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月下戈壁军营。杨军 摄
中秋佳节,抬头望月,投向夜空的一双双眼睛中,中国军人的视角尤为特别——
距离地面400公里,中国空间站,解放军航天员大队3名航天员迎来太空中的第一个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赏月,“赏地球”也是航天员们任务之余的一大乐事。茫茫宇宙,回望人类世代栖息的家园,便是航天员们的“天涯共此时”。
万米高空,飞行员驾驶战鹰,伴着一轮圆月;雪域高原,边防将士戍守在“伸手就能摸到月亮”的群山之巅;深山洞库,导弹精兵执掌“大国长剑”,守望“心中那轮明月”;大洋之下,潜艇兵在看不到月亮的“深海龙宫”枕戈待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本期《军营观察》,我们邀请身处不同空间、坚守不同战位的4名军人,为您讲述他们的中秋故事。
跟随战机赏月亮
■空军航空兵某部中校 钱 堃
弦月一天满似一天,转眼又是一年中秋节。
我的飞行生涯,似乎总有月亮做伴的印记。记得第一次飞行,那时候我刚从地勤人员成长为空中战勤人员。半路出家,身体不适应,机身轻微的颠簸,已经让我的胃翻江倒海。师傅说:“要忍住,过了这一关就好。”初次夜航,终究是挺过去了,但那一夜好漫长,我感觉每一秒钟都要在心里数上好多遍。
终于下了飞机,我有了种“重回地球”的脚踏实地,却感觉大脑仿佛丢到了天上,看什么都在晃。强忍着目眩,我不经意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明月——它就静静地挂在那里,一副超然于世的恬淡模样。我顿时看得入了神,整个人清净了许多。
时光如梭,当年师傅的那句“要忍住,过了这一关就好”,如今也成了我的口头禅。那年那夜那轮明月,成为我心中最美的回忆。
之后,我随战机飞遍大半个中国,看过无数的月亮——
漠北的月亮,最亮。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戈壁沙漠,没有城市的璀璨,也没有水汽的氤氲,一到夜晚,一轮皎月孤傲又绚烂。记得那时,我刚刚放单,在大漠里一待就是几个月。
夜归的路,寂静而孤单。一抬头,如水的月色一直默默伴我同行,照亮了脚下的路。那一刻,我的脚步很沉重,心里却很充实,因为确定了奋斗的方向。
南海的月亮,最大。也许是随战机升空后离得月亮更近了,它刚刚升起的时候,裹着浓浓的光晕,仿佛蹲在远处的云层上,守望着我们前进的路。
记得那时,我和战友们24小时担负战备,随时听令起飞。睡觉时,我们都得竖起一只耳朵。很多次,我们半夜从床上跳起,踏着月色冲向一线。那一刻,脚步很匆忙,心却很踏实,因为怀抱使命与意义。
海峡的月亮,最圆。第一次随战机穿越海峡时,满月当空,远远地挂在天边,仿佛永不迷航的参照,指引我们奔向前方。记得那一天,我兴奋地比对着地图,不时向外眺望。
两岸同胞共同沐浴着这温柔的月色,期盼着团圆的一天。那一刻,天空很平静,我的心里却很澎湃,因为铭记奋进的誓言。
故乡的月亮,最甜。难得回家,最温馨的时刻,就是牵着爱人的手,在旖旎的月光下散步。结婚不到一年,我突然接到单位转隶的命令,随队调至远隔千里的山区。从此,我和爱人就过着天各一方、鸿雁传情的日子。只有那一轮明月,见证我们彼此的牵挂。相思是什么味道?或许就是这淡淡的甜蜜。
儿子总是问我:“爸爸你在哪里?”当我说出一个个陌生的地名,他就会在地图上寻觅许久。“那你在干什么呢?”儿子追问,我却不能告诉他。有一天,他和我说:“爸爸,我知道了。老师说,你是在守护大家!”我想告诉儿子:“爸爸就是那恬静的明月,虽然难以觉察,但是愿意付出所有,带给你永远的平静与安宁。”
中秋望月,一阙此前自己填词的《满江红》跃入我的脑海——
夜半令行,惊梦眼,月色凝重。转瞬间,铁马金戈,势如雷动。千里海疆围棋垒,万丈云天砺横纵。好儿郎,练得真功夫,潮头弄。
望两岸,待一统。新崛起,责知重。却强敌,袍泽生死与共。老兵常怀少年志,一心同功不旋踵。莫蹉跎,虚度好年华,徒伤痛。
(郑天翔整理)
守在高原望月亮
■第七十六集团军某旅少校 李丹鹏
“亲爱的豆豆,每天都要开心快乐。”落笔之际,我的思绪被溜进帐篷的月光吸引,这才意识到,又是一年中秋。
入伍17年,这是我在高原度过的第6个中秋。从故乡小城到雪域高原,离天越近,也就离家越远。此刻,月光如水,思念如潮。
儿子豆豆喜欢和我聊天,听我讲巡逻路上的风景、山那头的动物。驻训点位偏远,网络信号时有时无,那句“爸爸我想你了”,成为我们聊天中最常听到的话。
“你已经5岁了,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学会照顾好妈妈、照顾好自己。”我字斟句酌,开始书写这封中秋节家信。
每逢重要的日子,我都会给妻儿写一封家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爱和思念送达他们身边。即使现在无法邮寄,我依然坚持写。这一封封家书,是我与家人的精神桥梁,让我在无数艰难时刻,从中汲取坚强的力量。
“不管爸爸在哪,爸爸的心永远陪着你。”初秋的高原,天气阴晴不定,雪山脚下的杜鹃花却开得鲜艳。我将一次任务途中采摘下的杜鹃花,贴在这封家信上。
这是我来到高原后写的第312封家信,从最初的一两页,直到现在有厚厚的“一本”。我计划,等这次休假回家,就把这厚厚的“一本”家信带给儿子。
在高原,每个人有不同的思念方式。三级军士长王杰总说自己是个大老粗,现在他却学着在石头上作画。最近,他在石头上画了一个月亮,告诉我说:“我儿子从小喜欢石头,等我把这个石头月亮带回家,肯定能给他一个惊喜。”
打电话时,老王喜欢问儿子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事儿。他还特意记住聊天中儿子提过的好朋友的名字,经常不经意地提起。“希望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父亲就陪伴在身边。”老王这点小心思充满温馨。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在高原似乎会被无限放大。月亮,此时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寄托。走出帐篷,我发现厚重的云层已经挡住月光,营区漆黑如墨。在这个离天很近、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月亮的地方,却看不到月亮,让我有种莫名的遗憾。
抬头望向天空,我期待着月亮再次显现。几名战友也钻出帐篷,和我一起寻找着月亮。在高原的无数个深夜里,月亮就像家人,陪在我们身边,见证我们的思念。
不一会儿,月亮从云雾中探出头,并不强烈的光晕瞬间照亮整个营区。有战友提议,拍个高原的月亮给家人看看。大家随即响应,纷纷掏出手机拍摄。
我不断放大手机屏幕画面,先是看见了月亮周围的光晕,后来又恍惚看见千里之外的妻儿。儿子捧着家信,咧着嘴笑:“爸爸,你也照顾好自己,早点回来看我和妈妈。”
军营望月,看的是月,走的却是心。那是对家乡的依恋,更是对祖国人民的承诺。如今,边塞难见烽烟,离不开一座座营盘的枕戈待旦,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军人的默默奉献。
我想,正是“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奉献,才换来了“且喜人间好时节”的岁月静好。
(孙 晨、王钰凯整理)
出征路上聊月亮
■火箭军某旅二级军士长 李 畅
大漠长烟,圆月高挂,又是中秋。
此刻,风在耳畔呼啸,眼前是望不尽的群山。朦胧月光倾泻而下,身旁的战车似乎也“沉醉”在这首《月光曲》中,慢慢归于平静。
从军二十余载,我印象最深的中秋节,还是第一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
那年,我跟随营队奔赴千里之外的塞北大漠。几天几夜的路程,从闷热潮湿的南方到呵气成霜的高原,一路上要经历四季变换。首次执行发射任务,我的心情就像儿时第一次坐上火车一样,充斥着紧张和忐忑。
那段时间,只要一有空闲,我就拿出自己的专业笔记本,反复默记操作流程。一天晚上,我偷偷躲在车厢角落复习,班长魏国服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随手递给我一个月饼。
“今天是中秋节,陪我看看月亮吧!”班长笑着说。那天晚上,班长和我聊了许多他的经历,从第一次触摸实弹到亲手按下“点火”按钮,从故乡的小吃谈到远方的爱人……透过摇晃的车窗,淡黄色的月亮映射在班长眼睛里,闪着清澈的光。
“李畅,你看这漫天的繁星,虽然不如月光闪耀,却也点亮了一片夜空。”班长说,“也许我们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作为导弹部队的一员,也要试着做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从此,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便成了我的座右铭。22年来,我跟随导弹战车驰骋在祖国大江南北,从南国密林到林海雪原,从塞北大漠到“深山龙宫”,班长的话始终如黑夜中的星,指引我前行。
这些年,单位实战化演训越来越频繁,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配装到位,导弹部队也由“兵”成“军”,我们真正乘上新时代的“东风”。
作为营里兵龄最长的军士,我被任命为某新型装备训练总教头。我负责制订理论学习计划、规范实装操作流程,依据营队兵龄结构和能力梯次调配合适的发射单元。那段时间,我一边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给自己充电,一边和战友们加速研究新战法,争取抢占新的发射阵地。
又是月圆中秋,我再次奉命出征。离开家之前,女儿朵朵送给我一只她亲手叠的千纸鹤,上面用稚嫩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因为女儿还不太会写字,那个“您”字还是用拼音标注的。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几个小字,让我红了眼眶。
此刻,这只千纸鹤正静静安放在我胸前的口袋里,那是离心脏最近的地方。我明白,就算隔着千里万里,只要带着这份思念,我们的心就一直在一起。
圆月渐渐隐去,朝阳缓缓升起。远处,战友们开始登车,新一轮火力突击即将展开。
戴上战盔、登上战车,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守护这片月夜,千次万次;为了这份安宁,千里万里。
(袁 帅、李宏杰整理)
潜行大洋想月亮
■东部战区海军某艇员队二级军士长 葛 祥
不知不觉中触碰着岁月的指尖,悄悄来到中秋夜。
中秋节,寓意团圆。作为一名潜艇兵,不出海时,我会通过手机视频,向家人送去节日的祝福,表达思念之情。更多的时候,我和战友们潜行在深深的海洋里,隐匿行踪。远航期间,那些未送出的节日祝福只能藏在内心深处。
在深海大洋,我和战友们曾度过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节——
我们的行动在悄无声息之中展开。隐蔽突破“对手”封堵后,“铁鲨”潜伏在广袤的大洋深处,舱内十分安静,只有设备运转轻微的声音。
“葛技师,你也交更啦?”突然,从我身后冒出一个声音——是入伍第3年的年轻士兵李希旺。在潜艇里朝夕相处,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一声咳嗽分辨出是哪一位战友。
“是该休息啦。休更也是工作,保存体力,养足精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我提议李希旺也要尽快去休息。
“我还不是特别累……”李希旺若有所思地回复说,“您先去休息吧,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看着李希旺心不在焉地擦拭着设备,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入伍21年,在海上执行任务期间,我见过挺多像他这样的新战友。每逢佳节,触景生情,他们有的想妈妈,有的想心里那个她……
我轻轻地拍了一下转过身去的李希旺:“想家了吧?”
“嗯,被你发现了!是有点想家……这是我离开家的第3个中秋节。前两次过节,我都给爸妈视频通话了。这次出来时间这么久,我怕他们会担心……”小李低着头,靠在通道尽头的舱壁上,盯着脚尖发起了呆。
我没去休息,轻声和李希旺聊起了自己一路成长的经历。我告诉这位年轻的战友,这是我们潜艇兵军旅生涯必定会经历的一步——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没有春晚的春节,没法陪伴的儿童节……我们之所以缺席,正是为了千万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你想不想家?想不想嫂子和孩子?”李希旺反问我。
“当然想!尤其是中秋节这样家家团圆的节日,思念之情更浓。”我继续说道,“不过,我也学会了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为工作的动力。只有用更专注的态度、更专心的操作、更专业的协作,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才算没有辜负国家和亲人对我们的期盼!”
“嗯!”李希旺重重地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我们艇进行了海上“会餐”,比平时多了两个菜,一个炒鸡蛋,一个沙丁鱼罐头。我们每个人还领到了一块月饼和一瓶饮料,这些是出发前就准备好的。
艇上后勤保障组根据海上食物消耗方案和节余情况,让炊事员专门为大家准备了节日“大餐”。虽然这样的伙食和岸上没法比,但大家吃得很开心。能在大洋深处过中秋节,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晚餐过后,一切回归安静,如同深海潜行的每一个普通一日。那晚,中秋“无月”。那个瞬间,我却深深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荣誉感如同血液一样遍布全身——那是一种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内心深处的安静,那是一种始终清楚自己的方向、永不迷失、永不懈怠的坚定。
今年,我和战友满怀欣喜地迎来了“新伙伴”,这会儿正忙着摸索它的“脾气秉性”。作为专业负责人,我担任艇上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的教练员,每天的工作都紧锣密鼓。
又是一个不能回家的中秋节,也是我们陪“新伙伴”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那轮看不见的“明月”,珍藏在我们心底。
(李 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