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丨凝望战场:视线超越这片雪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程 雪 杨鹏飞 杨 健等 发布:2022-01-12 06:31:4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1月4日,北疆大漠,朱日和。

寒风中,铁塔上“从这里走向战场”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来到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的官兵,很难不被这几个字吸引。铁塔在呼啸的大风中傲然矗立,见证着常年驻守在这里的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新年度冬季实战化练兵。

习主席向全军发布的2022年开训动员令强调,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

开训伊始,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紧盯当前部队战斗力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结合旅驻地气候环境特点,围绕“冬季严寒条件下部队作战问题研究”课题开展训练。

雪冷,血热。这个冬天,该旅官兵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练兵备战实践中,“为了把严寒条件下的作战问题解决在战斗打响之前”,为了将来有一天从这里走向战场。

白雪皑皑,铁甲轰鸣。从冰雪达坂到林海雪原,处处涌动着练兵的豪情、沸腾的热血。观看视频,跟随军报融媒体记者,用镜头透视雪幕下的军营,感受三军演训场上铁马冰河、龙腾虎跃的火热图景。

凝望战场:视线超越这片雪原

1月4日,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火热开训。

新媒体视线·雪冷·血热

冬训现场

挖土构工训练——让冻僵的手去“绣花”

冬日朱日和,天寒地冻,记者走进挖掘机基础课目训练场。

驾驶室里,上士周庆满手握操纵杆,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挖掘机的机械臂。

驾驶室外,冻土像一块块坚硬的钢板。按下操作键,机械臂锋利的挖斗齿重重砸到地上,齿尖剜进冻土,齿尖与冻土摩擦的地方火星四射。

此刻,周庆满的额头上沁满了汗珠。很快,一个接近要求大小标准的平底坑呈现在大家眼前。

不容易!对于冬天精准操纵机械臂,一名工兵连士兵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冬天操纵机械臂执行挖平底坑作业,就好像让冻僵的手去绣花,眼前的这片土地,就是他们绣花的布。只有技术精湛,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用最短时间完成“绣花”任务。

今年已经入伍10年的老兵周庆满,对于冻土地面作业仍然感到头疼。

“不能换个时间作业吗?为什么偏偏选择冬天?”记者问。

“每种能想到的环境都要模拟演练,因为你不知道未来战场的环境是怎样的。”周庆满用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举例,强调挖好掩体的重要性——

志愿军战斗英雄李延年每到战斗间隙,对战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抓紧修筑工事”。他知道,好的工事不仅能保护自己,更是反击作战的关键。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用小土炉融化炮弹皮做成挖掘工具,一锹一锹地在主要阵地上沿途挖单兵掩体。靠着坑道和掩体,他们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为了提高全域作战能力,该旅官兵在草原戈壁上主动营造山地、沟渠等不同地形,模拟朱日和之外可能遇到的战场环境,进行挖土构工训练。

去年冬天,该旅工兵连第一次对冻土实施爆破。以前,他们都是靠工兵锹一锹一锹挖冻土,根据时间计算要2个小时;实施爆破后挖掘冻土,时间缩短一半。

不仅要掌握利用挖掘机挖掩体的技术,挖好单兵掩体,也是每名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天早上,工兵连李润坤看着班长周庆满一丝不苟地做着示范动作,心中暗自嘀咕:“不就是挖个坑嘛,有啥难的?”

到了自己抡起锹,他亲自上手去挖,才体会到困难:“我怎么没有班长挖得平整?我用的时间怎么比班长多那么多?”

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紧握工兵锹挖掩体的手上全是血泡,双手的虎口处还隐隐作痛。

“挖得好不好,战场说了算。防护能力要达标,掩体大小要合适,挖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在战场上构筑掩体偷懒耍滑,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周庆满对他说。

朱日和观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双双战士们的手。无论是冻僵了仍在“绣花”的手,还是磨出血泡仍在挥舞锹镐的手,都是在默默积蓄着力量。

积蓄力量,是为了到达更远的地方——“把一切难题消除在平时,才能胜利在沙场。”

架桥训练——

满眼都是沙和土的地方,凭空架起一座桥

大风裹挟着雪刮得人脸生疼,眼前,一座桥在草原上“立”起来。

“轰!轰!轰!”从驾驶员中士程岩接到指令,将桥车开到预定位置,到最后15米左右的钢架桥梁架设完毕,操作手之间密切配合,各司其职,10分钟不到,这座桥就呈现在记者眼前。

记者对这个“奇观”感到惊讶——没有水,放眼望去都是沙和土的地方,有什么架桥的必要?

奇怪,也不奇怪。显然,这是为了在另外一种地形、环境作战做准备。工兵连连长韩旭,向记者提起5年前“跨越-2017·朱日和”那场实兵对抗演习。

冲出朱日和!当时,红方部队不会想到,导演部竟然导调蓝方模拟“地域转移”,蓝方前出到千里之外的黄河岸边,对他们展开突袭。

“大桥被毁!”

开设浮桥渡场、空中火力掩护、地面抢占地形……一场强渡与反强渡的“战斗”打响。

那次演习,“视域”远远超越了朱日和,也让蓝军旅的指挥员念念不忘:我们已经有了当“矛”的经验,现在还要想着如何当好“盾”。

数九寒冬,朱日和某训练场,一次模拟陌生地域架设桥梁训练展开。

“出发!”指挥员一声令下,架桥组迅速驾驶重型机械化桥车飞驰前往目的地。

“前方发现河道!”指挥员下令,架桥组迅速下车,按计划架桥。

对架桥点进行加固,指挥重型机械化桥进入架桥点,对岸边坡度、障碍跨度、架桥跨度进行测量,检测桥的可使用性,指挥车辆通行……

与以往架桥训练不同的是,官兵们不仅要克服在陌生地域架桥的困难,还要不停地处置考核组出的一道道“考题”:“敌”卫星过顶侦察、空中火力打击、强电磁干扰……“局中局”“连环局”不断考验着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架桥,不是单纯的技术活,而是带着战术背景搞训练。“矛”与“盾”的置换,背后隐藏着全域作战的理念——无论是哪个区域、哪个时段、哪个空间,作为战争准备的实战化训练,都要训熟、训精、训到位。

“我们要冲出的,不仅仅是朱日和,更是常年作为专业蓝军所形成的固定视野。”参谋长张鑫说。

只有“练得更强”,才能“扮得更像”!2020年,为了全方位锤炼部队的远程投送和作战筹划能力,该旅主动申请参加整建制远程投送专项演练。

“那边不像草原地广人稀,山多林密,需要锯木作业才能架桥。”程岩深有感触,他们在跨越崇山峻岭地理距离的同时,更跨越了从只看一域到谋求全局的心理距离。

此刻,起初让记者惊讶的“奇观”,已成为一道让人思考的风景。视线飘远,这个冬天,他们不只在大漠戈壁上训练,也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多陌生的地方。

铁路装卸载平台训练——

走出“舒适区”,走向新战场

“就像一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

28根10米长的铁丝,紧紧缠绕在一辆重装运输车上。

去年11月,确山某训练基地。演训结束,参加演训的重装运输车第一次以铁路运载的方式,千里机动回朱日和。

1月,走进该旅铁路装载平台训练场,回忆当时,第一次负责这批运输车投送的运输连指导员张磊,仍面露担忧:“铁路工作人员根本没见过这么大的车上过铁路平板,全靠我们自己摸索着装载。”

张磊没想到,确山训练基地的火车装卸站,火车运输板宽度竟比朱日和略窄一些,运输车的位置更加不好把握。

“注意车辆重心的投影,位于车地板纵、横中心线的交点上,轮胎左右边距要保持一致……”引导员四级军士长陈辉大声吼道。

“吼”声中,一辆辆车缓缓驶向板车,精准停在装载平台上。

“迅速集结!”“一、二、三,拉!”“车辆已驶入预定位置,现在开始加固……”一个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最终被稳稳安置在了火车平板上。

“下大力开展铁路运输训练,能够使指战员熟练掌握铁路运输流程和相关专业技能,有效提升运输投送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为遂行跨区域任务打下坚实基础。”该旅一位指挥员说。

抢时间就是抢战机,未来战场更加强调“快吃慢”,快速机动、远程投送能力,是未来战场上取胜的关键所在。

曾经,拿破仑带领军队在冬季迎来“转折性失败”。有军事专家说,与其说寒冷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莫若说远程投送、远程保障能力是他们最大的短板。试想,如果当时他们远程投送、远程保障能力足够强大,可能就不会陷入大量非战斗减员、装备不能发挥效用的困境。

战争实践表明,机动是贯穿所有作战行动的链条,是通往胜利和成功的大门。自从2020年到现在,这支有着“草原狼”之称的蓝军部队,已经2次千里机动、离开草原,赴陌生地域参加实战化演习。

去年10月,这支部队赴外地参加演习之前,朱日和已经开始下雪。走一路,打一路,思考也伴随了一路。张磊的工作笔记上单列出一张“问题清单”,记录着一个个亟需解决的冬季训练问题——

车内外温差大,车窗上容易凝成霜,铁路装卸载平台训练时,引导员和驾驶员视线配合、沟通不畅,减慢了装卸载的时间;

中原地区与朱日和温差较大,铁丝变脆、刚柔度变低,特别是在固定大型装备时需要预先考虑承压冗余;

运输车冬天电量流失变快,油管容易冻裂……

这本工作笔记的扉页上,还写着这样一句警语:“最严重的问题,是看不到问题;最有效的行动,是马上行动。”

全面锻炼全域作战能力,永无止境。在实现全域作战能力、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的征途上,还有更多“舒适区”需要他们迈出、跨越……

1 2

责任编辑:尚晓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