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西藏山南危机四伏蚂蟥坡,巡逻官兵斗智斗勇笑傲边关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国涛 张照杰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2-11-28 06:55:24

斗智斗勇“蚂蟥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国涛  通讯员  张照杰

一条巡逻路在大山之间蜿蜒曲折,巡逻路的终点,名曰“蚂蟥坡”。

蚂蟥坡,顾名思义,遍地蚂蟥。更可怕的是,这些蚂蟥似乎加装了精确制导系统,总能精准命中人的脖子、耳朵等要害部位。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一级上士安正国回忆起第一次巡逻到这个点位,就让这些蚂蟥“饱餐”了一顿,仍心有余悸。

那天,巡逻分队到达预定地域。坐下休息时,安正国突然感觉不对劲,手一抹脖子左侧,一只蚂蟥正在疯狂吸血,已有拇指大小。其他战友也未能幸免,黑色蚂蟥布满雨衣袖口、裤脚。带队干部、时任营长余建江大呼一声“脱衣服!”随即脱掉上衣扑通跳进旁边的河里使劲搓洗,其他官兵闻声而动,像下饺子似地跳进水里。

领略到蚂蟥的威力,巡逻归队后,连队迅速召开对付蚂蟥的“诸葛亮会”。有的说穿秋裤、扎绑腿,避免蚂蟥从裤脚入侵;有的说戴防寒面罩,可以有效保护面部。二级上士李军脑洞大开,建议穿皮裤,顿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穿皮裤终究不现实,取而代之的是保鲜膜。又一次巡逻,大家在出发前,将脖子、手腕、脚踝缠上保鲜膜。效果还真不错,蚂蟥几乎无从下嘴。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密林中一时阳光一时雨,官兵们裹着保鲜膜穿行其间,犹如置身巨大蒸笼,酷热难耐。

上级大力改善巡逻条件,将简易公路修到山脚,到这个点位的徒步巡逻路程缩短到9公里,但直上直下的山路,仍需负重攀行10个小时。身缠保鲜膜,透气性不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体能消耗,不利于长途跋涉。二级上士罗克扬担心巡逻不能按时到点到位,行至一半,一把扯掉保鲜膜快步前行。结果,他成为蚂蟥主要攻击靶标,粗略一数浑身上下竟达60条之多。“当时我像拔毛一样将它们拔掉,那感觉还挺解压!”罗克扬事后回忆。

自然,采用保鲜膜防护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官兵在明处,蚂蟥在暗处,大家绞尽脑汁仍然防不胜防,一时间成了边防连的闹心事。连队军医赵泽辉查阅大量资料,找到了科学方法——酒精和盐巴。配上秋裤和3双袜子,套上围脖,每走100米在皮肤裸露部位喷洒酒精、涂抹盐巴,使得大多数蚂蟥不敢近身,巡逻官兵一度将蚂蟥的伤害降到最低。

尽管巡逻官兵使出浑身解数,人人“武装到牙齿”,但狡猾的蚂蟥仍然无孔不入。营教导员洪继林履新上任,带队出征蚂蟥坡。巡逻前他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可出发刚钻进密林,一只蚂蟥就偷袭成功,死死叮在他的右耳朵背后,洪继林用力抓扯才将其拿下。“这就到蚂蟥坡啦!”见洪继林一脸疑惑,同行的二级上士刘洋连忙解释:“沿路都有蚂蟥,只是巡逻终点的蚂蟥最为密集活跃。”

巡逻队伍中的排头兵,是蚂蟥主要攻击对象,“最多的时候,全身上下近百条。”去年7月,大雨初歇蚂蟥肆虐,崔同海担任巡逻开路先锋,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慎被蚂蟥咬到颈动脉……危急关头,随行军医赵泽辉赶紧为他止血包扎。

崔同海的脖子上至今还留有2个被蚂蟥叮咬、形似大写字母“Y”的结痂。“这是巡逻留下的光荣疤。”新兵下连,他非常乐意向新战友展示自己的“军功章”,在崔同海的感染下,新兵旦增次仁主动递交巡逻申请,成为同年兵里参加巡逻的第一人。

崔同海引以为傲的“军功章”,却对家里人藏着掖着。与父母视频聊天时,他故意用面罩遮住脖子,问及原由,他面带笑容,回答滴水不漏,“西藏天冷,面罩暖和。”向家人报喜不报忧,这是崔同海和其他战友当兵后不约而同的一个习惯。

蚂蟥坡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可巡逻官兵却一次次主动前往,他们也找到征服蚂蟥坡的最佳方式——勇敢无畏,笑傲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