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红色
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曾参加过解放兰州、甘南剿匪、边境作战等战役战斗,涌现出众多英雄连队和英雄官兵。它的前身是陕甘红军,现为新疆军区某红军师。今天,新时代的“红军传人”,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让永远不变的红色闪耀在巍巍昆仑。
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聚焦来自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的4名战士,并从他们身上去领略新时代“红军传人”的风采。
——编 者
胜战的心
向越强
【人物名片】向越强,新疆军区某团四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2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1次。所在连队于1949年7月被第一野战军第4军授予“罗局镇战斗英雄连”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
射击场上,身形偏瘦、面庞黝黑的向越强在20多名参赛队员中,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可当比赛开始后,他瞬间成为场上最亮的那颗星,耀眼夺目。
判断风速、观测距离、瞄准目标、扣动扳机……向越强一系列射击动作一气呵成,子弹逆着风雪精准击穿了200米外的靶心。
转过身,向越强放下自动步枪,又拿起了某型狙击步枪,准备远距离射击。
透过瞄准镜,1000米外的靶标在寒风中左右摆动,与晃动的草丛几乎融为一体。“风向3点,风速6米/秒……”向越强抓起一把细土抛向空中,默默测算着环境数据,左手不断调整和修正各类参数。
顷刻间,枪响靶落,自信的笑容随即浮现在脸上。向越强随即接连开出两枪,均命中目标。接下来,向越强又分别使用手枪、班用机枪完成了对目标的快速射击。
偌大的射击场上,鸦雀无声。射击成绩公布后,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精通多种枪械射击”,是全连官兵对射击教练员向越强的一致评价。从新兵开始,向越强便立下了“换把武器也要打得准”的目标,在步枪专业训练之余,时常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多种轻武器的射击方法。
有人说,向越强不务正业,心思太野。可后来,他的“野心”派上了大用场。有一次,上级随机抽查班组射击情况。在狙击手不在位的情况下,步枪手向越强临危受命,临时充当狙击手,以5发子弹50环的满分成绩惊艳四座。
慢慢地,向越强出了名,多次在军区和师里举办的狙击比赛中夺得奖牌。胜利归来,他开始尝试多型轻武器射击训练。14年间,向越强写下了15本射击日记,详细记录了多型轻武器的射击技巧。
得知单位要赴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后,向越强很期待。他终于有机会研究在高原环境下,各种枪械的弹道参数,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射击数据库。
没想到,在高原首次实弹射击中,因天气突变,向越强出现了失误,子弹脱靶。身边的战友没说什么,可向越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为积累弹道数据经验,向越强从距离200米的靶标开始,一边射击,一边记录相关参数。在边打边修正的过程中,他将靶标距离逐步延伸,直到精准命中1000米外的靶标。
在那段拔节成长的日子里,向越强整个人就像一个被不断压缩的弹簧,默默积蓄着力量。
前不久的一次狙击比武中,向越强一举夺得对移动目标射击和极限距离射击等3个狙击项目的第一名。此时,他就像释放的弹簧,一跃而起。
登上领奖台,向越强向战友们道出了他的体会:“战场上,只要有一颗敢于胜战的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一眼定距
刘造坤
【人物名片】刘造坤,新疆军区某团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优秀士官3次。所在连队于1949年8月被第一野战军授予“插入敌腹英雄连”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8次。
“报告首长,经过复审,这轮侦察数据有偏差,请求暂停射击!”此时,炮弹已经上膛,榴弹炮间瞄射击迫在眉睫,指挥员突然接到侦察兵刘造坤的紧急报告。
重新对目标距离进行测算后,指挥员发现,实际距离与第一次测算结果偏差近50米。
原来,在第一轮测距时,两个相似的土堆纵向叠加遮蔽了部分路径,导致侦察兵测算失误。炮兵侦察若差之毫厘,弹着点偏差就将谬以千里。如果按第一轮装定的射击诸元进行射击,将无法对目标实现有效火力打击。
黄沙漫卷,战炮怒吼。根据第二组侦察数据重新装定诸元后,全连齐射,首群覆盖目标。
“战场上,就需要这样精细的兵!”复盘会上,现场指挥员点名表扬了刘造坤。
黝黑精瘦的刘造坤,浓眉似刀,目光炯炯有神。战友们都夸他是“活导航”,眼睛看到哪儿,炮弹就能精准地打到哪儿!
喜欢跟“毫厘之差”较劲,是刘造坤坚持了9年的习惯。
刚入伍时,刘造坤因各项训练成绩排名靠前,被分到榴炮连当了一名炮兵侦察员。班长告诉他:“我们连队曾参加过扶眉战役,有着‘插得勇猛、打得顽强’的战斗精神。”
“英雄的连队,只能出英雄的兵!”没想到,在第一次专业考核中,刘造坤的“英雄梦”就破碎了,他给出的5个目标点被判定为全错。缓过神后,班长告诉他:“尽管偏差两个密位是在误差范围内,但在炮弹实际射击中,就可能偏差几百米,这意味着火力打击失败或者无效!”班长的话让刘造坤陷入深思。
此后,为了提高方向盘操作的精度和速度,刘造坤每天早起晚睡,在俱乐部反复练习架设与撤收,手指磨出厚厚的茧;为了提升计算能力,别人练习30组“五位数滚加滚减”,他就练60组。训练间隙,他还掏出随身携带的草稿纸演算坐标。
那是一段浸满汗水的锤炼过程。在一次次测算标绘中,刘造坤逐步成长为连队的侦察尖兵。
第二年,还是上等兵的刘造坤,就跟着营长参加了全师举行的实兵实弹战术演习。面对众多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兵,刘造坤毫不胆怯,为炮阵地提供的18组数据,无一差错。
去年3月,全团奔赴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刘造坤把目光投向高原多变气候条件下,提升炮兵侦察精准度的训练上。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对炮兵精准射击影响非常大。作为炮兵的“眼睛”,刘造坤根据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边训练,边记录。几个月下来,他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两个笔记本,练就了特殊气候条件下“一眼定距”的硬功夫。
这一年,连队依据刘造坤提供的侦察数据,实现了高原环境下的首发命中、首群覆盖。
从毫厘之差到精准定位,侦察兵刘造坤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连串精彩的足迹。
敢为刀锋
尉阔
【人物名片】尉阔,新疆军区某团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士官3次。所在连队于1949年8月被第一野战军第4军授予“敢打硬拼尖刀连”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5次。
巍巍昆仑,群峰耸峙。迢迢天路上,一辆辆新型装甲步战车轰鸣疾驰,朝着目标地域快速挺进。
突然,车载电台里传来连长金季业焦急的声音:“8号车故障,暂停行进,等待检修完毕!”话音刚落,1号战车主驾驶位上的尉阔解开安全带,双手用力一撑,跃上车顶,径直跳下来,转身向8号车跑去。
顾不上喘匀呼吸,尉阔踩着轮胎,飞身跃上8号车车顶,钻进驾驶室。他左手快速按着不同的触控按钮,右手在显示屏上来回滑动着。没多久,他就排查出动力舱出现线路故障。
钻出驾驶室,打开动力舱阀门,尉阔将身体贴在发动机上,右手在动力舱里小心地摸寻着。此时,刚刚熄火的发动机温度仍然很高,穿着装具的尉阔感觉胸口仿佛贴着火炉一般,皮肤火辣辣地疼。
不一会,空挡开关滑脱问题被解决,战车重新恢复动力。但尉阔的胸膛上,却留下了一块巴掌大的红印。
战车抵达指定地域,火力打击命令接踵而来。刹那间,一枚枚炮弹呼啸出膛,目标地域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上了战场,时间就是生命。作为装甲技师兼驾驶员,尉阔一直努力追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将战斗人员送至目标地域。
新型装备列装后,第一次钻进新型战车时,有着10年坦克驾驶经验的尉阔,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为了弄懂新战车性能,他起早贪黑待在车上,对着手册背记每一个触控按钮的用途。动力舱里有不认识的零部件,他就追着工厂师傅请教。针对目镜变小、车身变长的新情况,他设置了直角转弯、S路等10余种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训练,驾驶战车越障的技能越来越熟练。
有一次,全连在奔赴陌生地域执行任务时突遇暴雪,部分路段积雪过膝,驾驶员几乎无法辨别路基和悬崖。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尉阔跳下车,走到积雪最深处,弯下腰,用手臂测量深度。记录完数据后,他又小跑到山路转弯处,辨别地貌、测算转弯角度。快速测算完,尉阔跑到连长跟前请战:“车辆都由我来开吧!”
风雪中,连长带着全连10多名党员沿着路基充当“路标”。尉阔驾驶着头车,慢慢前进。突然,轮胎打滑,车身朝着悬崖滑去。生死一线间,尉阔紧握方向盘,左右控制、轻点制动,车辆在几乎掉了个头后,终于擦着崖边缓缓停下。
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徒弟温旭吓坏了,半天说不出话。尉阔拍着他的肩膀,安抚道:“‘尖刀连’的兵,就要像这样多磨一磨刀尖,才不会卷刃!”
很快,尉阔驾驶头车,成功驶出数百米长的危险冰雪路段。停稳后,他又跑回来,驾驶着第二辆战车缓缓通过……两个多小时后,尉阔将全连所有战车全部开过危险路段。
凛冽寒风中,伴随着战车轰鸣,尉阔和战友们在雪域高原上,又一次向着“敌”目标发起了冲锋!
硬骨铁掌
潘盛
【人物名片】潘盛,新疆军区某团下士,荣立三等功1次。所在连队于1949年8月被第一野战军授予“英勇善战硬骨头连”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
喀喇昆仑高原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乌云密布,刮起大风。
狂风卷着沙石拍打着战车,发出“叮叮咣咣”的声响。瞄准手潘盛不由得心头一紧,透过瞄准镜里那黄蒙蒙的视野望去,山谷深坳处的一号目标若隐若现。
要在视野模糊的条件下,快速完成搜索目标,并对目标实施精准射击,下士潘盛面临着巨大挑战。
“表尺×××,方向×××。”电台里传来连长急切的口令。潘盛右眼抵住瞄准镜,双手快速转动高低机转轮。
“报告,目标锁定,射击诸元装定完成!”潘盛几乎吼着向电台回复。
“榴弹,一发装填,预备——放!”连长下达射击口令后,炮弹随即呼啸而出,目标瞬间“开花”。
炮弹发射瞬间,强大的后坐力“推”着战车猛地往后一震。巨大的惯性让潘盛右手脱空,重重地砸在高低机上。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潘盛不自觉地连打几个哆嗦。他试着抬起右臂,却发现几乎使不上劲儿。
“二号目标,弹药准备!”还没等潘盛反应过来,连长再次下达了射击准备口令。
这场实弹射击,是合成营演习中火力打击的重要一环。潘盛所在车组能否发发命中目标,关乎着连队的成绩和荣誉。“‘硬骨头连’的兵,绝不能丢人!”短暂闪念后,潘盛定了定神,咬紧牙,抓牢转轮继续锁定目标,快速完成了射击诸元装定。
令至炮响,炮弹又一次命中目标,在远方的山谷里激起漫天烟尘。
“命中靶心!”听着电台里传来前方侦察员的声音,潘盛抬起左手抹掉额头上的汗珠,长长舒了一口气。
车队返回营区后,潘盛赶紧跑向卫生连。此时,右手已经肿了起来。消毒处理后,卫生员有点心疼地叮嘱着他。潘盛笑了笑:“手厚实点,战斗起来更有力!”
今年刚满20岁的潘盛,有着一双与年纪不相称的手。那手上,有为破团里引体向上纪录,磨破又长好的老茧;有挖掩体工事时,被镐把磨出的血泡;还有搬运炮弹训练时,磨秃了的指甲盖……每一个印痕,仿佛都成了潘盛为连队荣誉努力拼搏的生动注脚。
去年春天,随着新装备列装单位,各项考核接踵而来。如何才能快速形成战斗力,成为压在全连官兵心口上的重石。
初春的高原,寒意料峭,车舱里的温度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为了准确快速地装定射击诸元,潘盛干脆摘下手套,赤手操作仪器。由于气温过低,手指经常和“冰疙瘩”粘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撕掉一层皮。
随着训练强度不断加大,潘盛一天中的操作时间超过13个小时,手上的老茧也越来越厚。为了保持装定诸元的灵敏度,每隔几天,他都要用刀片刮掉手上新磨起的茧子。
在3个月后的首次实弹射击中,潘盛所在车组取得“5发4中”的好成绩。庆功会上,连长高高举起潘盛那双皴裂的手,激动地说:“这就是‘硬骨头连’的兵!”
本版作者:李 康、杨 鑫、颜士强
摄 影:奥 翔、张 立、卢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