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钧在课堂上授课时的情景。 陆军工程大学提供
跨越大洋的教育报国路
■陆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 谢 钧
作为一名教员,蔡元培先生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行:“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回顾自己的经历,从传统教育到西方教育,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逐渐体会到教育作为“养成人格之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也愈发坚定了我“教育报国”的人生理想。
2009年,我放弃攻读博士的机会,结束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长达7年的留学生活,怀揣着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学双硕士学位回到家乡南京。
当时,一则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招聘文职人员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儿时的军旅梦想又浮现在眼前。“将教育事业融入绿色军营岂不是更加完美?”我当即决定报名应聘。经过层层考核,我最终成为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系的一名教员。
作为学校引进的第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刚进系里工作时,大家似乎都对我“另眼相看”。然而,初出茅庐的我在工作中却屡屡碰壁。正当我不知所措时,领导和同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提高业务素质,适应军校教员岗位。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我大胆开创德语和英语对比教学模式,将军事背景和军事口令融入其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较好效果。
随着我军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学校日益重视外语教学工作,在全军首创“小语种教学模式”。我立刻感到,展现自己实力和价值的机会来了,便主动请缨参与其中。经过长时间调研和论证,我先后制订完善4门小语种《课程标准》,创建2间小语种语言实验室,主持编写8部军事特色语言教材,录制30堂微课,小语种课程均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并在全军多所院校推广。
与此同时,学校外语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外语系调整为外语教研中心。去年6月,我被任命为外语教研中心副主任。改革关口,一名文职人员走上领导岗位,我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为全国大学生小语种四、六级考试的考点,众多学员通过小语种等级考试,活跃在陆军国际学员周、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国际舞台上。
“人生能有几回搏”,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使命担当。作为新组建成立的陆军工程大学的一员,我将立志和全校同志一道,努力争取在强军兴校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
(王 宁、任佳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