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特稿丨航线——记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孙伟帅 杨皓 发布:2021-12-27 21:04:28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特稿丨航线

——记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通讯员 杨皓

短暂,又是永恒。

海天之间,“飞鲨”战机宛如巨椽之笔,划出了一道道令人震撼的不规则航线。

这一道道航线,仿佛伟大的艺术家激情挥毫创作出的先锋艺术。凝视这幅“画作”,激情,在眼前燃烧,力量,在耳畔回荡。

巨大的轰鸣声中,“飞鲨”战机降落在航母辽宁舰。

此刻,风吹过,空中的航线已荡然无存。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飞行教官在进行舰基起降技术恢复训练,这是他们驾驶歼-15战机触舰复飞。姜涛 摄

这,是中国航母战斗力建设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的一批舰载机飞行员以完美表现加入了中国海军“尾钩俱乐部”。这批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员,创造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一系列之“最”——单批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飞行时间最少、认证周期最短。

这些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员为什么能这么快、这么好飞上航母?

因为他们有一群技艺高超的师父——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战斗机飞行教官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勇敢、热血、智慧,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飞上航母的完美航线。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仔细打量这支站在航母战斗力建设舞台幕后的队伍,会发现他们是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

如果继续在时光长河中溯流而上,会发现这又是一支有着深厚历史、背负着万千国人期望的团队——从2012年11月23日“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在辽宁舰上成功完成“惊天一落”,中国的航母事业和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培养之路一直在进行。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人民画报万全 摄

今天,记者走近这群“帅气指数爆表”的舰载机飞行教官,在他们自信的眼神里、爽朗的笑声里、满是老茧的大手中,瞥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奋斗的细节。这些细节或热血、或欢笑、或沉重、或激昂……在他们如同星辰般的飞行片段里,可以看见他们在航母战斗力的“荒原”闯出的一条条闪光航线。

这航线中,有坚持,有热血,有梦想,有信念,一路生花。

清晨朝阳·金色航线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拥有现在”

一道红光刺穿海上的浓雾,一点、一点,积聚着能量,将沉在海平线下的太阳拉出海面。瞬间,红色的霞光洒满海面。

“轰——”巨大的轰鸣回荡在清晨的天空,两架“飞鲨”战机快速起飞,朝着初升的朝阳飞去。透过座舱玻璃,飞行头盔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自信满满。

他是孙宝嵩,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今天的飞行,是孙宝嵩腰椎手术后的首飞,他期盼已久。

孙宝嵩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驾驶着歼-15迎着朝阳起飞。每一次看到心爱的战机被朝阳染成金色,孙宝嵩都会陶醉其中。这是他最享受、最惬意的飞行时刻之一。这样的时刻,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身体内热血涌动”。这种热血涌动的感觉,从孙宝嵩第一次翱翔蓝天便伴随着他。现在,作为教官,他不仅要把飞行技术教给学员,还要把这份热血的感觉也传递给他们。

飞行教官孙宝嵩。人民画报万全 摄

热血涌动,源于使命召唤。

孙宝嵩的外公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军医,经历了那场立国之战的血与火。今年国庆节,孙宝嵩走进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一向刚强的孙宝嵩,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仿佛看见了外公的青春,看到了外公那一代中国军人如何用胜利告诉世界“中国是不好惹的”,也看到了自己这一代军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护航的时代使命。

在此之前,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孙宝嵩将电影里的那句话抄录在笔记本上: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拥有现在。

此刻,孙宝嵩又一次真切感受到这句话蕴含的巨大力量。这力量,也让作为中国海军首批舰载机飞行员之一的孙宝嵩,又一次想到了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拦阻着舰和滑跃起飞,由此,也拉开了第一代舰载航空兵在“无人区”跋涉的序幕。

孙宝嵩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这支英雄的团队。

很多学员看过孙宝嵩的经历,都惊呼:“这样的人生就像一篇开了挂的‘爽文’。”

孙宝嵩是目前舰载机飞行教官团队中唯一拥有陆、海、空三军经历的“牛人”——

1998年,孙宝嵩考入原沈阳炮兵学院。大一,表现优异,孙宝嵩入了党;大二,参加比武,孙宝嵩拿了军旅生涯中第一个三等功;大三,没和家里商量一句,孙宝嵩参加了招飞选拔。从飞行学院毕业,孙宝嵩被分配到空军某王牌部队,迅速成为骨干飞行员,并在空战比武中捧回了“金头盔”。

就在所有人以为孙宝嵩的人生航线将朝着一个既定方向飞去时,孙宝嵩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参加海军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并顺利通过。

从陆军绿,到天空蓝,再到浪花白,孙宝嵩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是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和舞台。”孙宝嵩说,“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要把这份使命扛到底。”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组织陆基模拟着舰训练,这是飞行教官驾驶歼-15战机快速飞过模拟着舰指挥区。人民画报万全 摄

满怀一腔热血,肩负时代之重。孙宝嵩来到组建不久的某基地报到。现实很快泼了他一盆冷水。

“下一个科目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毕业,不知道;甚至,明天到底有没有飞行计划,也不知道。”孙宝嵩用三个“不知道”概括刚来基地时的境况。全新的着舰飞行技术、全新的战术、全新的海域、全新的战场……摆在他和战友面前的,是“一张连标准答案都没有的考卷”。

那段时间,只要有机会飞,孙宝嵩必定倾尽全力。训练回来,“恨不得把每一秒钟的飞行心得都写下来”。飞完就总结,总结了就记录,记录了再和战友们研讨,研讨完继续写下来,最后编进他们自己的《尾钩》杂志。这样一个看似笨拙的方法,却实打实地给后来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蹚出了一条路子。记录在孙宝嵩电脑里的十几万字心得体会,后来都“溶入”舰载机飞行员施训大纲的蓝本初纲里。

和孙宝嵩同期的艾群,也在电脑里存储了大量早期飞行的经验体会。他“曾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用写那么多字。没想到越写越多,而且越来越能写”。

从舰载机飞行员到舰载机飞行教官,每一次看到学员们驾机起降,艾群都像看到那时的自己。

“但他们比我们幸运。”艾群笑着说,语气里带有一点羡慕,“我们那时候没经验,没教材,连飞机都少,简直是‘三无产品’!”艾群用东北话幽默地说道。

这是艾群擅长的方式——用幽默乐观,艾群度过了舰载机飞行事业发展初期的举步维艰,度过了痛失战友的至暗时刻。现在,艾群也用这样的方式带给学员自信和希望。

担任LSO的飞行教官艾群下达指令。人民画报万全 摄

第一回飞上航母,艾群是唱着歌去的。驾驶着歼-15战机,艾群终于看见了航行在万顷碧波之上的航母辽宁舰。在此之前,航母只存在于新闻里和他的想象里。而此刻,巨大的航母,在他的视线里,成为“一张飘在大海里的树叶”。

哼一句《我爱祖国的蓝天》,艾群调整战机姿态,对正跑道,放下尾钩。轰鸣声传来,歼-15两个主轮接触甲板的一刹那,激起了两道烟尘。瞬间,机腹后的尾钩精准地挂住第3根拦阻索。呼啸而来的战机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短短数十秒,成为艾群无限回味的人生片段。每一帧,都无比珍贵。

那天,在航母上成功着舰的艾群与战友们庆祝合影。相机快门按下的前一刻,艾群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把小手电。他用力地握住手电,将它再次贴近自己的胸口,微笑着拍下成为“尾钩俱乐部”成员后的第一张照片,眼中却已泛起泪光。

这把小手电的主人,是艾群同期的战友、也是他的同屋室友——张超。2016年4月27日,就在他们飞上航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时,张超在陆基模拟着舰训练中,壮烈牺牲,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立起了一座熠熠闪光的“航标”!

就在张超牺牲那一天的早上,基地炊事班的战友们早早起床,为飞行员们准备饭菜,也要为孙宝嵩准备上一碗长寿面。这是基地成立以来的传统。那一天,一桌子饭菜端上桌,又端下去热,热过几次,依然没有人吃上一口。也是从那一天起,孙宝嵩再也没有过过生日。

那是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路上最悲痛的一个月,曹先建重伤,张超牺牲,部队士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任何伟大事业在前进的路上都会遇到坎坷,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原地踏步!”孙宝嵩激励战友们。停飞一个多月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孙宝嵩第一个跨上战机,升空起飞,用喷薄的尾焰再一次点燃心中的希望。

“几代人昨天的努力和探索,已经累积成为今天我们可感可触的舰载机航迹。守望并践行我们今天的梦想,才能收获并拥有灿烂的明天。”孙宝嵩动情地说,“现在,我们想让学员知道,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所以他们的未来必定更加精彩。”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们在引导学员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人民画报万全 摄

的确,当我们见到这些充满激情的飞行教官,看到他们在战机上闪闪发光的时候,他们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过硬的飞行技术,还有托举一批批年轻飞行员飞上航母的为国担当。在那一次次血脉偾张的起飞降落中,我们从他们拼搏的身影看到了几代中国航母人梦想的星辉。

面对祖国的呼唤,舰载机飞行教官们在时代的鼓点里迎风起飞,用青春热血点燃头顶的绚烂朝霞,把为国飞行的涓滴信念、把守卫海天的使命担当汇成金色航线。

艾群办公桌旁的书柜里,摆放着自己完成航母资质认证的奖杯和奖章,摆放着学员完成资质认证与他的合影。这样的办公“配置”,几乎在每一个飞行教官那里都有极其相似的“复刻”——这是他们的幸福和骄傲之所在。

那个一抬头便能看见的书柜,是飞行教官们与航母、与舰载机的情丝凝结。那一座座奖杯、一张张照片就是一群“符号”:有航母舰载机事业的过去和现在,有他们蹒跚中探索的技术路线,有他们执着中得到的人才培养路径,也有他们拼搏追赶的目标。

1 2 3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