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丨一支新质力量的体系重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胡勇华 林传茂等责任编辑:黄敏
2022-10-09 07:02

一支新质力量的体系重塑

——透视空军某基地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的改革实践

■胡勇华 林传茂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在参谋王生鼎眼里,演习中看似不寻常的这一幕,已是寻常事——

金秋时节,空军某基地指挥大厅电子沙盘“危机四伏”。屏幕上,清晰可见数架战机编队沿着山脊进袭,端掉对手雷达阵地;导弹战车在山谷中腾挪转移,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某山口……一时间,红蓝双方依托某信息系统,上演一场“背靠背”模拟对抗。

连日来,记者踏访该基地的指挥机构、高山阵地、重要机场,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系作战在这里已从理论探索走向深度融合,正催生出联合制胜的新质战斗力。

在头脑里打下体系的烙印

2019年8月22日,习主席视察该基地,察看值班席位,详细了解战备值班和训练情况,强调要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加强对抗性、针对性、协同性训练,提升训练质量和水平。

统帅的厚望与嘱托,进一步激发了基地官兵的备战打仗热情。在“基地-旅”体制下,这个新调整组建的单位,坚持每月组织一次体系集成训练、每季度开展一次实案化课题演练,造就了一批具有体系思维和作战能力的“战场新秀”。

谈起这些显著变化,基地司令员陈晖告诉记者:“攥指成拳、体系制胜,是部队生成新质战斗力的源头活水。”

视角转换、观念交锋,犹如熔炉中迸射的钢花,这个熔炉就是体系。作为体系作战的实体化机构,该基地整合了航空兵、雷达、电抗、通信等兵种要素,牵引组织领导、作战指挥、运行机制、内外关系等发生深刻变化。如今,空军指挥帐篷内,来自陆军防空兵、航空兵以及火箭军、省军区的参谋人员,不再是旁观的“座上宾”,而是融入战场不可或缺的“主人翁”。

遥想当年,初遇体系对抗,飞行员杨帆为击落“敌机”而暗暗兴奋。然而,回放复盘态势,他发现由于自己顾此失彼,给对手反制留下了可乘之机。从那时起,他的脑海里就打下了体系的烙印。

那年,带队参加上级演训的某机动雷达站站长裴泽超,一心想占领制高点,但因为天线架设位置过高,在“敌”第一波次打击中就遭遇重创。

某电抗部队教导员高秉强记得,一次演习,他带领分队赶往某地域,行军途中未考虑通信传输距离问题,导致未到指定地点便与己方“失联”。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那段时间,从主干兵种、主干专业到小兵种、小专业,从一线前台到保障后台,从新型机部队到二代机部队,各级指战员组织指挥筹划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向体系要战斗力。

探索搭建“体系作战之梯”

作为改革强军的新生事物,“基地-旅”体制具有战建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统筹训练资源、保障力量,常态化组织实战化、全要素体系集成训练。

“必须打造适应体系作战的训练体系,充分释放和激活新体制优势,将其转化成未来作战的胜势!”在时任基地领导的带领下,该基地探索搭建“体系作战之梯”,即从单一兵种的基础训练,到本军种的协作训练,再到多军兵种联合训练,从而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用官兵们的话说,就是“拾级而上,步步为营,方能攀上制胜高峰”。紧接着,他们部署展开三项工作——

设计规则。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的路径建起来了,相应的制度机制必须同步跟进。“千军万马汇聚体系战场,如果没有统一的协同规则,就必然打乱仗。”该基地党委一班人分工负责,带领机关基层协力攻关,花了一年时间制订完善了一整套规则,为规范体系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主动融合。一次,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员走进某雷达部队的“中军帐”,他们在雷达显示屏上第一次看到了队友驾驶战机的轨迹。飞行大队长李鹏深有感触地说:“用对手的眼睛看自己,才会真正知道差距在哪里!”从那以后,该基地主动打破军兵种壁垒,与友邻单位常态化组织指挥推演、实兵合练、复盘检讨、战法创新,在一个个实案化课题攻关中,推动单一军兵种训练向多军兵种联合训练转变。

建群破题。谈起几年前的一次演习,该基地保障部战勤计划处处长董涛兴奋不已。当时,该基地受命组建支援作战群,陆军某勤务支援旅的一个营划归他们指挥。由过去充当配属的单元,一跃成为牵头的单位,第一次坐进指挥方舱的董涛既感受到从后台到前台、从保生活到保打仗转变的艰辛,也被体系作战的魅力深深吸引。“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群意识’,每当遇到难题,都会自觉把思想、行动融入体系之中。”

有此收获的不止董涛一人。在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该基地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断结出硕果,并经受了实战的检验。

“联合的剑锋”已经开刃

前不久,该基地举行第三季度实案化课题演练,数十支来自不同军兵种的部队,以沙漠、戈壁、高原为舞台,展开激烈对抗。

记者采访之时,恰逢基地组织复盘检讨,问题被一一摆到桌面,相关单位被点名限时整改。基地指挥中心任务规划队副队长史俊毅介绍,过去有些演练总有用不完的飞机、打不完的弹药,完全脱离了实际。如今,一切都要着眼真实战场考虑问题,比如战机受损后飞行员跳伞,怎么组织搜救、如何实施掩护,等等。

这一幕,只是该基地实打实深化体系练兵的缩影。作战指挥中心主任陈军告诉记者,从组建成立时开始,基地每次组织演练都要求所有参谋轮流上阵。大家抛开稿子,对照地图,现场讲解方案,随时接受质询。从最开始的紧张出汗,到后来的镇定自若,不仅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了如指掌,而且打仗的“金点子”层出不穷。日雕月琢间,一个打赢人才方阵悄然崛起。

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基地电雷处领导谈及一种现象:过去实兵实装演练,往往注重钢铁对钢铁、火力对火力的拼杀,打的是“堂堂之阵”、看的是“狂飙突起”,像电子对抗、频谱管理等分队隐身幕后、充当陪衬,很少能进入指挥员排兵布阵的视野。殊不知,在信息化战场,“不动声色”的新型作战力量往往会成为制胜的关键。一次对抗演练,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某电抗分队大显神威,最终成为左右战局走向的“胜负手”。由此引发的新思考,已被基地官兵应用于练兵实践:战场上没有绝对的主角配角,联合作战、体系制胜,必须固强每一个节点、练强每一个要素。

数年前,“体系”“联合”等字眼还大多出现在教案、讲稿里,如今,它已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走向自觉,在基层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基地训练处处长赵晓春打了一个比方——就像转动的飞轮,起初很慢,后来会越来越快。

体系集成,实战淬火。记者在基地参谋部某处的训练计划表上看到,仅今年一年他们就安排了近10场体系练兵。“联合的剑锋”已经开刃,新质战斗力正在加速生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