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和平使命-2021”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梅世雄 发布:2022-01-27 23:51:5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和平使命-2021”。梅世雄 摄

 

作者简介:

梅世雄,现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某部主任,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新华社记功,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岗位津贴,被中宣部评为“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被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评为“新闻舆论标兵”和“四有”先进个人,20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新华社社级好稿、团中央好新闻等奖。累计刊发出版通讯、消息、评论、报告文学、散文等数千篇,一千多万字。出版《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与鬼子玩命——抗战将士品述历史》《远望神七》等专著3部,与人合著书籍10余部。其中《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被中组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图书馆等评为全国党员培训教材中的优秀教材。在《中国记者》《军事记者》《新闻与写作》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作者获奖感言:

2021年9月11日至9月25日,“和平使命-2021”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俄罗斯奥伦堡州东古兹靶场举行。我带领5名记者组成的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采访小分队,赴俄采访报道。演习期间,我们深度嵌入部队,采取体验式、亲历式采访方式,以全媒体报道形式,立体生动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这次演习,条件十分艰苦,缺水缺电,风沙肆虐,特别是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力以赴采访拍摄。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带领采访小分队团结协作、努力作为,采写了500余篇(幅)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产品,同时在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军网、学习军团等平台刊播,反响强烈。

全媒体时代,记者必须一专多能。这次演习报道中,我这个长期从事文字报道的记者,在累计采写近10万字的文字稿件之外,还尝试拿起相机,拍摄了近百幅图片,并在新华社、《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军网等到平台刊发,效果良好,其中就包括这篇获奖作品。

战地记者采访的关键是离硝烟炮火近些,再近些……正如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战地记者进战场、到一线,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与特色优势。为战而生、向战而行,是我国军事记者的天然属性和红色基因。“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72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记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和歌颂志愿军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风采,采写出大量广为传颂的战地篇章。

演习,是战争的预演,是和平时期战地记者最好舞台之一。“和平使命-2021”演训场上,哪里炮火最烈,哪里硝烟最浓,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风沙最大,哪里灰尘最多,哪里就是我们镜头的焦点。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实兵实弹演习中,我带领战地记者深入到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参演部队的战炮阵地和发射场,深入前沿指挥所和进攻出发地。在特战小分队搭乘直升机索降、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火箭炮发射、步战车突击车迅猛出击等地域附近,都出现了我们采访拍摄的身影。我们一次次现场亲历实弹射击掀起的炮火硝烟,一次次近距离直击反恐勇士奋不顾身、雷霆出击的撼人场景,一次次站到了演习炮火最前沿。

阵地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耳边响起,浓烈刺鼻的硝烟气味扑面而来,骤起的狂风裹挟着滚滚黄沙吹打着脸庞……从紧张到从容,演练阵地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我们的军事素养。为采访到最鲜活的素材,为拍摄到最震撼的画面,为写出最生动的文章,我们一次次天不亮就钻进中方参演官兵的指挥车、步战车和突击车,在炮火硝烟的阵地上奔跑一天之后,又披星戴月回到“中国营”整理素材、剪辑视频和写作稿件。每次从阵地归来,我们的脑门上、头发里、脸颊上、衣服上、耳蜗里、鼻孔里,全部是炮灰、尘土和黄沙。一位记者曾回忆:“从演训场归来,战友告诉我,他们在现场都可以清楚地听到我咀嚼食物时嘴里沙子碰撞发出咯咯的声响。”

我深深懂得,一名战地记者,如果远离第一现场,就不可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感染力、打动人心的作品。只有脚步走进第一现场,笔端深入最前线,才能抓到“活鱼”,挖到“富矿”。

 

责任编辑:孙智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