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尖兵的风雪征途
■张石水 解放军报记者 邵博康
冰原腹地,雪山之巅。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身处的雪域高原,西部战区陆军某旅某营官兵认为,那一定是“寒冷”。一名战士说:“这里的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严寒,仿佛能凝固一切事物。”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气温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中最低。在驻训点位,春天的脚步来得有些迟缓,寒冷会持续大约半年。然而,人类在酷寒之中总能开启另一种生命叙事。军人,更是如此。
朔风锻铁骨,飞雪砺刀锋。前不久,在海拔4700多米点位驻训的该营官兵迎“寒”而上,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天两夜、行进里程达数十公里的连贯高原行军训练。
战靴与冻土摩擦作响,迷彩身影蜿蜒向前。他们奔袭于高寒之地,在皑皑雪山上留下一行行坚实足迹。这场对于生命禁区的征服不仅淬炼了官兵的体魄和意志,更在高山冰峰间写下了他们的青春与奋斗。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某营官兵在高原行军。
英雄连队的兵,永远一往无前
行军第一日。
晚上7时许,高原的夜色十分浓重,头顶的苍穹如泼了墨一般。
白天,西部战区陆军某旅某营官兵已完成了数公里的负重行军任务以及多个课目的训练。短暂休整后,这支队伍要继续在夜间开展武装奔袭。
寥寥几颗星辰悬在天边,带队干部举着手电照亮前进的路,上等兵江耀随着队伍快步疾走着。路并不平坦,他感觉到棱角分明的石块隔着作战靴底依然硌脚。
到高原驻训以来,这是江耀第一次参加持续60小时的行军训练。不同于清晨刚出发时的兴奋,现在的他深感身体的“电量”不足了,倦意席卷而来。
奔袭讲究快速穿插、攻敌不备,江耀的脑海里不断重复着任务完成时限。突然,他心里一动:“曾经的英雄们在战役中一定也是这样行进的,并且是以更快的速度。”
江耀所在步兵三连的前身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扶眉战役的英雄连队。时间倒回当年,顶着关中盆地的酷热,顾不上接连作战的疲劳,先辈们以顽强的意志连夜奔袭,只为赢得战斗先机。
如今,作为英雄连队的传人,自己站上了新的海拔高度,精神的高度有没有跟上?江耀希望通过这次任务找到答案。
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大家呼吸着干燥的冷空气,口鼻中不断冒出白雾。
疾行途中,海拔不知不觉又升高了50米。在高原,海拔的轻微变动也会带来很大的感受变化。
数据显示,在海拔4000至4800米地区从事中等体力劳动,相当于在平原进行重体力劳动。而此时,正在奔袭的官兵每人负重将近20公斤,这意味着他们在极限环境中接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我可以!”一个来自心底的声音鼓舞着江耀,他紧了紧背包的背带,深吸一口气,将步伐调整得更稳了些。
在战友们眼中,江耀一直是个坚韧的兵。大学毕业后,江耀参军入伍,下连没多久,他便跟随部队前往高原驻训。既要克服极寒和缺氧的挑战,又要增强有些薄弱的体能,江耀压力很大。
英雄连队的兵,永远一往无前。为了追赶战友的脚步,他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去年一次专业比武,平日里坚持苦练的江耀历经层层选拔,成为代表旅队参赛的唯一一名义务兵,并在考核中夺得了定向越野冠军。
官兵参观连队荣誉室。
风变大了,地上的小碎石被吹得乱跑。行军队伍不能停滞,大家稍稍放缓了速度,顶风前进。
呼啸的夜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江耀明显感觉到体力正在一点点耗尽。但这一次,他的选择仍然是决不后退。
“第一、第一,勇争第一!”为了鼓舞士气,指导员铿锵有力地喊着。这是他们的连训,张贴在每一间宿舍内,也印刻在每一名官兵心中。
默念着口号,江耀把身体压低,向着最后一公里冲锋。使命与荣光的力量,在这一场奋勇向前的奔袭中具象化了。
巡逻路上,官兵攀登雪山。
风景,出现在越过峭壁之后
行军第二日,任务依然艰巨。
按图行进是当天的首个任务,也是一个关键课目。上午8时,某连陈连长和段指导员同几名训练骨干认真研究路线,他们的手指在地图上来回移动,顺势用笔圈红了一个个地理坐标。
陈连长已不是第一次参加高原驻训任务,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高原实在广袤,在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面前,他常常感到自己所积累的经验不够用。
一番商讨后,大家确定了一条能够保证队伍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的线路。这途中包含适合行进的平缓地带,也有极端考验意志的崎岖地貌。
哨响之后,队伍出发了。
“采用腹式呼吸,步子不能乱,尽量和呼吸节奏保持一致……”一路上,陈连长不时提醒战友。
不出所料,路越来越难走。蹚过一条冰河后,大家遇到了一处峭壁,坡度将近70度。它像一道天堑横亘在眼前,考验着官兵们的勇气和体力。
崖壁怪石嶙峋,每一块岩石都有着清晰凌厉的轮廓。远望,好似盔甲上层层叠叠的甲片。
“之前从来没爬过像这样的峭壁,要不我们换条路走?”尽管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一些战士的内心还是动摇了。
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险恶的任务地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它,还是选择绕路走?战场上,时间就是战机,快一秒钟就多一分胜算,陈连长的想法很坚定:“我带头,大家一起爬过去!”因为擅长攀岩,他率先换好手套,决心第一个登顶为大家下放攀登绳。
脱离了地面,身上的背囊显得越发沉重。陈连长手脚并用,尽全力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
岩石上不仅有积雪,还有一种植物——地衣。在小心翼翼地攀爬中,陈连长还是未能注意到一块藏在积雪下的地衣,一脚踩上去,滑溜溜的,他险些失去平衡。情急之中,他将全部力量集中在手臂来更换身体支点才避免滑落。
一步、两步……陈连长终于登顶!随后,山脚下的战友们铆足了劲,抓紧绳索开始攀登。
不多时,全连官兵成功翻越了约50米高的峭壁。继而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开阔地带。
时间还剩1小时,他们未曾停歇,迎着阳光继续冲向下一个高地。
上高原以来,陈连长带领战友们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新装备深入高原极寒之地同样会产生“高原反应”,为了收集各类数据,他和战友们爬冰卧雪展开试验,不断与装备磨合。他们遇到参数变化、性能不稳等诸多问题,也在一次次咬牙攻关后收获了一个个惊喜。
“生命如同一次行军,我们并不能预测前进到下一处将遇见什么,但保持住冲锋的劲头就对了。”陈连长觉得,就像寒冬之后会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美丽的风景,总会出现在越过峭壁之后。
枪响之前,是长久的蛰伏
行军任务已进行两天两夜,第三日清晨,某连官兵蛰伏在山体一侧进行狙击训练。
枪响之前,是长久的蛰伏。稳住呼吸,一级上士王连伟透过瞄准镜紧紧盯着目标场域。
半小时过去,王连伟趴在原地几乎未动。手臂已经有些僵硬,传来一阵阵麻酥酥的痛感。
但他完全顾不上这些,高寒环境中,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了。温度、风速、海拔等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射击的准确度,王连伟不断思考着如何一击制敌。
视野里,指甲盖大小的靶标突然出现。稳定心神、调整呼吸、迅速锁定,王连伟右手食指缓缓将扳机向后预压。“砰砰!”枪声接连响起,只见靶标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命中!
并非狙击专业出身的王连伟,能练就如今的本领并不容易。为了把枪拿得更稳,他让战友坐在自己的肩膀上,在重压之下训练身体的稳定性。狙击瞄准时稍微眨下眼,就会错过最佳射击时间,王连伟专挑风沙天气练习瞄准,即便沙粒吹入眼睛,也强迫自己不眨眼。从一分钟到五分钟再到更长时间,他战胜了风沙,更战胜了自己。去年,旅里组织狙击手比武,王连伟夺得第一名。
王连伟是“老高原”了。平日里,他虽是个不太爱表达的人,但战友们都知道他对战位爱得深沉。
“崇高谈不上,但我始终觉得人要有信念,支撑自己度过艰难而漫长的日子。”王连伟说。
有些战友不太喜欢站跨年的那班岗,觉得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怕想起家中的亲人,王连伟却总是主动申请站那一班岗。
元旦那天,零点那一刻他站在执勤的哨位上。没有城市里的灯光,没有街巷中的热闹,只有手中紧握的钢枪和头顶上璀璨的星空。在雪山之巅为祖国站岗,环境是艰苦的,他的内心却是宁静的。
就像扣动扳机之前要做一个深呼吸。在高原上战斗也是如此,既要敢于冲锋,也要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
午时,完成射击训练的队伍继续出发了,接下来的任务,仍然是奔袭。翻山脊、蹚冰河、越沟壑……3个多小时后,官兵们看到了前方的目标地域。
磨破的脚掌,龟裂的嘴唇,结霜的面颊……三天两夜的跋涉中,官兵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当他们冲向目的地的那一刻,所有这一切都值了。
(摄影:崔获阳、牛誉晓、梁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