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张泽斌:打赢未来战争的矢志探索者
■李纯 胡安东 黎奇
“要让红蓝双方开放式地搞对抗,不给他们设框框,因为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
在一次重大演训筹备会上,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战区、各军种及军委机关有关部门的20多名指挥员共处一室,研究演习方案计划。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某局参谋张泽斌当众提出了如上建议。
作为打赢未来战争的矢志探索者,已经连续12年参与重大演训筹划组织工作的张泽斌深知,重大演训活动既是战争的“预实践”,也是改革的“试验田”。每次国防和军队改革都伴随着重大演训活动的砥砺前行,以及对战训一致、取胜之道的前瞻性探索。
最怕的是理念思维跟不上
隐匿无人机群、防区外导弹打击、复杂电磁空间、极端天气环境……设计这场演习,张泽斌早早为红方埋下了“雷”。对抗伊始,红方一支重要力量即遭受重创,红方指挥员想要将部队调回重打。
“战争不可能重来,敌人也不可能按照你的设想来打。”张泽斌代表导演部明确回复,演习输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过掩盖问题得来的胜利。
这场演习没有预设脚本,也无预先排演,一切按照实战要求进行。大屏幕上,红蓝军标犬牙交错。导演部构设险局、极限施压,红方战损数据直线上升。一个箭标折断,就是一次攻击受挫;一个队标消失,就是一支部队“覆没”。指挥员急得直拍桌子,参训官兵也绷紧神经,对抗双方被逼到了极限。
面对蓝军的密集火力,一位红方一线指挥员带领部队强行突击,“伤亡殆尽”却未能攻下阵地。“我们真的尽力了,没想到会打得这么惨,”演习结束后,这位指挥员的语气中带着懊恼与不甘,“看来以后不能这么打了。”
“组织演习就是为了看清差距、暴露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枪响之前,我们就离打赢越来越近。”在张泽斌看来,最怕的不是装备落后,而是战争设计的理念思维跟不上。演习的目的就是要自我剖析、发现问题,以此探索未来、找寻方向。
贴近实战才能研战练将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军队开展军事训练的一项标准。张泽斌认为,实战化是组训方法创新的根本指向。设计重大演习如同组织打赢一场战争,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某年,一次重大演训活动进入模拟对抗阶段。开局不久,红方进攻异常顺利,轻松突破对手的封锁线,拔掉了蓝方的指挥所。大屏幕上呈现一边倒态势。
“红方赢得不费吹灰之力?”蓝方表示不服气,红方赢得没底气,演习导演部也认为模拟结果明显失真。张泽斌牵头展开研究,寻找问题出处。
演训系统运行正常,模型算法符合实际,唯一的可能是预设作战数据方面出现了偏差。张泽斌与战友们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数据采集方法上。由于忽略了人为影响和天气、地形等客观因素,理论数据、纸面性能被当作实战数据积累下来,失真数据被逐级放大,最终导致对抗结果的“一边倒”。
“模拟系统为演训活动提供了高效平台,但如果数据不符合实际、推演不贴近实战,就无法真正研战练将。”为此,张泽斌结合对每年重大演训活动的筹划工作,在对抗训练中采集实际作战数据,为实战实训搭建起可信可用的“数据池”。
组训需要革故鼎新的勇气
近年来,张泽斌与同事们将工程化、网络化、模拟化、对抗化等先进训练方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断注入演训活动,成为引领全军训练体系转型的源头活水。
这些年,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在全军打造了一系列重大演训活动品牌,牵引全军备战打仗能力和水平实现新跃升。正当人们觉得重大演训可以持续“复刻”现有成熟模式时,张泽斌萌生了新想法。
他认为,演训方案沿用往年的模式,总体而言并没有错,但与当前形势和受训对象契合不够紧密,需要有所改变。“我们是备战打仗的抓总机关,如果年年都是老一套,全军训练就很难有大的突破。”
为此,张泽斌组织了30余人的团队,反复研究试推新的演训方案。他既当演习导演,又当红蓝双方,把每个角色体验了好几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团队拿出了一套全新的组训模式,并在当年重大演训活动中实践运用,参训部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
“重大演训活动是时代的产物、创新的工程,必须具有革故鼎新的勇气,因时因势而进,敢于创新突破,努力做到引领备战、牵引建设。”张泽斌说。
(中新社北京8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