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主战高地”冲锋
——记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副研究员李新
梅世雄、刘敏、李祥辉
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副研究员李新进行军事理论授课(8月3日摄)。新华社发(梁昌倬 摄)
“归零并不可怕,怕的是没了冲锋的勇气。”入伍20多年来,历经多次转岗转型,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副研究员李新一次次向“主战高地”发起冲锋。
2016年,李新从海军某基地司令部某处副处长转岗,赴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任职。
全新的使命,令这位曾经的业务精英变成了“门外汉”。
当时,该保障队是新组建单位,概念、职能等均是空白。“我们这个团队组建的时候,人员大多来自作训部门,技术基础相对来讲比较薄弱。”李新说。
“那时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权威参考资料比较少,但作战对手是不会停下来等我们的。”李新说,他们下定决心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尽快建立以“专业人才+智能化系统”为主导的规划作业机制体系。
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副研究员李新(左)组织兵棋推演(8月2日摄)。新华社发(梁昌倬 摄)
从不畏难的副队长李新,全力以赴、刻苦攻关,在任务规划领域闯出一条全新之路——
带领全室潜心研究课题,推动战区指令专业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突破;
不断深研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练精基本技能强化综合运用,更新掌握战区各军兵种部署、武器装备性能,成为战区首批获得联指中心前台值班资格人员;
担负拟制联合行动规划工作,带领团队不间断跟踪各军种行动方案变化,及时调整整体计划;
牵头组织队作战值班部位试点工作,打造首个与联指中心同步运行的保障队值班样板,打通指挥保障业务进入指挥链的“最后一公里”;
……
2019年,李新牵头组织某试点工作,如何开展?结果如何?
最初他也是一知半解。面对“平地起高楼”的难题,大部分人犯了难,有人建议说,不如等一等,借鉴一下外单位的经验。
“打仗的事情等不得。”李新带领团队不断结合实战背景展开演练,经过几个月的精细打磨,率先完成试点工作。
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副研究员李新(中)到战区某部调研(8月2日摄)。新华社发(梁昌倬 摄)
某次演训中,陆、海、空、火多支军种部队的作战数据汇聚而来,让李新体会到了“联合”的威力,更感受到了“创新谋战”的压力。
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处理海量作战数据?随着战区主战的步伐不断迈进,更加精准地提出辅助决策建议,成为李新冲锋的全新方向。
他带领团队投身某系统研制工作,夜以继日往来于基层部队和科研院所之间,将“千军万马”化作电脑系统里的一枚枚图标,绘出一幅幅清晰的行动计划表。去年,该系统在全军某项竞赛中被评为三等奖,探索形成的任务规划“六步法”作业流程,得到上级认可。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追踪”业务前沿,是李新一直以来的习惯。
去年,李新“啃”完了12部著作。一天,一篇文献中的某参数吸引了他的注意。李新顺着这条隐藏在浩瀚文海中的“蛛丝马迹”追寻,果然找到了某课题研究的“破局之道”。
前不久,李新作为演练导演部成员,回到了曾经任职的海军某基地。熟悉的舰艇、熟悉的海域,但在李新的眼中,如今却有了全新的景况。
“在海军任职时,一枚导弹发射只涉及技术流程。但身处战区,一枚导弹发射的背后是整个‘棋盘’的布局。”站在甲板上眺望,李新思绪万千,体味着“战区人”的使命与责任。
“唯有不断冲锋,方能不负使命。”李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