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长空:战鹰换羽创新求变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杨 进 刘海洋
金秋时节,西北某军用机场战机轰鸣。几名新飞行员驾机激战云霄,演绎着联合打、体系练的崭新招法。
妙招迭出,来自沙场演兵积累的实战经验。回首这10年,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参加大项演训百余场,一次次上高原、进戈壁、飞远海、出国门,不断打破纪录,飞出崭新航迹。
一次次高飞远翔,他们在演习演训中透视实战之变,切身感受训练转型的滚滚热潮。
目睹“雏鹰”新姿,飞行教官严勤介绍,以沙场为镜,旅里不断改进升级基础训练、改装训练,促使新飞行员起步就吃准参数、动作的实战意义,力争尽快形成战斗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创新”是胜者不变的招法
大漠戈壁,一场体系联演刚结束,走下战机的飞行员李鹏就急切地开始收集演习资料。
空战之变,使新战法的保鲜期变得短暂。李鹏说,创新的高招这次是“必杀技”,可能下回已成为对手洞悉的“旧套路”。
多年前的一个演习战例,时常在李鹏的脑海中浮现。
那是空军组织的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一支名不见经传的部队,运用电子战,屡屡抢得先机,让对手看不见、锁不住。原来,他们与科研院所、相关工厂联手,对干扰设备进行了软件升级,深度开发了装备的性能。
当时,有人不服气地提出质疑,认为有失公平。导演部给出了明确回答:在规则内以打赢为目标,任何创新都值得鼓励。
此后,科技、信息、创新,渐渐成为训练场上新的关键词。
一次演习,李鹏与队友向蓝方发起多次攻击,在复盘时却发现,实际战果很少。反观对手,一次打击就有一次的效果。
原来,兄弟部队研发软件,有效整合各种数据,实现了即时共享,大大提高了目标优选效率。
那一刻,李鹏对训练之变有了更深的感受:“信息赋能的时代,数据也是填进武器装备的‘新弹药’。”
应对战场的“变”,比拼的是学习深度、创新速度。去年一次演习中,面对防空天网,该旅和友邻部队组成大机群,进行穿透作战。李鹏运用前期数据分析精算形成的战法,与异形机密切协同,一路施放干扰,一路低空突进,对“敌”目标实施了有效打击。
创新,再创新。只要停下步伐,就意味着失去先机。
透视沙场之变,官兵们对训练、作战等数据的潜在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该旅组织指挥参谋人员收集数据、研究数据,建立和完善各类数据库,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再科学制订训法战法,有效提升训练效益。
“融合”永远是进行时
飞行员张洪莲没想到,一场十拿九稳的体系对决,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年深秋,上级组织的对抗演练打响,10余架多型战机以压倒性优势,突击蓝方要地。
然而,由于初次联训,不同机型的飞行员们形联神不联、合群难合力,战场上各说各话,面对“敌”陆空火力反击时,自乱阵脚,导致战损较大。
过去,把联不通、融不好的矛头直指硬件问题,但随着装备设备升级改造,情报链、指控链、火力链打通了,联芯就能联心吗?
体系制胜不是一天练就的,体系不能止于适应,更在于主动创造。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到懂得融入体系,再到释放体系效能,该旅一步步破除体系练兵中“联”的短板、“通”的弱项。
他们与多支军兵种部队一道,盯着指控编组、协同规则、空地通联等难点堵点,走出一条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练兵路子。
这样的体系练兵模式,牵引张洪莲和战友们拓展眼界、深化认知。每次任务前,他们会站在全局和个体的角度,搞清楚“我的队友在哪里?我的威胁来自何方?体系能给我提供什么支持……”
又一次联训,“剑法”已不同。张洪莲利用机群编队优势,发起佯攻。与此同时,友机各司其职、伺机而动。大家像攥紧的拳头,成功打击目标,有效验证多项实战课题。
敢于向自己的弱点“进攻”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份问题清单。问题点到人头,毫不避讳。
以沙场为镜,照出了什么?这个旅发动官兵自发找问题、相互找问题,每一项问题都要还原当时的空中状态,当时的思考和判断。
“失败是成功之母”,关键是能够发现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飞行一大队,墙上的一句标语格外醒目:“真正的强者,都敢于向自己的弱点进攻”。
几年前,该旅参加上级空战考核,打赢同等装备对手,却输给了新装备部队。有的官兵在复盘反思中,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只是把败因归结为装备落后。
对此,旅领导语重心长:“如果对自身的缺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抱怨外因,说明还是自己不够强大。”
如今,这个旅已经有了8本装订成册的演训问题库,旅领导告诉记者,这是演习的“下篇文章”,这个文章还要接着做。
从飞行动作、专业训练到作战任务完成,一一解剖麻雀,分层次查找训练问题;针对战时政治工作、野战后装保障等内容多、灵活性强的特点,他们通过模拟不同的战场情况逐一进行梳理;运用VR技术搭建机务仿真模拟平台,研究战机保障特点,梳理常见故障隐患,科学实施飞行训练保障……
翻阅该旅的“问题库”,已经有“基础篇”“专业篇”“指挥篇”等5类20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内容精炼,不仅标注出处,而且配有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个别还配上了形象生动的插图,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官兵可以在训练中随时查阅。
“开门练兵”保持清醒头脑
多年前,大队长胡华第一次走出国门,与外军联演。外军飞行员对作战时刻精打细算,用战场刻度谋划作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像武侠小说中凭一己之力闭关修炼,肯定不能适应世界军事加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胡华说,近几年,该旅有百余名官兵参加国际比武竞赛、联演联训交流互动。
一场中外联演,让该旅的指挥员深受触动——这场大规模的演习,外军指挥团队十分精简,一名指挥员带七八名军兵种指挥官现场指挥、联合调控。
专门负责对接两国空军协同的一名中校飞行员,随身携带折叠的图表,详细标注兵力、时间、地点、任务等要素,空地战场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后来,该旅汲取国际联演联训的经验,在组训中举一反三,用任务协同表代替了以往的一摞摞方案,使指令简洁明了,各参演兵力的协同方法一目了然。
开门练兵、对外交流让官兵们经风雨、见世面,也倒逼着大家正视问题,荡涤积弊。蓦然回首,已羽翼渐丰,今非昔比。
2021年秋天,“西部·联合-2021”反恐演习,他们与俄军战机混合编组,空中参演兵力携手战斗,并与火炮、装甲、特战等近10个地面作战群攥指成拳,空地一体轮番向“恐怖分子”发起进攻,各种型号实弹全部命中目标。
俄军军官赞叹:“中国飞行员对学习充满渴望,他们越来越注重在训练中寻求新的突破口,以提升自己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这些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