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何贤达:“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向远处看”

当你带过的兵成为你的指导员,你会怎么想?

“导弹兵王”、火箭军“王牌号手”何贤达担任班长21年,他所在的班为该部输送20名班长、14名干部,其中就包括成为他自己的指导员的李磊。面对上下级关系的这种戏剧性转变,何贤达笑着说,其实感到压力的不是自己,反而是对方。

从自己的兵,到自己的排长,再到自己的指导员,谈到李磊,何贤达总是有很多话说。“刚到部队的时候,他也曾表示说自己就是来部队锻炼两年的,但我不这么想。”何贤达说,“部队是急缺人才的,尤其是在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列装后,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驾驭。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入伍,我们要尽量把优秀的人才留住,把好铁炼成好钢。新兵刚到部队,军事技能的提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热爱这支部队。”

刚入伍时,李磊对装备是一窍不通,但他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好,何贤达就带着他一个战位一个战位看,很快就帮他把装备上用到的所有工具认清、认全。在何贤达的帮带下,李磊的成长有目共睹,第一年就成为了号手,第二年就走上了发射岗位。“当时连队领受了发射任务,他参加了2枚导弹的发射,表现得不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何贤达说。

何贤达(右二)帮助新排长掌握专业技能。刘明松 摄

李磊先成为排长,后来又当上指导员,因为年轻经验不足,难免会遇到困难。“那时候,管理问题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帮助他树立威信是急需解决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老兵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首要的。”作为本单位兵龄最长的老兵之一,何贤达带头配合李磊的工作,坚决服从新任上级,“老兵对部队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各项技能比较熟练,这个时候更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何贤达并不止步于此,对于李磊工作上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也会私下里和他交流想法。在何贤达的帮助下,李磊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岗位。

发射架指挥长何贤达正在带领单元号手进行火力突击演练。宣泽辉 摄

“班长,能不能把我从这个岗位上换下来?”有一次,刚转为正式号手的战士黄德斌来找何贤达倾诉自己面临的压力。

黄德斌入伍后,何贤达结合他的专业基础,推荐他学通信号手,仅仅一年后,黄德斌就转为了正式号手。但正式上岗后,黄德斌明显觉得不适应,在操作、训练、考核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连续的挫败感让黄德斌打起了“退堂鼓”。

自身实力过硬才是自信心的最大来源。面对眼前愁眉紧锁的战友,何贤达一边鼓励他,一边专门找来本单位最优秀的两名通信号手去帮带他,并说:“放心,我给你找来了最优秀的师父。”通过老兵的帮带和自身的努力,黄德斌的专业技能很快提升上去了。自信有了,思想上的疙瘩自然也就解开了。后来,黄德斌在该部专业比武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还入了党。

战场上最终决定胜负的因素一定是人,人才培养要同战场需求相对接。在平时的训练中,何贤达始终思考着上战场的事情:打起仗来人员损伤难免,如果少了几个号手就玩不转装备,何谈制胜打赢?

“军人向战而生,人才为战而育,我们需要的人才是要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经过深思熟虑,何贤达大胆创新训练方法,建议开展减员操作训练,通过让战士们学习两个或多个岗位的操作,锻炼出一专多能的人才。这不但是一个创新训练方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破除惯性思维的过程。“不管再难再痛也要走下去,因为跨出这一步,部队的实战能力才会有一个大的跃升,”何贤达说。

形势倒逼着大家去提升技能。何贤达循序渐进,先从号手兼岗、号手互换开始练起,一步步升级,带出了该部第一个全能操作架。训练成果很快就得到了检验,在当年年底的一次发射任务中,上级突然指示,两名号手退出发射。“这是在设置实战背景下作出的调整,但是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发射任务。如果不是进行了提前准备的话,发射任务不可能做到那么圆满。”谋战在前,谋战精深——何贤达带出了一批熟练掌握“两套剑法”的大国长剑“执剑人”。

前浪澎湃,后浪奔涌。在炊事员岗位的时候,何贤达就自学导弹发射操作规程;在一号手岗位的时候,他就在专业知识、指挥技能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在指挥长岗位的时候,他又在钻研减员操作的实战实训方法……“永远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状态,永远向远处看,机会来了才能抓住。”何贤达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自己所带的战士的。

多年来,何贤达不只在锤炼自身技能,成为响当当的“导弹兵王”,同时也在为国选才,为战育人。“连队里有许多骨干都是从我们班走出来的,有一个时期,整个连队的班长都曾是我们班的战士。”看到自己带出的兵走向更多的岗位,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强军兴军做出更大的贡献,何贤达说自己特别高兴,也特别欣慰。

(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王韵 王丽娟)

2022年6月,火箭军某部举行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评选,何贤达成为唯一入选“优秀政治教员标兵”的军士。图为何贤达在军史长廊为战友们讲解光荣传统。刘明松 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