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

普遍问题:

抑郁、焦虑、自闭/孤独症、强迫、恐怖、成瘾

青少年时期常见:

适应不良、逆反、自卑、孤独、嫉妒、亲子关系、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业压力、社交压力、自伤、厌烦、退缩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从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方面表现出来。

抑郁

表现:

1) 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 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2) 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3) 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4) 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5) 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原因:

1) 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一些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如青少年的父母死亡或离异、父母对子女采取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早年曾有严重的不幸经历,青春期后又碰到精神上的创伤,以及失恋、身患疾病、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不良或其他负面生活事件等,均易于诱发抑郁情绪。

2) 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交际、交流、不喜欢出头露面、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消极面或遭受意外挫折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另外,急性抑郁发作的青少年,病前个性多倔强、违拗,或有被动易攻击的特点。慢性抑郁的青少年病前多表现出无能、被动、好纠缠、依赖和孤独的特点。

家族遗传性因素。约50%抑郁青少年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

自卑

表现:

成绩不好、屡犯错误

原因:

外界环境:家长和老师的指责、惩罚过多,孩子产生不可救药、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变得心灰意懒、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

自身认知:本身并没有缺陷和短处,却不能很好的接纳自己,主观认为自己不被喜欢,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

逆反

表现:

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对榜样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情绪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原因:

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心重,不能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尤其是批评。

孤独

表现:

很少与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或“怪人”,内心却感到独孤、郁闷。

原因:

因改变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由于学习成绩较差等原因产生自信心不足而自我封闭;独生子女习惯独处生活,难于与人互相了解;性格自傲,自高自大孤芳自赏而滋生孤独。

嫉妒

表现:

对成绩优秀、容貌漂亮、家庭条件好、老师宠爱的同学的嫉妒,在自己某些方面不顺利时,会怨天尤人、不能冷静的反思。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人身攻击和破坏性行为。

惧怕

表现:

害怕竞争、害怕某学科的学习、害怕另人失望等,处处疑心、事事戒备,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缺乏自信力和主动性,学习上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厌学

表现:

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心理矛盾,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等,矛盾重重加重厌学。

心理特征:敏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稚气、人际紧张、情绪紊乱等

人格特征四种类型:

安全缺乏型:对未来充满焦虑,容易和人比较,难以承受成绩不佳等失败;

自尊维护型:将成绩与自尊挂钩,一旦成绩不佳自尊心就受到打击,自尊不足;

情感依赖型: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人际交往一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厌学;

意义缺乏型:追求轻松自由的气氛,逃避压力。

网络成瘾

界定:

造成生活不便。

原因:成就感和睡觉过多偏重于网络而非现实生活。

类型:

情感性(网络交友);游戏性(游戏带来的成就感)

方法:

理解和帮助,营造舒适安全的人际环境,让他们感到显示生活中的人际温暖,满足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心理需求,从而改变去网络中寻求心理需求的行为习惯。改变认知,即对网络的态度和上网的动机,认识到后果比强迫排斥更重要。

亲子关系

表现: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会受到哪些影响、早恋失恋父母如何处理等;

原因:

双方的情绪问题、成长背景、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模式。

性烦恼和性困惑

表现:

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自卑、对人恐惧等

原因:

性发育过程中带来的性困惑和探索欲望,由于社会道德约束和性教育的神秘化,导致的青少年的心理冲突。

方法: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予孩子健康的性教育。

学习压力

表现:

考试焦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原因:

对现状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承受不了心理压力的孩子严重者会有反抗情绪、家庭暴力、甚至消极自杀。

人际交往的压力

表现:人际压力下,会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原因:

要求独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建立伙伴关系,又缺乏自信心、害怕挫折。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弱、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和孤独。办法:帮助改变不恰当的认知、引导分析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有缺点、有失败、不苛求自己也不对外界寄托过高的期望,用行动和实践培养技巧。

自伤

表现:

在没有自杀意图或想法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这是一个群体数量很大,但极易被忽视的心理问题。家长在怀疑或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往往感到恐惧和不知所措:为什么我的孩子想要伤害自己?我如何跟其他家庭成员说这件事呢?我该怎么跟他谈这件事呢?我什么时候开始寻求外部的支持?我如何才能确保孩子的安全?

原因:

为了应对、表达或控制情绪上的痛苦,有些人把自伤当做一种自我惩罚。

办法:父母是孩子在自伤挣扎时最主要的依靠,越早与孩子就自伤和预知相关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创造性地、巧妙地将积极性、感恩、希望和归属感融入自伤青少年的生活中,就越有机会在自伤仍然是自愿性伤害的时候进行干预,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从而能帮助他们最终战胜自我伤害。

自闭症/孤独症

表现:

社会交往及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等症状。这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有智力不高,缺少社交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等特征。

特殊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阿斯佩格综合征,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智力没有缺陷,神经的发育障碍,极易专注于某一领域,学术研究或艺术造诣。

(文章来源于少年知禾,作者知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