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写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总有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
历经千辛万苦,穿越千山万水,人间正道浩荡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后的中国,怎样以发展格局之变重塑合作竞争新优势,在为自身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同时,也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春天里,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的发展献计献策,在勇毅笃行中续写华章,中国将再次以“行动派”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以确定的回答。
(一)
新年伊始,列车在刚建成不久的赣深高铁上飞驰,于老区与特区之间跑出振兴发展的“加速度”;“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贵州、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将构建数字时代“经济新版图”;白洋淀旁,雄安新区塔吊林立,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动进入重要阶段;之江大地,“任务清单”第一时间下达,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潮澎湃……
新时代一道道风景线,气象万千——神州大地龙腾虎跃的一幕幕,铺展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壮美画卷。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方法科学。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发展,推动“中国号”巨轮一往无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深刻总结——
“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样的“选择”,如此的“战略”,有着更多“精准”的注脚。
0.01mm——这是我国实现上机加工的极小径铣刀的直径。补短板、强弱项,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稳链强链,中国制造根基更牢;
1.5万列——这是我国铁路去年开行中欧班列的数字。“钢铁驼队”日夜兼程,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纽带;
5.2亿户——这是我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5G时代加速奔跑,在赋能实体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主战场上作用逐步显现;
707.2亿美元——这是第四届“进博会”的“成绩单”。连续举办4年的进博会,折射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依靠外需到扩大内需的深刻转变;
超1000亿件——这是我国快递业2021年的业务量。宽带网络“村村通”,快递物流“路路畅”,农村电商激活大市场……
一个个数字,对照的是全球经济循环受阻、外部市场需求收紧、国内发展条件变化的时间进程。历风霜而不馁、经冰雪而愈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挺进,这样的韧性与潜力,应和着2021年7月1日响彻天安门广场的庄严宣示——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二)
“许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是被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和超大的内需市场所吸引。”花旗集团董事长约翰·杜根发出感慨。“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同时继续扩大开放,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增长动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如此评价。
中国何以能做到?既因为,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源于,我们在把握自身命运中主动推进了中长期经济格局的再定位。这,正是成绩背后的发展智慧与深刻逻辑。
洞察时与势,把握危与机。
历史会记录下这样的镜头——
那是2020年3月底,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胶着,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浙江考察,冒雨来到舟山港。彼时春寒料峭,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这个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一度成为“空港”。
总书记一路深入调研,进行着深邃的战略思考。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重大决策。
“通过!”2021年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党的主张、人民的意志共同绘就宏伟蓝图,前进方向无比清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梳理发展脉络,关于“势”的认知,对于“为”的决策,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经济循环畅通是一个重要标志。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近年来,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稳中有进、长期向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想之伟力,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察实践之偏,指引中国实现由富向强的关键一跃。
“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误区。”当致力于重塑竞争合作新优势的中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我们则“眼睛向内”把脉开方,把更多更大的压力留给了自己。
在必须加以纠正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的清单上,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和搞自己的小循环、搞低层次物流循环等,赫然在列。
这是深刻的历史自觉,也是深刻的发展洞察。
“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科学部署,使新发展格局“是什么”“怎么干”更加清晰。
“怎么干”?各地用火热的实践充实着答案。
从2022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各省份普遍下调了GDP增速预期目标。但“降速”中并不缺乏“雄心”。从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到挖掘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再到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在大的战略格局中找准选好自己的定位”的努力贯穿其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追求不断延展。
(三)
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前,外部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反全球化逆流泛起,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疫情持续蔓延,近段时间国际地缘局势的波谲云诡,更是驱动全球市场避险情绪明显升温。为此,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已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内部周期性问题叠加结构性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增多,能源保供、粮食生产、稳物价、促就业,桩桩“压力山大”,件件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一季度的中国经济,还要迈过一个“坎”。
越是发展承压,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抓住关键要害,聚焦重点问题,未雨绸缪中更显强大自信。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占据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就难以实现长期、稳定且效益和规模不断增长的经济循环。“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放在事关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考量,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畅通经济循环。实现大循环、双循环一定要打通“断头路”,修建“高速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真正实现畅通无阻。近年来,我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看,供给端升级仍赶不上需求端变化,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缺电”“缺芯”“缺柜”“缺工”等供给约束仍然较大。当前,要突破供给约束,就要进一步提升供需适配性,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扩大内需。必须认识到,市场规模并非人口、地域的同义转化,而是由分工水平高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收入水平高低等情况决定的经济映射。扩大内需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支撑,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期正式生效、第五届进博会“云招展”加速推进……“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一生动的表达在开放的中国还将得到更多直接的体现。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将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提升国内大循环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蕴含的深厚内力,需要以深化改革为路径,转化为接续前行的实践探索。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束缚市场主体的环节去,朝着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冲,短板就是跳板,盲点也是空间。
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要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宏观、微观、结构、科技、区域、社会等政策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何梳理出深化改革的切入点、落笔处,期待着肩负时代重任和人民嘱托的代表委员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为实现发展目标贡献聪明才智、汇聚强大力量!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时与势,就在奋斗的中国,在坚韧的中国,在前进的中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