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退役军人王都成:返乡创业 做扎根基层“排头兵”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杨晓霖
2022-02-07 16:30

隆冬时节,广袤的黄土高原已是天寒地冻,一片萧肃。然而,静宁县四河镇田堡村的甘肃九穗谷生态农业示范园蔬菜大棚里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一个身形高大,精神矍铄的中年男人正在向种植大棚的乡亲们讲解着冬季大棚蔬菜管理技术,他诙谐的语言时不时引来乡亲们阵阵笑声。

这个中年男人便是退役军人王都成。二十多年前,响应国家号召,他一身戎装,在部队锻造了一副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和服务人民的侠骨柔肠。如今,他虽已脱下军装,但脱不下刻在骨子里“向前冲锋”的肌肉记忆和“回馈社会”的谆谆誓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点燃创业激情谱新曲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好男儿必当志在四方,胸怀家国。打小山里长大的王都成,却从不愿让大山阻碍他前进的脚步。从小受革命家庭的耳濡目染,走出学校大门后,他便义无反顾地踏入军营。

当兵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回忆起军营生活,过往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他说,部队生活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体能和心性上的成长和进步,知识储备和技能也在不断丰富提升。每有空余,他便刻苦学习训练,提升自我素养,积极申请入党,在部队时被授予“优秀士兵”光荣称号,并多次得到上级嘉奖。四年军旅生活虽不算太长,但却淬炼了他不屈不饶、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顽强意志。这使他很自信地走向社会,他相信,只要通过勤奋和努力,就一定会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一朝退伍,王都成开始重新规划他的人生轨迹,带着崭新的人生目标,他又一次出发了。

在北京打拼五年后,他选择到四川一家大型企业做管理。因为人干练,工作出色,业绩突出,不久便被公司评为“优秀先进管理者”。2001年,他又转行到四川中石油销售公司做外围工作。工作期间销售业绩依然突出,得到公司上下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

但王都成一直梦想着拥有一项完全属于自己打拼的事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开始谋划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摸索和尝试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2010年,王都成开始进军自己熟悉的能源行业。尽管先前自己在能源领域做过多年管理,但事情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公司起步运营,夙兴夜寐、风雨兼程是家常便饭,他丝毫不敢马虎。皇天不负有心人,五年的奋斗,让他的事业总算有了些许眉目,也算小有所成。先后在四川、甘肃共计发展了7座加油站和1座加气站。

在坎坷、困难面前,部队的历练是最宝贵的财富。“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为人处事原则让我受用大半生。我做企业有时候顺利、有时候坎坷,都是靠着在部队的历练,才把企业发展到今天。”王都成说道。

能力出众、眼光独到且富有商业思维的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换了别人或许会止步于此。可不甘于安逸和平庸早已根植于王都成的内心深处,他开始思谋又一次人生场上的蜕变和华丽转身。

兴办实业,做扎根基层“排头兵”,携家乡父老奔小康

常言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看着大江南北处处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家乡的模样在王都成心里时时闪现。当他了解到故土的乡亲们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时候,他再也不能控制心中的万千思绪。2012年,王都成决心退出能源行业,义无反顾回家乡甘肃静宁创业。

回乡是热情,投资兴业可不能只凭几份热情。地处西北内陆的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工业底子薄。王都成经过深思熟虑,将创业方向瞄准了多元化精细化的农业和服务业。他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深入考察了静宁县周边贫困人口情况,最后决定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四河镇投资蔬菜大棚。四河镇也是王都成长大的地方,看到王都成带来的致富产业,父老乡亲们别提有多欢喜,个个干劲十足。王都成和乡亲们一起,加班加点,不辞辛劳,短短几个月时间,占地580多亩的产业园,96个现代化保温型钢架蔬菜大棚便赫然立在了这片贫瘠而荒僻的土地上。一座饲养586头牛的现代化养殖场和一座饲养1万余只鸡的养鸡场也紧随其后建成。一座“绿色、有机、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九穗谷——终于落地生根了。

建棚容易经营难。由于农户们没有种植大棚的经验,怕经营不善会竹篮打水,一开始大多农户只是远远观望,望棚兴叹,并不敢轻易承包。王都成私下里打问才知道,吃苦学技术作为农民他们从来都不畏惧,销路才是令他们犹豫的关键所在。王都成释然地说:“大伙儿放一百个心,销路线上线下都有,路宽着呢!大家尽管种好菜就行。”原来他早已联系了50家蔬菜专营店 ,100家火锅餐饮店,还有10家对外出口加盟点。吃了这颗定心丸后,大家便开始抢着承包。如今的九穗谷已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现已为102户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增收可达2200-2800元/月。

做大产业,造福桑梓,倾情反哺书华章

一个人的成功是能力的体现,以一己之力成就一群人的成功是责任与担当的写照。“授人以渔”就是对担当最好的诠释。

养牛、种植苹果、劳务输转是静宁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最有效的三大途径,但最大的障碍在于劳动力能力和素质的欠缺,为此,王都成创办了静宁县凯杰职业培训学校、静宁县致森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及甘肃嘉恩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为缺技术的贫困人口和缺劳力的企业、用人单位搭建平台,经常性举办劳动力技术培训,开展劳务派遣,促进贫困户就业。仅2020年,凯杰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培训30场(次),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培训结束后,根据个人意愿贫困户可直接在扶贫车间工作,人均增收2500-3000元/月,进一步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和信心。

积财万千,不如薄技在身。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渐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更是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懂网”就多了一门吃饭的手艺。电商运营是未来的主流,针对年青一代,王都成的技能培训中心为他们做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技能传授。2020年,共计开展电商培训46场(次),培训人数达2300多人。培训后的学员定向上岗,人均工资可达3500--4000元每月。王都成说:“静宁作为苹果种植大县,疫情期间,苹果的销路是全县果农的心病,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累计销售苹果达1000万元以上。”

作为军人,王都成对军人有着别样的情怀。为了让跟自己一样的退役军人退役后有一份崭新的职业,他主动请缨,对退役军人进行岗前培训,为其提供较理想的职业岗位。王都成说,截至目前他已经为406名退役军人提供了岗前就业创业培训,其中368名退役军人成功实现再就业,并组建筹备退役军人协会,为退役军人提供良好的再就业指导。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王都成始终视投身公益事业、尽社会责任为己任。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体捐钱捐物。他所创办的甘肃致森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已形成区域规模,目前机构已承接了179位老人的养老生活。养老服务规模化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解决了静宁县当前农村比较突出的老年人生活服务保障问题。先后为甘肃省静宁县24个乡镇2312户分散供养对象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累计捐资捐物已达200多万元。

逢年过节,王都成都会慰问当地军人,为养老院、福利院捐钱捐物。对口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资助困难家庭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疫情期间,作为退役军人的王都成发挥着军人身先士卒的精神,主动和外部单位对接,先后有组织输转外出返岗农民工2298名。输转前,通过线上直播和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疫情防控培训与指导,线下又积极为他们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为外出返岗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指导。

“往后,我将继续听党指挥,响应党的号召,力争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共同致富。”说到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时,王都成信心满怀地说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