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民生】
春季开学,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江岸小学的学生们课间玩起了好多“新”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编花篮”“翻花绳”……学校把这些70后、80后儿时的游戏变成墙绘、介绍给学生们,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负担轻了,课余时间多了。过去困于题海、在培训班“赶场”的中小学生重新拥有了玩乐时光。
不过,新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间多了要怎么规划?放任孩子玩,学习成绩会下降吗?关于如何合理对待孩子们课余时间的问题,代表委员们有着自己的见解。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凌云新村社区,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新华社发
1.尊重学生主动性 培养成长内驱力
2021年金秋的学期与以往相比有点不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康可一的妈妈细心观察到:傍晚小区里奔跑的孩子明显增多,家长们不用耗很长时间看管“熊孩子”做作业,也不用给孩子报辅导班了。但她坦承,拍手叫好之余心中仍有一些担心:“没有辅导班,孩子成绩跟不上怎么办?”“回家不做作业,课堂学习效果能巩固吗?”
“部分家长的担心短期内很难彻底消除,但随着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过去大面积被补习机构裹挟的社会群体的焦虑状况会得到很大改善。”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代表说。
“面对学生课余时间多、玩得多、作业少这一变化,家长的迷茫和担忧其实反映了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家长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好的学习效果一定来自时间堆积、反复刷题,其实并非如此。”刘希娅代表举例说,谢家湾学校开展了10余年减负提质课程改革探索:上午是学科类课程,下午搞社团和专题活动,全天没有上下课铃声;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一节体育课和近2小时户外体育活动;自助午餐时间,学生自由交流、收看新闻。“大量实践证明:运动的充分度、交往的开放度、睡眠的充足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学业成绩、教育质量高度正相关。孩子们呈现出阳光自信、成绩优秀的群体特质。”刘希娅代表说。
“许多家长希望通过短期内成绩的提高看到孩子成长,但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人,必须尊重其成长规律,任何‘揠苗助长’的做法都不会有积极的作用。”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欢委员支持把家长和学校的角色职责厘清,她表示:“孩子道德品质的培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则更侧重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提升,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康成熟的人格最为重要。”
无论是学校的课后服务,还是回家后的时间,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应通过共同研讨、分享观点,让学生最终爱上学习、爱上运动、爱上阅读。在王欢委员看来,这种内驱力,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2.学生多运动多阅读多思考 家长多学习多沟通多陪伴
以前,放学后和双休日,蛋糕烘焙师张女士都把孩子送到各个培训班,母女俩每天交流少,甚至时有争吵。
“双减”后,张女士意识到一味给孩子加压的做法不妥。她在跟孩子商量后,报了绘画、国际象棋等兴趣班,其余时间则由女儿自行安排。“孩子现在更自律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家也有更多时间一起去户外,感觉非常好!”张女士说。
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校长崔建梅代表也发现,执行“双减”政策这半年来,学生、老师、家长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持怀疑态度到举双手赞成,变化巨大。
去年秋季学期,蚌埠第一实验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进了足球、国际象棋、乐高机器人等多个社团。“但还是有部分家长表态不参加,只要求孩子上作业辅导班。”崔建梅代表介绍,这个学期,学校社团的种类更加丰富,增加了击剑、国画、中国舞等,社团报名变得非常火爆,很多社团名额一秒抢光,而参加作业辅导班的孩子则大幅减少。
“课余生活的丰富,反而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课堂学习。因为他们可以把课堂知识运用到课余兴趣的发展中。”崔建梅代表认为,“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在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家长转变认识的同时,还要借助社会专业力量提高课外活动的多元性和实效性。”
“‘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家长过度的教育负担,而不是减去学生的学习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双减’引导的是家长和学生如何更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健康、个性、全面成长。”在刘希娅代表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给出了明确指导,“依法带娃”时代已来,家长们要主动学习、加强学习。
刘希娅代表建议,学生要做到“三多”——多运动、多阅读、多思考,即课余时间加强锻炼,多进行课外阅读,多在实践中感悟与思考。家长也要做到“三多”,即多学习、多沟通、多陪伴。补课减少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课余生活,对孩子多鼓励多信任多陪伴,让孩子健康成长。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