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心理健康课程要开设更要开好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王梓佩责任编辑:黄敏
2022-03-04 16:20

日前,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由国家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推动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不能全靠课堂,但专业而系统的教学无疑是各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平均每4名青少年中就可能有1人抑郁,低龄化趋势显著。然而,仍有许多人没走出认知误区,认为所谓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性格太敏感、心理问题可以“不治而愈”、治疗心理疾病会被嘲笑等。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心智成长、三观塑造最关键的时期,这些偏颇判断往往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帮助。2021年《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呈现抑郁、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几率更大,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普遍缺乏来自家庭和老师的理解关注有较大关联。

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严肃的课题认真对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测评预警、提供咨询服务、家校协同干预等措施多管齐下。其中,教育处于源头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性教育等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合理确立人生前行方向。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心理学知识也具有一定专业性,其他专业老师未必能够胜任,更不是脱离教材随便讲就能发挥效果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不仅要开设,而且要开好。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实施保障作出初步规定,提出由学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咨询室等要求。去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但正如代表所指出的,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却“形同虚设”。除了思想认识需要改变,客观层面的症结主要有二,一是师资储备不足,二是课程设置粗糙。

目前,在师资方面,我国已经作出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教师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要求。接下来,需要各地抓好落实,妥善解决心理健康教师薪资待遇和岗位编制等问题,并通过每年定期的心理测评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让授课教师有依据、可操作,从而提高课程质量。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纂也好,由各地根据自身特色修订也好,重点在于发挥效用让学生充分吸收,内容应当体现出针对不同年级的差异性与连贯性,既要科学准确,又要简明生动。

与此同时,不妨集思广益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举办辩论会、编排情景剧、组织观影、鼓励学生和家长互动完成任务等方式开展教学,尤其要关注乡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课程的合理配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个人成长与国家未来,相关讨论值得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