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致敬,那些远方坚守的身影和那些清澈的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小菁 王钰凯等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3-01 07:14:36

遥远的爱如此清澈

■陈小菁

在云端。

农历大年三十,祖国最西端,海拔5054米某执勤点,官兵们在临时宿舍贴窗花,将哨点装扮上年味儿。

元宵节临近,一个休息日的下午,一位战士趴在床边给母亲写信——

今年春节,我和战友都是第一次在山上过年。我们给宿舍来了一番大扫除,贴上了春联。大年三十那天,战友们挤在一起看春晚。为了做一顿“让人不想家”的年夜饭,我们一起包饺子、炒家乡菜……

在很多人眼中,归乡才算过年。然而对于坚守云端的军人来说,过年和平日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紧张,因为“万家团圆日”,也是“将士备战时”。

坚守战位,他们不愿让家人担心。在一封封家信里,年轻官兵只想告诉家人,山上一切都好。

带着一天的疲惫巡逻归来,官兵们终于坐在那张属于自己的年夜饭餐桌上,接到来自遥远故乡家人的电话……这一幕令人心生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很难不焦虑,却忘记了很多更重要、也更永恒的东西——比如爱与陪伴,比如生活本身。

在这些远离繁华的遥远边关哨点上,在凝望万家灯火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边防军人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真诚的笑容。

致敬,那些远方坚守的身影;致敬,那些清澈的爱。

云端之上清澈的爱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亢红然 张仕龙

哨位前,一块刻有“5054”的石头迎风矗立。

寒风呼啸,海拔5054米某执勤点位,南疆军区某边防团哨所官兵迎来了又一个春节。

这里是离祖国首都北京最远的执勤点位之一,官兵们称之为“5054前哨班”。

站立在这里,山河如此壮丽。山的这一边,是一座被当地牧民称之为“神山”的巍峨雪峰;山的那一边,日升日落,湛蓝的天幕总被染成一片绚烂。

“世上最美的风景,就在云端之上,在我们守护的地方。”前哨班官兵的身后,有亲人的凝望,也有他们守望的家乡。

官兵眼中的“可爱风景”。

“这里是我们守卫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

沿着山路向哨楼走去,远处山梁上,巴音看到几只攀爬的黄羊。

这位21岁下士喜欢与这些动物“偶遇”。在这片荒凉的高原,每一种顽强的生命都能给人以力量。

黄羊偶尔会跑到距哨所不远的地方觅食,抑或三五成群站在山巅眺望远方。

没走几步,巴音感觉迎面吹来的风更猛了,裹紧了衣领。

哨点严寒,即便是在夏天,官兵执勤也得裹上大衣,再套上围脖,尽量遮挡裸露在外的皮肤。

“风像刀子,被风吹过的皮肤没几天就会裂开口子。”巴音说着,把新配发的防寒面罩重新整理一番。“山上执勤,想办法把自己裹成粽子就对了,管它好看不好看呢!”小伙子说话笑盈盈的。

登上哨位保持军姿站立,巴音感觉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了。时间指针流转,大山、哨兵、哨楼,甚至远方的风景,此刻都静静地伫立着。流动的,只有头顶触手可及的云朵。

那些黄羊犹如精灵一般。哨兵轻轻抖动一下肩膀,它们就会跳起来跑走。“黄羊的肤色和山体相近。它们学会了伪装,尝试着与大山融为一体。”在巴音看来,适应恶劣环境,也是生命力顽强的体现。

高原紫外线强烈,巴音却极爱阳光。它给人以温暖,也让太阳能发电机组动力更强。驻守海拔5054米,持续的能源供给,意味着更丰富、更便捷的生活。

前哨班的军犬“幻影”是位名副其实的“老兵”了。这些年,它和官兵执勤、巡逻,形影不离。“在山上待久了,军犬变得沉默许多,经常在山顶一趴就是半天。”军犬训导员、下士扎西顿珠说。

驻守云端哨所,官兵心中生长着信念。

去年初冬,巴音扁桃体发炎,下山打针。军医告诉他要连续打3针,小伙子说啥也不干。左手刚扎上针,他就追着军医问,“能一次打完3针吗?”

第一次潜伏,上士马林趴在一块石头附近,天幕上的星星仿佛伸手可触。望着远方辽阔的大地,他心生豪迈,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孤寂的长夜,贫瘠的高原生长着梦想。

上等兵王超旭很期待哨楼前的执勤。“假如我不曾穿上军装,这一幕瑰丽风景也许我永远看不到。”他说。

王超旭大学没毕业就来当兵。在这个离天很近的哨位,他经常在夜晚看见流星划过天际。那时,他都会许下同一个愿望:希望生活如此刻一般单纯。

上士马林的梦想要现实许多:“下次休假回家,到妈妈教书的小学给孩子们讲讲戍边的故事。”

哨点原本没有界碑。多年前,即将脱下军装的下士李兴虎,将一个山石搬来这里,“让它替我继续为祖国站岗”。

春节过后,马林和几名新兵,用红漆给“5054”四个数字描红。“这里是我们守卫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他对新兵们说。

哨点官兵喜欢那首《当兵走阿里》。完整唱下来这首歌以后,上等兵苏立德就让母亲把心爱的吉他寄到了山上。

一个久违的晴天,守在云端哨位上,苏立德想起了那个“同桌的她”,突然就哼出这么一首歌——

“我去过一个遥远的地方/每当我看到星星/总是能想起你……”

扎西顿珠和军犬“幻影”合影。

“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体验珍藏”

旋翼轰鸣,直升机越过最后一个达坂,稳稳降落在停机坪上。

在上士徐仁贵记忆中,多数战友都是这样来到前哨班的。

那年,19岁的徐仁贵从机舱向下望,哨位上的五星红旗那么耀眼。他没有想到,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依然有人坚守。

海拔5054米,数字背后是守防的艰辛。这里每年封山期达8个月,道路被冰雪覆盖,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家在四川的徐仁贵起初无法适应这里的风雪。第一次外出巡逻,跋涉4个多小时,徐仁贵就得了雪盲。

封山季,山上白皑皑一片。官兵日常用水,全靠人背马驮。风雪来了,马道都被掩埋。为了确保充足的饮用水,洗漱时,大家都是把雪块放在脸盆里融化。

风雪,就像一座大山,切断了哨点与外界的联系。那年休假回家,上士马林在西安转机。走在霓虹闪烁的都市街头,他恍然觉得“自己与社会脱节了”。

艰苦的环境,磨砺乐观的心态。哨点宿舍墙壁上,“快乐守防”几个大字表达了官兵对这片高原的热爱。穿着防寒靴,他们在雪地里踢足球、打雪仗。日复一日,雪山见证他们的欢乐……

春节前,一场风雪不期而至。马林和战友在宿舍门口堆了一个雪人。憨态可掬的模样,成了战友们记忆中的“可爱风景”。

哨点的手机信号断断续续,手机几乎成了摆设。马林特别想给高中同学发张自己穿作训服的照片:“我想告诉大家,当兵的我,真的有点酷!”

乐观,化作笑容绽放在官兵脸上。“也有无奈。”马林说,最难抵御的是对家人的思念。

去年夏天,中士王远将一封家书寄给在北京生活的妻子。50多天过去了,他的妻子才收到信。今年春节,马林和女朋友原计划登记结婚。守防任务重,他们只好把婚期延后……

哨点的夏天短暂,白色、黄色的山花开始冒头。马林别提多兴奋了,这满眼的色彩令他欣喜。

“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体验珍藏。”摘下几朵山花做成书签,马林悄悄珍藏这份浪漫,“等下次休假回家送给她”。

马林想告诉女朋友,这是属于雪山的馈赠。

“有音乐有美食,单调的日子就有了颜色”

对于连队司务长刘建华来说,在哨所给战友过生日是个“技术活”。

每当战友过生日,他变着花样煮各种口味的长寿面、再加上2个荷包蛋。

这天,刘建华蒸了一块发糕,用枸杞摆上“生日快乐”的字样,再将胡萝卜雕成小花摆在四周。

中午,战友们把过生日的下士姜洋拽进帐篷。大家挤在一起,唱着歌将“蛋糕”从人群中递出。

“许个愿吧。”战友笑着吆喝着。没有蜡烛,有人提议“用打火机”。

掏出高原打火机,刘建华和几名战友举到姜洋面前。点点火光,比蜡烛还耀眼。

“祝你生日快乐……”这是属于守防官兵的快乐,姜洋笑着笑着眼圈红了。

元宵节前夕,少校冯金虎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那天他正在锻炼,战友递给他一封山下送来的信。

喘着气接过信,冯金虎在石头上坐下。打开信封,一张照片跳出来:5岁的儿子在元旦舞台上表演,调皮的样子可爱极了。

“娃又长高了。”静静坐在石头上,冯金虎用手摩挲着照片。许久,他摘下眼镜,拭去泪水。

遥远的地方,感动和问候不曾缺席。为了让官兵与家人更好联系,单位开通了亲情总机服务。官兵通过座机打到总机班,再由话务员转接电话,联络家人。

正月初四,儿子的生日,上士艾国飞给妻子打电话。一阵忙音过后,儿子稚嫩的声音传来:“爸爸你在哪?”

“爸爸在大山上。”

坚守的日子里,快乐如此简单。排长张磊收集了几十颗形状大小相似的石子,写上“车、马、炮”等字样。他又找来一块青石板,在上面画上棋盘,底部用四棱形石头支撑。

“走,比试一把!”执勤归来,总有战友在这里博弈。每当听到山石做成的棋子落在石盘上清脆的声响,张磊都会想起儿时和爷爷下象棋时的场景。

来哨所前,上尉张学博就听过那句流行语:“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守在哨点,他发现人与人交流带来的欢乐是那样直接、那样真挚。

这个春节,张学博和上等兵董龙龙比拼才艺。张学博弹了一首欢快的歌,董龙龙弹奏的旋律略带忧伤。

炊事间,战友们比拼厨艺。有人做了西红柿拌青辣椒,酸酸辣辣;有人做了洋葱拌牛肉,清清爽爽。

“有音乐有美食,单调的日子就有了颜色。”张学博说。

姜洋温馨的生日。

“守在这里,就是要守住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上士徐仁贵是哨点上守防时间最长的兵。

当年,哨点只有“地窝子”。“战友们在土坑里铺上羊皮垫子,3个人睡一起、3天换一班。”徐仁贵说,“地窝子”没法做饭,大家钟爱的美食是方便面。为了改善伙食,他和战友从山下提来暖水瓶泡面。半天过去,暖水瓶就成了“凉水瓶”。

后来,“地窝子”搭起帐篷。那时,徐仁贵义务兵服役期满,面临进退走留的选择。“大家干啥都是冲在一起、干在一起……”没有犹豫,徐仁贵选择留下。这一守,又是这么多年。

岁月如水,哨点的传统没有变。从团长、营长,到连队指导员、排长,大家都在这个云端哨点待过。用徐仁贵的话说就是,“守在这里,就是要守住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那年7月,战友们从山下背来建筑材料。在海拔5054米山上,一个简易活动板房建成。大家那个高兴:“前哨班终于有宿舍了!”

“我们边防军人都是苦惯了的,苦有什么可怕的。”指导员杨锋锋说。

吃饭的时候,餐厅的电视机绝对是“香饽饽”。白天为了节约能源,官兵看电视的时间被严格控制。夜幕降临,新闻联播后的半小时,大家最爱看综艺频道。

天气暖和的日子,苏立德会抱着吉他在宿舍外弹一会儿。坐在那块能望见夕阳的石头上,那里是属于他的“心灵角落”。

“远方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听到歌声,战友们都从屋里挤了出来,围坐在苏立德身边。

远方,红霞泛着淡淡金光,在云雾吞吐中若隐若现。一瞬间,霞光映在官兵的脸,他们的笑那么清澈。

(照片由官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