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如白驹过隙,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除夕将至,在这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团圆是永恒的主题词。那些踏上归家之旅的人们,用匆匆脚步诠释着对团圆的向往。
回家团圆,也是驻守边海防一线军人内心的期盼。然而,总有人为守护边防安宁而坚守,总有人为守望蓝天国门而仰望,总有人为凝望辽阔海疆而伫立,总有人身后是万家灯火,内心是一片璀璨。
他们,是离家千里的游子、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他们,更是守护祖国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军人。新春佳节,万家团圆,请不要忘记,在遥远的边海防一线,有这样一群军人“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坚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浪奔浪涌,惊涛拍岸。祖国西北边防线上,3名新兵第一次踏上巡逻路,为界碑描红;西藏一座不知名的雪山上,陆军某连官兵高举五星红旗,与雪山和界碑合影;南陲某岛礁,守礁战士争相写下申请书:“今年过年不回家,守在海岛战位,守护这座礁盘,就是守护心中的家……”
遥远与咫尺、温暖与成长、团圆与思念……来自祖国边海防一线的坚守故事说不完。军人心中都有两个“家”,一个在远方,一个在眼前,守哨就是守家。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坚守在边海防一线的官兵献上诚挚的新春祝福。祝福他们的哨位青春更加精彩绚烂,绽放在千里边关,绽放在强军路上。
山巅的坚守。
关键词 云端的祝福
高原春风格外暖
■黄体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 晨 王钰凯
遥远与咫尺
“即使风霜遮住眼睛,积雪没过膝盖,我也步履不停”
风雪同新年一道来了高原,第76集团军某旅驻训地披上一层厚厚的白被。营门口,一支5人巡逻小队刚刚返回。带队的是排长覃大炜,2019年考入陆军某学院,这是他入伍的第6个年头。
巡逻路线并不长,他们走了整整一上午。高原氧气稀薄,让他们的每一步都变得艰难,也把这段巡逻路拉得更长。
覃大炜习惯性地望向家的方向。此刻,面对茫茫的雪原,他知道,团圆遥不可及。
“马上过年了,我们给家人拍个祝福视频吧!”覃大炜的提议得到战友的赞成——万家团圆的日子,驻守高原的军人有谁不想家?5名官兵以圣洁的雪山为背景,在一片银装素裹中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
很快,这段视频通过上级机关的微信公众号传遍大江南北。让覃大炜没想到的是,这段34秒的视频,竟收获300多万点赞。
“没想到能这么火。”感慨之余,覃大炜将视频分享到“家人群”里。
那天点开视频,母亲秦莉没能第一时间认出覃大炜。“几个年轻娃,一样的着装、一样的姿态,看谁都像我儿子。”她捧着手机反复观看视频,终于认出站在中间的覃大炜。
3700多公里的距离,被网络连在了一起。望着屏幕中“近在咫尺”的儿子,秦莉有点恍惚,眼角泛起泪花。覃大炜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他比离家时瘦了许多,人却更精神了。
“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完成好任务……”看到儿子在高原的变化,秦莉满是欣慰、无比自豪。
从“塞上江南”到雪域高原,大河与群山的距离相隔千里。小小的一方屏幕,让这对母子近在咫尺,也把全国人民与边防官兵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点开视频评论区,随处可见网友对边防军人的祝福,让人心生温暖。
江西网友叮嘱他们“多穿衣服、注意保暖”;重庆网友感叹“是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我们的新年快乐”;还有一位正与病魔抗争的网友写道:“向你们学习,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
“感觉心里暖暖的,卫国戍边更有劲了。”覃大炜对天南海北网友们的关怀鼓励如数家珍,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老班长曾告诉他,青藏高原的寒风会持续很久,到了春天还是很冷。覃大炜觉得,今年边关格外暖——有远方亲人的坚定支持,有各地网友的鼓励关怀,边关不止苦寒和荒凉,还有使命与担当。
回到宿舍,覃大炜翻开笔记本,写下了自己的青春宣言:“即使风霜遮住眼睛,积雪没过膝盖,我也步履不停。”
温暖与成长
“祖国和人民,一直在我的身后”
春节前夕,百余封来信从全国各地学校,寄到了正在驻训的官兵手中。
中士张易桦用冻得有些皲裂的手翻开一张贺卡,卡片上写着:“叔叔,希望您在边疆的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一句简单的祝福,让张易桦红了眼眶。
最近连队组织了几次战术训练,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训练动作,张易桦摘下防寒手套,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雪域高原,一遍遍地练习。
他的手便是在那时冻伤的,还划出了几道血口子。读着贺卡上的温暖话语,张易桦忘记了手上的伤痛:“祖国和人民,一直在我的身后。”
这不是张易桦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来信。4年前,张易桦刚刚下连,从校门迈入营门,高原的艰苦环境、驻训的繁重任务,曾一度让他迷茫。
一封封远方来信,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他的心,让张易桦懂得了坚守的意义,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此后3年,张易桦多次参加各类比武竞赛并取得名次,从一名满脸稚嫩的新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再次收到远方来信,张易桦决定将这几年的感受写下来寄回去,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军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坚守的理解。
写信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那年,正在上初三的学生赵梓言,被戍边官兵的故事感动,满怀深情地写下一封书信:“挺立在边疆的战士,总是第一个被旭日瞧见,最后一个与月亮告别。哪里需要你们,你们就出现在哪里。”
很快,赵梓言收到了回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站好每一班岗哨,守好每一寸土地。亲爱的赵梓言同学,也希望你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烟雨南国,微风轻拂,如今的赵梓言已经考上了大学,那封来自遥远边关的回信成为她宝贵的珍藏,遇到困难挫折,她常会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一种力量慢慢地在心里坚强生长。
连绵的群山隔绝了城市的繁华,却无法隔绝这群孩子们对戍边官兵的关怀。这些字斟句酌、一笔一画写下的文字,成为连接千里的情感纽带,化作云端涌动的暖流,书写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
团圆与思念
“一家不圆万家圆,我一定坚守岗位,守护好祖国的边疆”
过年前一周,军嫂王苏苏带着大包小包,从河南踏上了飞往边关的航班。战胜高原反应需要体力,飞机上王苏苏合着双眼想要休息一会儿,却始终没能入眠。越靠近目的地,她对丈夫梁振威的思念之情就越发强烈。
下了飞机,跟随前来接站的丈夫,她乘车一路来到家属临时来队公寓。这是他们未来两周的“家”——房间内,锅碗瓢盆准备齐全,水电全部接通,暖气早已打开,温度和室外“冰火两重天”,王苏苏感到心里暖暖的。
临近春节,部队准备好了公寓房,让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探亲家属有了温暖的“家”。
到了营区安顿好,王苏苏让丈夫帮忙准备食材,给战友们包一顿饺子。煮饺子的锅是临时做饭用的电饭锅,一锅能煮下的饺子数量不多。饺子刚煮好,大家的筷子就接踵而至,饺子瞬间就抢完了。
“嫂子和我们一起过年,有了家的感觉”“吃了嫂子包的饺子,站岗执勤一点也不冷”……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让王苏苏感到心里暖暖的。
梁振威班里的战友大多是义务兵,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远离家乡的他们,对王苏苏的到来倍感亲切。听说嫂子要给大家做家乡菜、年夜饭,战士们一起叫好:“我们今年有口福了,盼望嫂子年年都来高原过年!”
营区的另一角,某连活动室里,指导员韩蒙杰接通了列兵钟文武家人的电话:“叔叔阿姨,文武在部队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
“儿子长大了,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虽然小家没能团圆,但我们心里很欣慰。”了解到儿子的现状和部队过年的各种准备,钟文武的爸妈更加放心。
电话挂断,钟文武激动地表示:“一家不圆万家圆,我一定坚守岗位,守护好祖国的边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和嘱托。”
和列兵钟文武一样,连队十几名新兵都是第一次在部队过年。韩蒙杰放心不下,挨个与他们家人通了电话。
所有为了梦的离散,终将为了爱而团圆。对于边防军人来说,这爱既是阖家幸福、承欢膝头的温暖,也是爬冰卧雪、坚守战位的大爱。
距离军营2000余公里外的军嫂许馨芮,收到一条别样的微信,雪山脚下,丈夫许传泽和战友们集体给她送来新年的祝福。此时此刻,同为军人的杨梅正在为即将外出执勤的丈夫陈兴寿整理装具,目送他离开……
新疆军区塔合曼边防连,一名战士挺立界碑前
关键词 心底的热爱
哨所就是家,放哨就是守家
■柯青坡
农历小年,北疆大地寒风凛冽。这一天,新兵丁鹏从连队出发来到草帽山哨所。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张指导员和二级上士刘玉恒专程送他上哨。面对接下来的守哨生活,他的内心既期待又忐忑。
从哨所到山上的哨楼,一段3公里的上哨路。这段距离不算太远,却因为冬季结冰积雪异常难行。张指导员担心第一次上哨的丁鹏滑倒,不时提醒他注意脚下。
他们脚下的台阶,是建哨之初,连队前辈从山下背石头一点点修成的。连队官兵头顶草帽、肩扛手抬,3公里的上哨路上洒满了他们的汗水。当时除了建哨,他们还要守哨,在观察点潜伏执勤。在连队荣誉室,一张官兵头戴草帽建设哨所的照片令人难忘。“草帽精神”成为官兵心中闪光的精神,一茬茬官兵传承着连魂,践行着使命。
每逢新兵下连,带着他们走一趟上哨路,为他们讲述连队历史,是张指导员坚持的“惯例”。看到他们充满朝气的眼神,张指导员仿佛一下子回到兵之初。在张指导员心里,让新兵扎根哨所,首先要爱山爱哨。
在哨所坚守时间长了,老兵对哨所的感情越发深厚,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哨所就是家,守哨就是守家。”他们总是对新兵说,把哨所守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还说,在哨所坚守,要学会和孤寂“握手言和”。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如何让新兵在哨所过好第一个年,是张指导员眼下最关心的事情。晚上熄灯后,张指导员叫上哨长张玉恒一起商量。张指导员说,过年期间,咱们每天组织一个节目,让大家高兴高兴,也让新兵尽快融入集体。
两人一拍即合。张指导员组织全哨战士商量节目内容。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自己的“金点子”。
“我俩演一个贴合咱们哨所执勤任务的相声”“我来一段‘说唱’,把咱哨所的历史讲一遍,让大家理解啥叫‘草帽精神’”……晚饭后的讨论热烈,大家一口气报了十几个节目,张指导员最终选了5个,计划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每天演出一个节目。
接下来几天的课余时间,有人排演相声小品,有人学唱豫剧,还有人拿起快板,好不热闹。
每次看到大家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的样子,张指导员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连日来,他组织大家动手写春联,再将春联贴在哨楼上。看着喜气洋洋的山顶哨所,张指导员心中不禁浮现自己第一次在哨所过年的情景——
当时,还是排长的张指导员,被分配到海拔2600多米的天池哨所。他忘不了和战友一起排练的节目,忘不了与班长除夕夜站哨的画面,忘不了哨所饺子的滋味……
在张指导员心里,那个春节过得格外温馨,也是从那个春节开始,他决心守好哨所,把官兵团结友爱的传统传承下去。
南部战区陆军金鸡山哨所,战士们给宿舍贴春联
南部战区陆军水口边防连,战士为营区创作墙画。
关键词 深厚的情谊
马背上的军民联欢
■夏青松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刘郑伊
祖国西陲,松拜边防连官兵举行赛马活动
天山北麓有一个地方,被誉为“天马之乡”,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就驻守在这里。冬季寒风刺骨,官兵巡逻艰难,一匹匹军马,成为官兵们守防的亲密“战友”、忠诚“伙伴”。
临近春节,该团松拜边防连邀请驻地护边员代表和家人,一起精心筹备了一场联欢活动。官兵和群众共同开展包括“骑马过障、雪地赛马、马背篮球”等项目在内的挑战赛,在切磋骑马技艺中喜迎春节的到来。
室外冰封雪裹,大家热情高涨。蒙古族护边员草克图是此次活动的护边员领队,他经常为巡逻官兵当向导,还将驯马技巧分享给大家,与官兵们结下深厚情谊。
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驻地文艺演出队来到连队演出,为活动增添别样色彩。官兵和护边员纷纷上台,与演出队队员一起载歌载舞,民族文化在这一刻相互交融,绽放绚丽光彩。紧接着,一场赛马挑战赛将活动推向高潮。
“草叔,必胜!”护边员草克图的精彩赛场表现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骑马过障比赛中,两队选手都展现出精湛骑术。他们身姿矫健,骑马跨越一道道障碍。一匹匹骏马如离弦之箭在雪地上飞奔,马蹄卷起的雪粒,在阳光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
马背篮球赛场上,对抗比拼陷入胶着。官兵和护边员组成的两支队伍势均力敌,“鏖战”正酣。
刘连长刚到该连任职,学习骑马时间不长,他全身心投入比赛,不肯放弃每一个得分点。草克图的儿子阿音格是家里第四代护边员,只见他灵活地驾驭骏马,与队友紧密配合,一次次突破对手防线。
赛场上,“篮球”在空中飞速传递,骑手的身影来回穿梭,每一次攻防都扣人心弦,每一次进球都引发阵阵欢呼。无论胜负,大家都热情相拥,一阵阵笑声欢呼声传递着军民深厚情谊。
活动结束后,官兵来到草克图家中,与他一家共同迎接新年。大家亲切地称呼草克图为“草叔”,这个称呼饱含着大家对这位老护边员的敬意。
草克图的家充满温馨的节日氛围,屋内挂着喜庆的红灯笼,桌上摆满了民族特色美食,官兵们品尝着草克图一家精心准备的特色点心,浓郁的奶香和甜蜜滋味在口中散开。
刘连长与草克图促膝长谈,他认真聆听草克图讲述连队官兵与他们一家共同戍边的故事。回忆年轻时的巡逻经历,草克图眼中闪烁着光芒。草克图说,他曾怀揣着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未能实现。但他对军队的热爱从未改变,成为护边员后,他将这份热爱化为坚守边防的执着追求。
自建连以来,松拜边防连与草克图一家结下了携手戍边的不解之缘。
草克图的祖父辈都是护边员,他们经常教导家人,要与边防官兵团结一心,共同守护边疆。在草克图的记忆中,连队官兵就像亲人一样,每当家里遇到困难,官兵们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阿音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对部队充满向往。他经常听父亲草克图讲述巡逻故事。在这位年轻的护边员心中,卫国戍边无上荣光。
当年大学毕业后因为年龄原因,阿音格失去了参军的机会。毕业后,阿音格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当他想到父亲年事已高,边防线需要有人继续守护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守护边防线。
刘连长好奇地问阿音格:“为啥在大城市里待过,还要选择回到偏远的家乡?”阿音格回答:“我的太爷爷、爷爷、父亲都是护边员,守护边疆是我们家族的使命。回来继续守护边防线,也是延续我们家与连队的鱼水深情。”
老兵吕卓接过话茬笑着说:“阿音格小时候顽皮,每次看到我们骑马,都会跑过来缠着跟我们比赛……那时候他上个马都费劲,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
阿音格和吕卓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阿音格说:“我会像父亲一样,当好一名护边员,守好脚下的边防线。”
吕卓爽朗地笑了,他望着阿音格,眼神中充满鼓励与期许。
(本文图片由方智坤、熊梓言、虞张帅、庞志鹏、牛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