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冬奥“麦克风”前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崔文佳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2-01-19 16:34

一个世界大国,往往要经历三大阶段: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冬奥会将“麦克风”又一次递到了我们手中,一个“强起来”的中国,一个蓬勃焕新的北京,更要将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信的时代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中国风”的文化味儿愈发浓厚。奖牌、会徽、吉祥物、比赛场馆,处处匠心独运意涵深远;赛会举办期间,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非遗展品将走进冬奥村等重要地点,各区还将立足自身特色推出“五虎棍”展演、同吃“敛巧饭”“厂甸研选·春试笔荟”等活动。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作为东道主,我们真诚希望,全世界观众在观看精彩赛事的同时,能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会。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全球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认同,也一直是主办国的重要目标。2004年,希腊人用2000多吨水把引以为傲的爱琴海“搬”进了体育场,构成了历史长河的隐喻、包蕴万物的象征;里约奥运会,桑巴、摇滚、波萨诺瓦音乐将巴西人的激情与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的索契,交响乐、芭蕾舞、文学名著等多领域精粹组成了一部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交响诗……这些生动鲜活的表达,传递着一个国家想要将本土文化翻译给全世界的强烈意愿,共同组成了一曲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颂歌。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形象日趋重要。而奥运会,正是表达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亲可感的中华文化“圈粉”无数,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开放自信的中国。14年如白驹过隙,冬奥会将“麦克风”又一次递到了我们手中,一个“强起来”的中国,一个蓬勃焕新的北京,更要将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信的时代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一个好故事胜过一堆大道理,中国符号、书法绘画、民间艺术、戏韵茶香,无不是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无不是消融壁垒和隔膜的有力工具。

以更大视野来看,冬奥会称得上一次我们增强对外传播“自塑能力”的大练兵。今天的国际舆论场,“话语中国”与现实中国还存在巨大偏差,“崩溃”“威胁”等论调常见于外媒,亦不乏外国网友发出“中国通电吗”等啼笑皆非之问。这种认知分裂,源于一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也源于我们自身发声能力不足。希望偏见者自动放下偏见,或者西方民众自行冲破信息壁垒来客观认知中国,显然是不实际的,惟有主动出击,构建本国叙事。要善于利用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的故事元素,真诚而巧妙地诉说中国价值,在积极的对外传播中进行形象自塑。

一个世界大国,往往要经历三大阶段: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这个意义上,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这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世界顶流”,全球运动员和记者来到北京沉浸式体验风土人情,全球媒体将带领无数双眼睛领略这个东方大国的风采。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和平的伟大集会,奥运会本身承载着“更团结”的追求,而久为疫情所累的世界,也十分期盼能够借此当口放下一些焦灼,欣赏竞技的激情,感受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舞台已经备好,观众已经就位,作为东道主的北京,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文化中心,要努力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奥运风与“中国风”共同飞向世界各个角落。

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不止于“中国表达”,也包含公共价值。所谓“文以载道”,奥运物品的审美也好,非遗展演的民俗也好,都承载着中国之道。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包容心态,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哲学;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义利观念,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这种中式价值观饱含着中国智慧和情怀,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给国际社会以启发。可以说,中国故事具有世界性意义,借由冬奥舞台讲好中国之道,本身也是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应然之举。

“你去过的哪个国家和描述的完全不一样?”在一外国问答平台上,曾有这样一个热门话题,大量外国网友的答案是“中国”,其中有人感慨“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后,我发现西方媒体上有很多垃圾信息。”今天的中国不缺流量,但我们需要被外界准确地认知。不断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讲好国家的和平、可亲、文明,讲好国民的自信、自立、自强,一个为人理解的中国将收获更多尊重,也将更好助益世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