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鱼水情深赤子心
——传承英雄军队的红色基因③
■周东滨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我军是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我军的唯一宗旨。在我军95年的光辉历程中,“人民”二字,深深根植于人民子弟兵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胜利之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就清楚自己是“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当有人问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时,他们都会回答“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与人民群众用真情铸就了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1934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她们看到老人家徒四壁,连一床被子都没有,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正是因为红军将士“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才有了大渡河船工冒着枪林弹雨将红军将士送到对岸的壮举,才有了沿途百姓为翻越大雪山的红军提供行军路线和诀窍的场景,才有了藏族群众捐出马匹、粮食、帐篷等援助红军的动人佳话。
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是我军官兵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写照。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胶东军区十三团七连六班在班长王殿元率领下,在马石山西麓掩护群众突围,3次进出日军包围圈,成功解救了1000多名群众,就在第4次进入日军包围圈时,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10人全部牺牲,他们就是“马石山十勇士”。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官兵为了“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既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战争的硝烟虽然远去,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战斗、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没有变。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抑或是抗击疫情,都能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人民不会忘记,李向群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仍然扛起沙包坚守抗洪一线,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人民不会忘记,从4999米高空舍命跳下的空降兵十五勇士,在汶川地震当天递交的请战书中,都不约而同地写道:“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人民不会忘记,除夕之夜,450名军队医务人员告别家人、紧急出征,奔赴抗疫最前沿,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95年来,人民子弟兵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深深铭刻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丰碑上,历久而弥坚、岁远而愈新。这种赤子情怀,源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化为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牺牲,展现出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正所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赤子情怀,我军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从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习主席强调:“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形势怎样变化,人民军队爱民为民的光荣传统不能丢。如今,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足了,但仍然需要广大官兵的爱民之心、为民之行;虽然部队装备先进了、保障有力了,但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拥护、衷心支持。因此,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要坚持以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为榜样、以和平时期的功臣楷模为示范,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中,以实际行动书写“为民”时代新篇章。
要坚定“为民”的崇高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人民子弟兵,就要在党的旗帜、党的意志、党的目标引领下,自觉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工作是为了人民、奉献是为了人民,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为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无论遇到任何风浪考验和风险挑战,都能坚定人民立场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不含糊。
要增进“为民”的深厚感情。当年,红军将士与沿途百姓结成鱼水情谊,就是以情暖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的过程。今天,作为人民子弟兵,就要端正对待人民的态度,与人民建立亲人般的深厚感情,始终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摒弃“小我”之私欲,敞开“大我”之胸襟,追求“无我”之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为了人民甘于付出、乐于奉献。
要练就“为民”的过硬本领。军队为打仗而存在,军人的最高使命就是守卫国家安全、守护人民安宁。面对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力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坚持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练强指挥能力,练好战斗本领,练硬战斗作风,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