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运输营长的高原足迹
■解放军报记者 赖瑜鸿 通讯员 雷大伟 董一博
办公室的柜子里,摆放着一排矿泉水瓶。
每个瓶子里装着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土,瓶身上张贴着执行任务的名称、时间、地点。
作为联勤保障部队运输战位上的一线带兵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联勤保障旅运输营营长王雪江眼中,珍藏在办公室的这些矿泉水瓶,是他一路提升本领的见证。
王雪江说,每次上高原执行任务,他都会在任务地域装回一瓶土作纪念。
“一瓶土、一条路、一种责任、一份初心。”一瓶瓶土,记录着他的转型成长之路。每次回望这条路,他更能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强军使命。
联勤保障部队成立6年间,王雪江的足迹遍布西部广袤国土,他带领的车队纵横青藏线、新藏线、川藏线,勇闯冰雪地、泥泞道、搓板路……运输车的车辙犹如一条条跳跃的“动脉”,为高原战场保障送去新鲜的“血液”。
一瓶瓶土、一次次出征,记录了王雪江和战友们融入联战联保体系、瞄准备战打赢苦练硬功的高原足迹,也见证了联勤保障部队转型重塑、向战而行的坚实步伐。
路在前方,路在脚下。伴着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喜讯,王雪江又一次即将带队出发,以征战天路、保障打赢的实际行动向大会献礼。
爬坡·转型
“实战化是‘坎’更是‘梯’”
那年盛夏,一场实战化演习在雪域高原拉开战幕。
时任运输连连长的王雪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是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后他参加的第一次重大演练任务。“我和战友做了充分准备,要在高原上打场硬仗。”时至今日,王雪江依然记得当时的“豪言壮志”。
王雪江是有这个底气的。在那之前,他有过4年驻高原执行任务经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险些让他这个“老高原”遭遇“滑铁卢”。
运输连执行为陆军某旅前送物资任务。车队行至半程,电台突然传来导演部通报的紧急特情:“前方出现小股‘敌’人袭扰。”王雪江竖起耳朵,想仔细听后面的处置命令,可情况播报之后一切陷入“寂静”。
“以前参训,到哪一步需要做什么,导演部都会予以明确任务。”然而这一次,左等右等都等不来“任务布置”,王雪江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对所在部队、还是对他本人而言,“爬坡过坎”的时刻到来了。
从那次演习起,导演部每次都是只给任务,至于任务过程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处置、如何完成任务,都要靠自己临机应对……作为保障链上的“重要一环”,提高临场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成为王雪江和所在连队的当务之急。
转型,倒逼能力的提升。贴近实战的演训任务,让王雪江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一次演练,为完成车辆抢修和人员抢救任务,王雪江带车队上路,导演部突然同时设置了“‘敌’卫星过顶”和“通过化学沾染地段”两个特情。
身处陌生地域,在没有提前做足侦察功课的情况下,王雪江和战友只能仓促疏散车队、开展伪装与防护,一番“手忙脚乱”。好在后半程车队驾驶员凭借过硬技术,赶在预定时间之内将物资运送到位。
演习结束,王雪江惊出一身冷汗:“要是再出现一次‘敌情’,恐怕任务都完成不了,何谈精准高效?”
“迈不过实战化这道‘坎’,未来战场打赢只能是梦想。”王雪江痛定思痛地说,越是艰难越要迎头而上。谋实战化、钻实战化,成为王雪江想得最多的问题,素质转型、能力升级,也成为他和连队官兵谈论最多的话题。
高原摆战场,雪域砺精兵。王雪江带领任务官兵广泛开展“以运代训”,积极开展野战条件下复杂道路驾驶、夜间闭灯驾驶、搓板路驾驶、途中急救等技能训练,加强单兵战术、野战生存、车辆隐蔽伪装等防卫课目训练,全面锤炼“走、打、吃、住、藏、救、修、防”等综合素质能力。
“实战化是‘坎’更是‘梯’。”实战淬火的高原足迹,见证着保障兵到战斗员、运输队到战斗队的转型历程——去年,王雪江带队参加联合演练,运送油料机动途中遭遇多个特情,运输营官兵一路抗“敌”袭扰,见招拆招、逐个化解,比预定时间提前近20分钟将油料运送至指定地域。
融入·重塑
“没有路,我们就蹚出一条路”
王雪江怎么也想不到,搞了10多年的运输行当,有一天自己会跟弹药器材“较上劲”。
故事,始于一次高原弹药运输任务。
参照运送物资、人员等任务经验,王雪江与任务官兵提前做足了功课,从任务教育到心理疏导,从理论培训到模拟训练,围绕弹药保障全流程,他一边学一边记,对任务中可能出现的特情也进行了应急处置准备。
但王雪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满载弹药的运输车驶离仓库,一辆接着一辆行驶在国道上。一路畅通,但车队速度始终上不来。
“各车注意!依次加速至50迈。”通过对讲机,王雪江反复下达几道命令。然而车队速度一直上不去,甚至在过小坡小坎时降低现有速度。
王雪江很无奈,原本计划中的2个半小时车程,耗时近5个小时才完成任务。
“无知者也有畏啊,究其原因,还是融入联战联训联保不够,对保障对象等底数掌握不清。”王雪江深有感触地说。以此次任务为突破口,他带头研究起弹药运输保障,积极向部队保管员、厂家技术人员请教,掌握弹药性能,破解捆绑加固难题。
今天,王雪江已熟练掌握多个常见品种弹药的基本参数、装卸载事项、运输方法,成了官兵眼中的“弹药通”。去年,运输营官兵圆满完成10多个批次弹药运输保障任务,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二等功。
跳出自我循环,融入联战联训联保,王雪江他们跑出了转型重塑的“加速度”——
融机制。主动与保障单位对接协调,精准测算需求,打破信息壁垒,探索协同机制,修订保障方案,加快与联合作战体系指挥方式、信息手段和力量运用的深度融合,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融数据。探索兵力快速投递、物资多式联运等保障模式,搭建完善保障数据库,以数据化实现保障高效能精准化。
融技术。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模式,主动与装备厂家开展技术交流,解决装备车辆技术难题,通过专业化发展提升保障质效。
联合贯穿全过程,开辟保障新路径。不久前,王雪江带领车队穿越几百公里的无人区,为一线演训部队运输弹药,摸索出一条新的保障打赢之路。“没有路,我们就蹚出一条路。”王雪江说,如今这条路,已然在脚下了。
向战·强能
“我们是汽车兵,但又不仅仅是汽车兵”
查完哨的王雪江返回办公室,自学起军需能源保障等专业知识,放在案头的还有介绍军兵种部队知识的读本。
一切向战聚焦,精武强能有了新标准。调整改革以来,王雪江有一个强烈感受:进入新体制,汽车兵“上车能驾驶、下车能战斗”的传统“双能”,已不能适应战场保障需要。
“作为运输营的营长,能力危机感和本领恐慌感越来越强,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王雪江向记者坦言,以前只是管好自己运输保障的“一亩三分地”,如今身处新的作战保障体系,只有正确审视战场定位、战斗力建设、保障力生成,才能完成保障打赢的使命任务。
王雪江带领全营官兵重塑思维理念,系统思考和解决联合作战大背景下运输部队“训什么、怎么训、如何保”等问题,持续推动军事训练水平和战场保障能力转型升级。
改变,体现在王雪江的抓建备战思路上,展现在全营官兵的战场保障上。
重塑体系——以战场保障能力需求为牵引,区分基础训、整体训等阶段开展过关升级式训练模式,按照严于大纲的要求练强单兵基础,构建逼真战场环境,组织沉浸式训练,既练新技能,又练保底手段。
一次物资转运任务,上级要求全程无线电静默、隐蔽行进,没有现代通信手段,如何保证车队万无一失抵达指定地域?王雪江和战友运用微光、手语、旗语等通信手段,一路闯关成功。
统筹指挥——紧贴未来战场保障实际,紧盯运力使用最大化目标,将运输保障任务置于联勤支援保障行动之中,建强驾驶、防卫、战救、维修、储供等核心保障能力,串联驱动物资、油料、弹药运输、伤病员后送等保障流畅通。
一次,运输分队从3个方向同时向某地域转运弹药,王雪江带领骨干制订方案,综合考虑人员车辆运力、弹药装载要求、气候道路条件等要素,科学测算任务所需人员、车辆和携运行物资。最终,在上级规定时限内,他们将弹药运送至部队手中。
引领创新——王雪江深知,制胜未来战场,打赢未来战争,离不开集聚官兵智慧、大胆创新革新。在日常训练、任务实践中,他们瞄准问题潜心研究,只要是有助于保障力提升的,他们都竭尽全力自主革新。
去年严冬,运输营上高原参加联训,一夜之间,车队部分运输车辆无法依靠电源启动,任务一度陷入僵局。紧急关头,该营二级军士长侯鲁宁想到了妙招:“在低温缺氧环境下,人会缺氧,车也一样。”他通过连接车上携带的氧气瓶,给发动机进气口输氧,并配合使用启动液,很快,一台台运输车恢复动力,迅速驶向战场前沿。
向战为战的跨越、攻坚克难的勇气,练就了联战联保的过硬本领,增添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我们是汽车兵,但又不仅仅是汽车兵。”展望未来,王雪江和他的战友笃定踏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回答强军答卷,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运输线上保障新风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安东海
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第79集团军某旅运输投送科科长李岩随部队进行跨区演训。
“以往出发前,总是担心人生地不熟,保障跟不上。现在不一样了,在联勤保障体制支撑下,无论是油料保障,还是远程投送,协调都很顺畅。”跟记者聊天时,李岩脸上表情很轻松。
从汽车连连长、师军运油料科助理员,再到如今的岗位,李岩在运输投送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亲眼见证了基层一线打仗型后勤建设的发展变迁。
“铁路输送一直是部队远程投送的‘重头戏’。”李岩回忆,10多年前,自己当汽车连连长时,装备装载由于没有制式捆绑加固器材,只能使用大量铁丝捆绑加固,耗时费力。
改革调整后,李岩先是到了师里的军运油料科,随后又被调整到旅里的运输投送科。李岩说,光是科室名称的不同,就折射着自身职能使命的拓展。
为探索提升装载速度,李岩与军事代表机构、车站积极协调,依托装载站现地开展铁路输送乘行训练,还在营区设置了装卸载训练场地。链式紧固器等制式捆绑加固器材的配发使用,装备固定更加方便快捷,装载速度大大提升。
“战时固定站台易遭破坏,确保铁路输送不断线,必须依托临时站台装载。”李岩告诉记者,以前需要枕木搭设临时站台,后来有了轻型组合站台,如同“钢铁积木”一般拼接即可使用。
去年,部队与军事代表机构,展开一次互为条件应急铁路装载演练。李岩在现场指挥操作手操作遥控装置,新型野战站台车如“变形金刚”般伸开引桥、搭上站台。“一次训练,部队练装载,地方练保障,多方受益……”李岩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随着陆军部队投送方式日益多样化,自己学习探索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
保障兵的“专属荣耀”
■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一级军士长 汪小宝
我一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刚刚参军就来到了保障大队,成了一名导弹保障兵。
初期的导弹,技术准备过程繁琐,故障率也较高。每次演习保障,调试和准备都会用上一两个月。那时,我的专业师傅便要求我:工作严谨、技术过硬。这两句话犹如人生格言,直到今天都在激励着我。
渐渐地,我从保障新兵成长为专业负责人,从导弹擦拭“保姆”成长为导弹保障“驭手”,是导弹给了我圆梦的舞台。
12年的军旅生涯转瞬即逝,在达到转业条件的这一年,没有亲眼见过自己保障的导弹腾空,是我一直以来的遗憾。这时,时任大队长刘顶先找到我:“大队马上要接装一批新型导弹,今后保障任务会越来越多。留下来吧,这里需要你。”
我真的留了下来,大队也如期迎来了新装备的列装。面对专业书籍,看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线路图,我心里冒出一个字:“干”。24本笔记本、100多张导弹参数卡片……我只能下笨功夫熟悉新导弹。
从手动测试到自动测试、从单一作业保障到多条网络交叉保障、从一型到多型……大队装备更新换代,但保障导弹腾飞的信念和梦想在我心中始终如一。
强军号角响彻大江南北,海军转型建设如火如荼。“快速响应、全维参战、精确保障”的新要求,让我深深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一次执行远程机动保障任务,我第一次经历四月的寒冷,第一次在四月遇见雪。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常年驻扎在热带地区的我感到寒意,相反却是“热血沸腾”。
快速机动、进驻就打。来不及休整,前出分队第一时间归拢装备,开始高标准开设野外技术阵地。搭帐篷、抬设备、垫铁板……“轰”,宛若利剑出鞘,这一次,我亲眼看到了自己保障的导弹实射成功。
看着导弹冲上云霄,拖着绚丽的尾焰划破长空,我体悟了保障兵的“专属荣耀”。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将用实际行动向大会献礼。
(董 鑫整理)
强军·瞬间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习主席向联勤保障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伴随联勤保障部队成立,联勤保障旅应运而生。新编制体制下,联勤保障旅实现了力量结构、人员编成、装备编配、要素编组的重塑与跨越。练兵场上,联勤保障旅频频亮相,迈出坚实步伐。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在雪域高原执行运输保障任务。孟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