棵扎根树,是连队官兵精神的写照。
“每次仰望树梢,都感觉树冠上长出的新芽,就像清晨的曙光,令人心生希望。”马春兴说。
马春兴经常与战友们憧憬未来:“总有一天英阿特不再是荒芜的戈壁,变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连队调整“植树计划”,每年开展3次植树造林活动,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种树的行列。
树木的成活率不高,官兵利用休假时间主动学习种植技术。掌握了技术,官兵渐渐在营区周围种出一片树林。
这片树林,成为英阿特边防连官兵们的精神寄托。每当看到树叶在风中摇曳,大家内心便会受到鼓舞:“只有适应环境的心,没有被环境淘汰的人!”
这些树木,见证了他们的辛勤汗水,也见证了他们的拔节成长。
西陲春日,一名战士在课余时间给营区的花草拍照。
这里的绿色更顽强
一排排白杨树,仿佛挺立边防的哨兵。
每年连队官兵开展植树活动,驻地村民也自发前来参与:有人协助官兵种树,有人帮着炊事班洗菜、做饭……
二级上士地理雅为这片军民共建的树林,起了一个情深的名字:“双拥林。”
2016年,家在新疆博乐市的地理雅,入伍到了英阿特。他发现,虽然同为戈壁滩,英阿特的绿色却与家乡不同:“这里的绿色更顽强。”
对种树的坚持和执着,让地理雅感受到军人对驻守土地的热爱。
当兵第二年,地理雅当上了连队翻译。每次巡逻,官兵经过附近的乡镇,地理雅都会用民族语言向村民介绍种树的意义,鼓励村民加入植绿队伍。
闲暇时,地理雅和战友经常到村民家中走访。风雪天气,村民们便会跟着官兵上山巡逻。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连队的护边员。
一次与护边员进行联合巡逻,地理雅结识了护边员阿卜来提。得知他家庭情况困难,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地理雅想着,怎样才能帮助这位老乡?
地理雅向上级提出申请,每年发动战友为困难护边员家庭捐款。如今,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到阿卜来提家中帮扶的战友,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他家门口。
“双拥林”见证了军民深厚情谊,也成为他们共同守护的绿洲。阿卜来提深受感动,逢人便说:“边防官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那年,文添主动申请到边疆当兵。当班长问文添,在部队想学点什么、实现什么理想时,文添沉默许久。
半年后,因为成绩优异,代表新兵参加连队演讲比赛,在讲稿中他这样写道:“我想成为连队的一棵树,一棵扎根边疆的树。”
那一年,官兵齐心协力在营区栽种了海棠树、沙棘树和杏树。种植果树,需要官兵更加精心照料。从挖坑、栽树、浇水,到施肥、修剪、防虫,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几年后,“双拥林”中的果树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盈枝。官兵们几年间种活了沙棘、梨子、樱桃等果树。丰收的季节,军民围坐一起聊天,喝着奶茶,共享丰收的喜悦。
一名战士给白杨树苗剪枝。
让青春绽放最美光华
“爸,您看,我种下的那棵樱花树,已经长得比我还要高了!”
上等兵曾智鹏兴奋地拨通电话,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
去年春天,新兵曾智鹏下连来到英阿特边防连。“智鹏,你打算种棵什么样的树?”班长崔育静笑着问道。
按照连队的惯例,每年新兵分配到连队后,都要参与种树活动,象征着扎根边疆,与树木一同成长。那时曾智鹏就有个梦想,在连队种一棵开花的树。
“班长,我想种一棵樱花树。”
曾智鹏的爷爷曾是一名海军战士,爸爸也曾当过民兵。受到亲人影响,曾智鹏走进军营,立志要干出一番成绩。然而到了边防后,他最初的考核成绩并不靠前。
班长崔育静看出了曾智鹏的迷茫,鼓励他道:“在西陲当兵,谁都会有迷茫期。”连队安排他参加种植培训,聆听着前辈种树的故事,他被深深打动了。
“这棵杏树于2019年栽种,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果实”“这棵柳树是2021年种植的,连长将其命名为‘戍边柳’”……
如今连队种活上百棵树,崔育静清晰记得,哪棵树是谁种的、什么时候种的,谁在离队前抱着树流过泪,谁退伍后曾回到老连队为自己种活的扎根树浇水……
原来,连队老兵和树的感情如此深厚。
“种树和守防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过不去的坎儿。”崔育静说。
不久,曾智鹏收到了父亲寄来的樱花树苗。他拿着铁锹,开始挖坑、刨土。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干得格外卖力。周末一个上午,他终于把樱花树栽好。这棵樱花树,成为种在曾智鹏心上的希望之树。
樱花树越长越高,曾智鹏的成绩也节节拔高。他每天坚持早起、晚睡,在训练场上加练,闲暇时学习摄影摄像技术。在崔班长鼓励下,他坚持用相机,记录下每棵树从栽种到发芽的过程。
在曾智鹏的呵护下,樱花树长到2米多高,枝头生出嫩芽,他也成了连队训练标兵。
那一天,曾智鹏第一次参加某点位巡逻。他用心记录沿途地貌,站在界碑敬礼的那一刻,他不由想起营区里那棵已经含苞的樱花树。
如今,曾智鹏已经适应了西陲的风沙和严寒。他主动承担起更多守防责任,也种下了更多“开花的树”,让营区的春天拥有更多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扎根,开出绚烂的花,这样的青春更有意义……”曾智鹏在给家人的信中说。
今年,曾智鹏打算用相机镜头,记录更多战友扎根边防的故事。
曾志鹏告诉他的亲人,在遥远的西陲边防,有一群军人,像他栽种的那棵樱花树一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图由王军强、董欣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