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船运大队的时代航迹
■尤昕南 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地面油库,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不仅见证了浦江两岸的沧桑巨变,也在党旗军旗的辉映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光荣篇章。
其所属的某船运大队,历经5次编制调整、数十次转隶,常年担负繁重的油料收发转运任务,多次参加并圆满完成各项演训任务。进入新时代,该大队挺立潮头,乘风破浪,谱写了一曲转型奋进之歌。
让我们走进这个大队,感悟他们“逐浪精武写忠诚、斩浪劈波当先锋、击浪为歌抒豪情”的精神。
“人在、船在、使命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默契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船运大队“水兵讲坛”开讲,二级上士王立中成为首位讲述者。
王立中是该船运大队“金涛小组”成员。小组的名字取自机电班班长朱金涛的名字。发言中,王立中深情讲述着这位船运老兵的故事。
2016年5月,朱金涛与战友奉命去验收某新型装备。进行某项性能测试时,油管突然爆裂引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
危急时刻,朱金涛冲进燃烧的船舱,将战友马伟根背了出来。随后,受伤的朱金涛被送往医院。脱离危险后,他急切地问:“小马有没有受伤,任务顺利吗?”
完成任务回来,大队以“朱金涛”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小组。从那以后,“金涛小组”就成了该大队的一张名片。
在王立中看来,这张名片铭刻着他和战友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心中始终有任务,危险困难面前不退缩。”
如今,朱金涛已是一级上士。老班长言传身教带出了一茬茬船运兵,他们中许多人都成长为专业骨干。
“油船又称‘移动的火药桶’,危险无处不在。”对朱金涛来说,只要上了船,就相当于把生命和运油船放在了一起。每次任务出发前,老兵都要走遍船舱机电点位,检查设备。
朱金涛至今忘不了,刚入伍时跟随老班长王金魁执行任务时的情景。
那次任务中,船锚灯突然出现故障。王金魁带着机电班全体战士奋战了一整夜,终于将故障排除。清晨,王金魁向上级报告了故障排除的消息,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再过几个月,我就要退伍了,请战友们守好我的战位。永远记住:人在、船在、使命在……”
从此,老班长奋战的身影,定格在朱金涛的心中。多年后,有人问“扑火勇士”朱金涛,是什么让你冲向危险?他不假思索地说:“我只是在守好老班长的战位。”
“人在、船在、使命在”对大队官兵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默契。
大队船艇吨位小、抗风浪能力弱。近年来,官兵随艇出海演习次数越来越多,经常连续数月战风斗浪。险情来袭,没有一人退缩,他们像钉子一样铆在战位上。
一次,某船运输一批汽油,返航时副机突然失灵,全船断电,情况危急。只见操作手、瞭望口、集控室等战位上,官兵们沉着冷静、配合默契,迅速控制住油船。
“年轻一代担起了重任,这是传承的力量。”该大队领导说。
以前,他们以单纯保障为主;如今,他们是一支“战斗队”
对于机电班班长张小安来说,每次任务前的夜晚都是一个“不眠夜”。
起航前,他和战友们要进行最后一次机电检查。每次完成检查回到宿舍,他的脑海中还在一遍遍核准流程……张小安形容机电兵就像“船艇医生”,必须对“油水电气”等核心部位的性能和安全托底。
如今,张小安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不眠夜”。
这几年,张小安多次外出学习,随艇参与演训成了常态。面对使命任务转型,本领恐慌时常困扰着这位一级上士。
“编制调整前,大队以单纯保障为主,如今我们是一支‘战斗队’。”张小安记得,以前每次参加演练,他所在的登陆艇要么配属给别人,要么作为演练“背景”,“如今大家已习惯了快节奏的备战日常”。
挺立转型潮头,该大队坚持把“精准投送、高效保障”放在首位,依据训练大纲要求,立足自身实际,整合资源、区分层次,常态化抓好各专业普训、动船动装实训,每个月演练一次任务、每个季度轮换一次岗位,锤炼官兵备战打仗本领。
因为数学功底不错,一级上士潘定伟最初被分配到枪帆班,主要任务是:航海计算。然而,首次跟船出海训练,他就栽了跟头。
原来,潘定伟忽略了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一个个“忽略不计”的数值,把舰艇“带偏向”了。
痛定思痛。从那以后,潘定伟将每天的作息时间“拨快”:早起半小时背记海图数据、练习潮汐计算……
一个人的变化,带动一群人的行动。一股训练“精细风”在大队各个专业领域掀起。他们对多个进出航门水道、海区进行实地勘测,建立地理、水文、气象等资料库,船艇在复杂条件下的航泊能力逐渐提高。
那年,该大队组织船艇编队执行远距离油料倒运任务。任务中,官兵们发现了不少问题。“缺什么就练什么,差什么就补什么。”任务复盘会上,大队组织业务骨干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训练方案预案,调整训练方向。
任务有所需,官兵有所备。今年7月,大队受领为某大型舰船海上加油的任务。准确对接、精准保障……从受领任务到完成油料灌注,全程用时大幅缩短,他们受到了海军兄弟单位的称赞。
一条条航迹,记录着他们攻坚克难、向战而行的历程
装甲车鱼贯而出、离艇泛水,先头部队顺利抢滩登陆……
将陆军某部战友车辆装备送达目的地后,某登陆艇船长庄义标缓缓收起登陆艇舱门。
这一刻,庄义标心潮澎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对兵种协同越来越得心应手。
数月前,陆军某部向大队提出协同演练的需求。受领任务后,他们迅速敲定方案。作为一线指挥员,庄义标提出了数条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有效提高了任务推进效率。
“体系练兵不仅是人员装备的简单叠加,更是作战力量的有机融合。”多次参与任务,庄义标对“融入体系”有着独特视角。
那年7月,一次多兵种联合演练中,大队一艘负责油料保障的油船,孤零零“漂”在远处。“完全不能融入战斗。”导调组的通报批评一针见血。
“我们一定要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这句话,深印在该大队大队长陆志杰脑海。适逢装备更新换代,他深知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精确保障,融入体系,同频共振。”陆志杰说,为打造百里不停、千里不断的保障线,他们定期对接片区内军兵种部队的演练任务,根据部队实际需求,协同开展全流程、全要素联演,研究探索战时油料物资供应保障的高效链路。
盛夏,他们与陆军某部练协同,共同研讨抢滩登陆的战术流程;初冬,他们与海军某部练协同,共同完成战斗编组、防御队形变换和海空防御……
为提高体系作战意识,他们组织新毕业学员到陆军合成部队当兵锻炼,到海空军部队参观见学,同时开办体系作战理论讲堂,邀请各兵种部队官兵来队授课……
一条条航迹,记录着该大队官兵攻坚克难、向战而行的足迹。
近年来,他们创新船艇防卫、损害管制、海上救生、油料收发等10多种课目训法,探索了海上加油、快速登陆、无人机起降运输等新课题,涌现出“第一舵手”傅永祥、“跨界船长”蔡湘林、“机电大拿”李彪等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
合则强,联则胜。海天之间,该大队融入多军兵种奏响了一曲体系融合的“协奏曲”。
盛夏,某海域,数艘船艇劈波斩浪。随着防空警报响起,船艇在旗舰指挥下,迅速有序地变换编队队形,实施“对空防御”。某船主射手徐凯,迅速完成目标锁定,果断进行射击;海面上,一艘油船迅速驶近登陆艇,一条黑色输油管如巨蟒般从油船准确地伸向登陆艇,展开两船对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