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石破天惊第一枪——南昌起义对今天建军治军的启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辛士红责任编辑:杨红
2022-08-01 07:06

石破天惊第一枪

——南昌起义对今天建军治军的启示

■辛士红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直指苍穹的步枪扳机。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石破天惊,震彻寰宇。

6天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作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6年后,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5周岁生日。知其所来,才能明其将往。回首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不是去采摘耀眼的花朵,而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一)

5年前,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用“三个伟大事件”来评价南昌起义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历史并不是通衢大道,有时要行经沼泽,有时要翻越高山,有时要从无路中闯新路、歧路中寻光明。

1927年的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那时,天空是黑色的,大地是血色的。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昔日的盟友变成凶残的刽子手。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31万多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

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不掌握武装力量的共产党人,在枪杆子的威逼面前,只能像俎上的鱼肉、待宰的羔羊,除了后退,除了让步,除了缴枪,除了把性命赔上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这种无奈的忍让、心痛的迁就,实际上是对实力的忍让、对枪杆子的迁就。

残酷的现实总能逼人在绝地中发起反击,惨痛的教训总能让人在反思中得到启迪。正是蒋介石用一份份杀气腾腾的电报:“见电立决”“斩立决”“立决”……让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什么叫枪杆子,也让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而是“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勇敢地拿起枪杆子和敌人对话。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95年来,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所向披靡,历数次“围剿”仍红旗漫卷,行万里征程仍激情豪迈,折断了日寇的尖刀,战胜了国内外反动派,跨过鸭绿江平息战火,蹲守猫耳洞戍卫边疆……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党的旗帜引领下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凝结着百年党史的深刻昭示,饱含着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也是习主席着眼新的伟大进军发出的强军号令。只要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坚定不移走下去,我军就能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

(二)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远赴苏联学习。后逢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他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大会的“军事委员会”和“南昌暴动委员会”工作。1928年7月7日,他给“南昌暴动委员会”作了1万余字的报告,题目是《南昌暴动始末记》。

刘伯承在报告中鲜明指出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我们的党,无论何时要有精密的组织,威严的权力,才能确实领导一切,而于暴动时尤然”,并指出在党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党的纪律亦其松懈,统为不明,权力不聚,责任不专,已失掉了领导暴动的重心”。

从历史的长河看,南昌起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初步建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制度,尽管远谈不上成熟、科学、完备,但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南昌起义时,专门成立党的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领导机关,在军、师两级设立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政治指导员,并明确提出起义部队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党的作用高于一切”。然而,当时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远远不够,一旦遇到环境艰苦、作战失利等情况,部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

井冈山会师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探索和创造,形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制度,开创了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

敌人也许不怕中国军人手中的枪,但一定怕中国军人坚持的党指挥枪;也许不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但一定怕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

党旗所指,军旗所向。习主席深刻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 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最大政治优势。

(三)

1965年,毛泽东在会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艾地时谈到南昌起义。他说,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部队往海边撤退,想得到苏联的接济,那是“上海”,不是“上山”,那是错了。

周恩来在南昌起义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代表党领导整个起义。他对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说过许多,但对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说得很少,甚至谢绝观看歌颂南昌起义的话剧《八一风暴》。他说:“我那次领导失败了,你又不批评我,我就是不看。”这当然是周恩来的谦逊和自省。

历史不能简单从行动领域内的成败来观察,也不应简单从一个短时段内的成败来评说。

南昌起义的指挥员,并非不明白“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然而,在没有友军支援、没有兵员补充、没有弹药补给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偏要冒着酷暑和敌人的围攻,带领部队长途远征广东?

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写道:“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全部南下,目的是想去广东汕头找外援,结果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受失败。失败的主要教训,就是起义军没有和江西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去了广东。”

南昌起义的失败,包括后来党史上几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共产国际当然难辞其咎。然而,更主要的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缺乏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理论。

那时,我们党依然飞蛾投火般地执意“打大城市”“搞正规战”,主要在于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等认识不深,对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上还是一片空白。

习主席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如果在战略上出现了偏差,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付出的代价将会很大。“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我党我军在挫折中成长、在斗争中壮大,与一次次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密不可分。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全军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胸中装着“全局的图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既要战略上勇于进取,又要战术上稳扎稳打,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四)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贺龙之女贺捷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昌起义是父亲贺龙人生中的华章,“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而在我用几十年生命读懂的几个篇章里,南昌起义前后投向党的怀抱,是他写下的最激动人心的一章、最耐人寻味的一章。如果给这个章节取个题目,我想,非‘忠诚’二字莫属”。

为什么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却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除了他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是起义的绝对主力外,还因为他“大路不走走小路,皮靴不穿穿草鞋”的决绝,“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忠诚。

南昌起义失利后,只剩下800余人的队伍,前途何其渺茫。是朱德在最困难、最无望、队伍行将瓦解之际,以如山的信仰、如炬的目光召唤着大家。他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作1905年的俄国革命,自信地预言:“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

陈毅在南昌起义爆发时没有赶上,后来冲破重重难关找到了起义队伍。在部队转战最艰苦的时候,有人劝说他离开队伍,但陈毅告诫那些人:“你们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他还开导大家说:“只有经过失败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试问,当第一枪打响时,他们当中有谁能预测到22年后能打出一个崭新的中国?革命先辈之所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就是因为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崇高的理想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念是全军将士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炬。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像革命先辈那样,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五)

八一军旗红,热血铸忠诚。

走过95年光辉历程的人民军队,正扣牢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大踏步地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现在距离建军百年仅有5年,实现既定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

仰望金星闪耀、猎猎飘扬的军旗,每一位当过兵的人怎能不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犹记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人民子弟兵以胜利、奉献和忠诚,像恒星一样散发着“灿烂的星光”,照亮了每一寸祖国的疆土,温暖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房。

习主席深情地赞许:“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愧是听党指挥的英雄军队,不愧是忠心报国的英雄军队,不愧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英雄军队。我们党为拥有这样的英雄军队感到骄傲和自豪!全国各族人民为拥有这样的英雄军队感到骄傲和自豪!”

远方不远,未来已来。于无界之世界,迎已来之未来。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