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飞控,停不下来的“烧脑游戏”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十三”任务飞控团队工作现场素描

来源:中国航天报作者:胡蓝月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2-04-19 11:37

镜片儿下,是一双熬出了红血丝的眼睛。杨海峰捏了捏鼻梁,继续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距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还有5个多小时,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控技术组的组长,杨海峰已经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位。在这里,连排的小屏幕和中心的大屏幕就是他和团队的主战场。

“飞控有两件大事,一是完成飞船各项动作,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拿出预案,用最短时间救场。”从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起,杨海峰和团队成员便绷紧神经,直到安全护送神舟十三号顺利对接天和核心舱。

在19米径向交会保持点,飞船停了下来。这是神舟十三号飞船对接天和核心舱的一个关键点。

此前,神舟十二号已经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如今,我国载人飞船首次在太空实施径向交会对接的最后19米,要靠神舟十三号自己完成。

“哒”,现场仿佛听到了对接机构撞击、连接、锁紧时一刹那的声音,紧接着指挥大厅宣布对接成功,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控制得很好,预案都没用上。”杨海峰对自己和团队都很有信心。从神舟八号任务开始,他投身载人航天工程十几年,是团队里的“老兵”。

自信来自充分的准备。“神十二”发射前夕,飞控团队提前90天开始准备。办公环境、设备、软硬件、人员配合都要从头梳理,最后才有了航天员天宫“首秀”的亮眼表现。

“飞控工作很烧脑,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要想到,并拿出解决方案。”杨海峰说,“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航天系统工程积累的工作方法,才有了这次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对接。有了之前打下的基础,这次方案准备时间比神舟十二号减少了70天。”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神舟飞船一发升空,一发待命,一发检测,一发生产。根据需要,每次任务还要做对应调整。在高密度发射下,团队只能连轴转,杨海峰说:“停不下来。”

说着话,杨海峰调整了好几次坐姿,飞控工作需要久坐久思,他的腰椎落下了病根。他说:“我们这一批人不年轻了,我带的90后徒弟很能吃苦,让人刮目相看。”

不知不觉间,90后已经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队伍里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你运气好,刚进来就赶上大任务。”同事们对商帅说。刚加入五院大家庭,商帅就参与到载人航天工程中。

按照航天“以老带新”的传统,导师带着新入职的商帅完成了航天人“一年级必修课”。商帅很敬重这位导师,导师做事细致、想得周到,总能解答他的问题。他说:“我的导师只比我大6岁,很年轻,是技术大拿。”

这份“好运”需要用加倍的努力才能把握。商帅是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人聪明又踏实,他却说:“要学的还有很多,航天是系统工程,需要更广的知识面。”

航天员马上就要进入天和核心舱了。商帅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等待舱门打开,当3名航天员陆续跃入核心舱内,商帅和全场工作人员一同鼓起掌来。

“现在很坚定,航天是我要走一辈子的道路。”商帅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