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学术带头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原院长叶定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5月2日2时4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
叶定友一生勤勉敬业,始终心系航天事业和四院发展,凭借扎实的作风、突出的能力、超卓的见识、出色的成就,先后获得七机部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总公司“航天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结缘航天 为国铸剑
1940年,叶定友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农民家庭,聪颖好学的叶定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家中再无力供他上学,还是族中亲戚、学校老师多次游说,父亲才咬牙送他到县城读高中,叶定友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高中,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西北工业大学,是当年免试保送的三名学生之一。
入校第二年,学校组建八系即宇航学院。作为我国最早航天专业人才摇篮之一,叶定友幸运地成为学院第一批学子。随后的入系教育让他激动不已:“你们今后驾驭的,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高技术武器,来不得半点虚妄和狂热……你们即将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要做好扎根深山、吃苦、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准备!”
叶定友五年大学,完全靠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上大学他家里只花了16元钱。“是国家给了我一个农民的儿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机会。”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感恩之情,激励叶定友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
1963年,23岁的叶定友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时他完全有机会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位于蜀中小城泸州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四院前身)。从此,叶定友将自己命运荣辱永远地与共和国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导弹武器固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代表世界现役装备最高水平,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同叶定友一样,集结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科技人员,不畏艰险地迈开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通天之路。
参加工作不久,叶定友便承担我国某型号研制任务。该型号发动机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推力最大、加速度最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引入了大量新技术。由于无可借鉴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狭窄斗室,几个年轻人以床当桌,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通宵达旦计算着成千上万数据。盛夏他们一头扎进图书馆,窝窝头带科技资料一块啃;隆冬他们顶着朔风,在滴水成冰严寒里,在实验室不知不觉就一通宵。
叶定友主持设计的型号飞行试验前夕,他有幸代表四院试验队随试验大队和领导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试验准备情况。重病在身的总理详细询问研制和试验准备情况,细微枝节也不放过。汇报持续整整4小时,吃饭时,总理反复叮嘱,“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成为叶定友终生忠诚实践的标杆。
内蒙古的青山下,叶定友度过风华正茂的20年。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工程组副组长、组长,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所副所长、所长,见证了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代发动机研制中,叶定友负责并参与完成了多种型号的研制任务。其中,某型号研制中,他率先设计一种新型药柱,解决多项关键技术,产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在参与和组织研制返回式卫星变轨制动发动机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高空可靠点火等关键技术,保证了卫星次次回收成功。该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先后10多次用于返回式卫星,顺利回收我国10多颗卫星,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质量银奖。
一次发动机装药,谁也搞不清浇注罐里发动机到位没有,节骨眼上,叶定友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六七米深罐底,刺鼻气味一下将他熏晕过去。大伙将他拉到医院抢救半个多小时,醒来他第一句就问:“发动机到位没?”“拼命三郎”的雅号从此不胫而走。
心系国防 引领前沿
20世纪80年代中,我国第二代新型固体导弹正式立项研制,意味着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应用。1984年9月,叶定友走马上任四院西安新基地副院长,分管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工作,兼任新型导弹发动机技术副总指挥。
新型导弹“先进精良”,发动机设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给型号研制带来相当难度。
作为型号研制第一责任人,叶定友亲尝研制过程中所有失败痛苦和成功欢欣。
他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开展旷日持久的攻关,10余项大型关键技术被一个个攻克,研制路上拦路虎被一一清除,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推出了史上最具威慑力的钢铁方阵。
性能先进精良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由于贡献突出,叶定友被国防科工委荣记一等功。他参与设计和组织研制的通信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改进型,在多颗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型号发射中,均成功点火正常工作,准确无误将卫星推入准同步轨道,保持了世界少有100%的成功率,被国家授予质量金奖。他曾担任第一责任人和副总设计师的某型号系列发动机,在我军多次演习中发发成功命中,显示了强大威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光敏锐的叶定友和战友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固体运载火箭推进剂研究上,开始我国新一代固体发动机预先研究和攻关工作。从实验室到工程扩大,从演示验证到型号研制再到飞行试验,研制工作异常艰辛却一路挺进,多项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标志着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在部分领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长期搞技术工作,叶定友对四院所有型号技术指标、参数,甚至每个型号进度、基本情况烂熟于心。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挤时间大量研读国内外最新资料甚至英文原著。有关固体发动机的事,叶定友全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四院干部职工管叶定友叫“固体事业活字典”。
几十年来,致力型号研制同时,叶定友一刻没放松对固体推进应用基础和发展方向研究。1984年,他在全国宇航学会推进技术年会发表报告《我国大型固体推进技术现状和展望》,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同行认同,起到专业发展导向作用。
1989年,他完成“2000年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目标和技术途径”研究,成为四院和整个航天领域制定“八五”“九五”预研规划的支撑材料。1999年,他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主持完成了“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预研指南,指导专业进一步发展。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中,他提出优化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实际工作中被采用,他和两位同事起草研制程序被上升为国军标。他集合40年经验,对大量发动机故障模式、机理深入研究,写出多篇报告,提出相应对策,对研制过程故障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同发展 老骥伏枥
叶定友任院长9年间,四院年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军品任务,民品、三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特别是抓住国家三线调迁历史机遇,四院几届班子率万余名职工10余年艰苦奋斗,在西安田王地区,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军民结合型航天固体动力研制生产试验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这一全国重要航天研制基地,将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叶定友1986年12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11月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5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航天奖,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
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后,叶定友似乎更忙了。曾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四院科技委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同伴展开了一系列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固体推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被返聘为顾问后,单位对他上下班时间并没严格要求,然而8年间,他从未享受“特权”,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早上5点半起床,6点外出锻炼,7点10分前吃完早餐,8点到单位,下午5点半回家……
为总结单位技术发展经验,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参与组织完成《航天四院技术发展史》编写与印刷出版。牵头主编实践理论文集《固体发动机技术新进展》等。为培养更多年轻技术带头人,叶定友退休前兼职带硕士、博士研究生,直到2014年年底,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他才告别导师生活。
叶定友同志的一生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发展和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参加和主持的多种型号固体发动机被广泛用于战略、战术和宇航发动机上,他用一生见证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即使在晚年,他也时刻关注着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认真思考中国固体动力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知名专家,他用满腔热忱和拳拳报国之心,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发展和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奉献了全部心血和智慧,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