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成就篇丨大漠天鹰:那些争当第一茬的人们……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晨旭 刘海洋 单嘉欣 发布:2022-10-07 15:33:2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

大漠天鹰:那些争当“第一茬”的人们……

中国军网记者 王晨旭 通讯员 刘海洋 单嘉欣

朝日升起,和煦的阳光又一次洒在了西北大漠上。

作为一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近年来,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事业蓬勃发展,就如同这刚刚升起的太阳,焕发着无限生机。

天空中,不曾留下飞行的痕迹;未来战场,却少不了无人机背后的身影。

待发。

跨过第一道坎

已近深夜,边疆大漠繁星点点。训练室里,灯光依旧亮着。

这是张博业余时间最常去的地方。经常的情况是,他们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研读目标图片、研究典型战例,各抒己见、火花碰撞,有时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便私下各自努力,碰头时,又是一番激烈讨论。

为了更快提升图像判读专业素养,张博查阅资料、分析研判、思考探索……自我加压的日子里,寂静的夜,成了他的亲密伙伴。

回想几年前,也是这样的夜晚,陪伴他的却是一丝丝难以入眠的“焦虑”。作为这支部队的“第一茬人”,张博刚来这里时,无学习教材、无操作经验、无训练范本,甚至连装备说明书还在修正完善中。

“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不等不靠,在厂家的帮助下,跟研、跟试、跟产,几个月后,各自专业领域几十个册子纷纷出炉。

接机。

第一次让张博认识到无人机前景的,是这么一件事——那年,新机列装不久,该团在一次重要演习中,担负目标侦察搜索任务。茫茫沙漠,目标在哪、去哪,完全未知,可供分析和借鉴的信息并不充分,不亚于大海捞针。最终,官兵们圆满完成任务,让新质作战能力在实战中崭露头角。

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建设一员,主动作为、敢想敢试是张博一贯的作风。一次训练中,他发现无人机挂载的相机并不能完全满足作战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请教专家,深入研究,反复试验,在一次次攻关下,开发出一款匹配度更高的软件,有效解决了作战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更快!“无人机是紧跟时代的前沿领域,不前进就意味着退步。”作为第一代“牧鹰人”,他们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优化现有装备,加快探索未来战争中装备应用的脚步。

从顺利接装第一架无人机,到参加空军品牌演习,从被上级表彰为练兵备战尖兵,到两次通过天安门接受习主席检阅……这群“第一茬人”铆足了劲儿,不断向着“察打先锋”目标前进。

成为“第一茬人”

从清华“飞班”毕业那年,陈柳坚在几家单位中选了离家最远的。

当陈柳坚在部队见到学长黄润楷时,他们已经住进了新楼。有时,听学长说起团队初创时的事儿,他感觉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归巢。

无人机是他们聊得最多的话题。那段日子,他们交流、切磋,碰撞出不少火花。把这些灵感沉淀后再整理,一篇关于联合作战背景下无人机应用的论文新鲜出炉。在随后的一次演习中,他们将论文成果运用其中,大获成功。

平时爱琢磨,这一点,陈柳坚在团里是出了名的。

关于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和实战化应用,陈柳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把思考成果写成两篇论文,发表在该团创办的《天鹰》季刊里,汇入谋战研战的密实脚步中。

作为一支自诞生之日起就打着体系印记的新质作战力量,如何让无人机在未来战场发挥更大作用,陈柳坚一直在思考:如果无人机受到干扰怎么办?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联合作战?……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陈柳坚立足优势、发挥特长,在无人机这个新兴领域,耕耘着一方天地。

有时,陈柳坚也会想起他的学长,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此刻的他们,也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在各自战位忙碌的间隙,看见同一片天空。

大地之上,天空之中,无人机的背后,隐藏着众多身影。越来越多的人,不是“第一茬人”,却成为“第一茬人”,如同水滴汇入江海,共同朝着“察打先锋”目标前进。

(图片为刘载誉、孙晟轩摄)

 

责任编辑:于海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