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年轻的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邵博康 张照杰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4-06 06:26:20

高原巡逻路

■邵博康  张照杰

远处山峰上白雪皑皑,湛蓝的天空带着一些清冷。这天,我们随西藏军区某边防连踏上巡逻路。

“巡逻苦,训练苦,边防官兵不怕苦;千家乐,万家乐,戍边卫国苦也乐……”嘹亮的口号声打破了宁静。巡逻官兵身姿笔挺地在营门口整装列队,眼神中透出坚定与无畏。爬绝壁、攀绳梯、蹚冰河、翻雪山……营区四周墙上的宣传画,是一茬茬边防官兵勇闯巡逻路的生动记录。

队伍刚出发不久,一座绝壁就出现在眼前,老兵给它取名为“好汉坡”。坡壁近乎垂直,抬头仰望,陡峭的崖壁直插云霄,令人生畏。

二级上士左林担任开路先锋,他熟练地拿出了攀登绳。巡逻队员们依次上前,将攀登绳绑在腰间。

上等兵刘洪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巡逻时的经历,仍心有余悸。那次攀爬“好汉坡”时,他脚下岩石松动,一脚踩空,整个人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从高空坠落。刘洪帅大脑一片空白,所幸腰间的攀登绳紧紧拽住了他。战友在上方拼尽全力拉住绳索。最终,刘洪帅安然无恙。他常感慨,是战友救了自己。

攀爬过“好汉坡”后,官兵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艰难。每一次用力上攀,都需要直面内心的恐惧和体力的快速消耗。爬上坡顶,大家坐在草地上,大口喘着粗气。

翻过“好汉坡”,凛冽的风如利刃划过脸颊,呼吸时像有冰碴扎进肺叶。

再往前走,一条河拦住去路。河面上,一根长约15米、直径不足30厘米的树干横跨两岸,形成一座天然的独木桥。桥下,汹涌的河水拍打着岩石,发出轰隆隆的响声。

望着独木桥,有的战士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担忧。左林没有丝毫犹豫,深吸一口气,系上攀登绳,率先登桥。

左林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在众人帮助下,他一步一步稳稳地向前挪动,成功抵达对岸,并迅速将绳索固定。官兵相互鼓励与协助,队伍顺利通过了这座桥。

“所有人,集合点名!”连长欧涛的声音打破了山谷的宁静。巡逻队员们迅速整理着装,在崖壁下列队。

“罗国稳。”

“到!”

“古怒。”

“到!”

连长念完第一个名字,全体人员齐声答“到”,第二个名字亦是如此。答“到”的声音响彻山谷。

2005年,巡逻队途经此地时,突遇泥石流。副班长古怒毫不犹豫地推开身旁战友,自己却被泥石流吞没。战士罗国稳在攀爬峭壁时,不慎坠崖,壮烈牺牲。连长声音凝重地向战士讲述着这段故事,眼神中满是对两位烈士的深切缅怀与崇敬。

这个边防连的官兵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就是烈士古怒的母亲。古怒英勇牺牲后,全连官兵便自发地将对烈士的缅怀与敬意,化作对古妈妈的关爱,大家都成了古妈妈的“兵儿子”。“这一声妈妈,我们饱含深情地叫了整整20年,还要继续叫下去。”欧连长满含敬意地说。

一声真挚的“古妈妈”,一群赤诚的“兵儿子”。20年来,这声“妈妈”越叫越亲。这些年,古妈妈心里充满对“兵儿子”们的牵挂。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寒冷的边防线上穿得更暖和,她坐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亲手缝制手套、鞋垫。一双双鞋垫上面,纳着的是母亲的关怀;一副副手套里面,裹藏着亲人的温暖。

每逢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休假的官兵便前往古妈妈家中,陪她一起聊天、包饺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祥和温馨的节日。在古妈妈眼中,这些“兵儿子”是她生活的希望和慰藉;在官兵心里,古妈妈是远方温暖的港湾。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

继续前行,我们又遭遇了许多困难,陡峭的山坡、湿滑的冰面……每一次,大家都凭着互相帮助和顽强的意志,成功跨越艰难险阻。

傍晚时分,太阳将金黄色的光辉洒在雪山,我们终于到达了巡逻点位。那是一片空旷草地,四周群山环绕,好似大自然筑起的天然屏障。草地中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的辉映下格外亮眼。

“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宣誓的那一刻,官兵举起右拳,一声声誓言响彻山谷,久久回荡。年轻的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边疆,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军人的使命。巡逻路上的人,还有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将被官兵永远铭记,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