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时代,我们呼唤更多的“李延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韩国贤 柴 华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1-11-06 06:54

新时代,我们呼唤更多的“李延年”

——访李延年传记作者、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江永红

■解放军报记者 韩国贤 柴 华

李延年表情严肃,眼神里,透着军人的刚毅。

这是在已公开的多数照片里,他留给人们的印象。

记者看到的一张合影里,他笑容可掬。合影的对象,是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军旅作家江永红。合影的时间,是2019年12月24日。

那是一次长达10天、相谈甚欢的采访结束后,战友间的留念。

为了撰写一部反映李延年人生经历的书稿,江永红赴广西南宁,对李延年及其亲属和老战友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与李延年朝夕相处10天,江永红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

江永红在书稿中回忆,当时虽是冬天,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的营院里树木郁郁葱葱,能欣赏到三角梅盛开的花朵,闻到桂花温润的芳香。

离休后,李延年已在这里生活了30余年。

那天,换上那身最爱的65式军装,佩戴习主席亲自颁授的“共和国勋章”,不苟言笑的李延年露出了微笑。

照片的一角,一盆仙人掌格外醒目。“我最爱养三角梅和仙人掌。为啥?它们有战士的性格。三角梅的生命力旺盛,开得姹紫嫣红,给人以温暖、奔放的感觉;仙人掌适应恶劣环境,寓意顽强……”李延年说,1992年10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成员访问朝鲜,把我国的红色三角梅作为礼物带到朝鲜,也把朝鲜的三角梅带回国内。

每到三角梅绽放的季节,李延年的思绪总会穿越时光,回到朝鲜半岛的临津江畔。那里有他一直不愿提及、始终耸立心中的346.6高地,那里有他终生难忘的两夜一天,那里有他的7连他的兵。

近日,在电视剧《功勋》热播、开篇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引起热议之际,记者采访了江永红。

熟悉的战场,“陌生”的英雄

记者:采访中,您用10天时间与李延年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了他并不为人熟知的英雄事迹。能谈谈剧中的李延年与您实际接触的李延年有什么不同吗?

江永红:李延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前,很少有人知晓这位战斗英雄的事迹,包括我,对他也很“陌生”。1999年,我为《共和国英雄谱》一书撰稿时,就在志愿军英雄名录上看到李延年的名字,可惜没能找到他的事迹,只好把他列在最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雄模范存录》之中,而事迹阙如。2019年的这次采访,我好好地弥补了上次的遗憾。

为什么李延年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我想战功是首要因素。奔赴朝鲜前,李延年曾在解放战争、湘西剿匪中立功受奖。抗美援朝战场上,因为在346.6高地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

这是什么样的荣誉?在抗美援朝战场,像李延年这样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英雄”称号的,全军共有40余名,但大都是像孙占元、邱少云一样的烈士。李延年的可贵之处,在于身上英雄的光环没有随岁月流逝而暗淡,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和赤子之心。从朝鲜回国后,他一直在基层部队,担任师政治部副主任时还深入边境作战一线鼓舞士气、传授战斗经验,荣立三等功。据我所知,志愿军一级英雄在边境作战中立功的,李延年是全军唯一一人。

李延年给我详细讲述过346.6高地那场战斗,真实的战场比电视剧里更加严酷。当时,美军出动大量飞机和炮群对346.6高地进行轰炸,炮火一次比一次猛,兵力一次比一次多,燃烧弹和毒气弹都用上了。346.6高地的5个山头,原本长有很多高大乔木。在猛烈的炮火覆盖后,山上的植被无影无踪,只有烧焦的树干冒着黑烟,潮湿的泥土变成厚厚一层粉末,一抬脚就抛出一道烟尘。在两夜一天里,李延年带领官兵构筑工事、英勇战斗,先后共整顿五次组织,所在连(含加强)203人只剩下40余人,歼灭美军600余人,守住了阵地。

李延年讲得最多的是战士的故事。战斗残酷,夜间不能睡觉,必须抓紧时间修工事。1班有个战士叫滕桂桥,修工事时累得靠着壕壁呼呼大睡。李延年听到呼噜声,拧耳朵捏鼻子才把他叫醒,批评了一通。战斗中,滕桂桥非常勇敢。敌人发起第5次进攻时,一班打得只剩下他一个人。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投完了,滕桂桥从尘土中刨出爆破筒,拉开引信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李延年目睹了滕桂桥的壮举,既为他骄傲,又感到歉疚。

还有10班副班长邓克洪,在收集敌人武器弹药时不幸负了重伤,被战友抬回来。李延年赶过去看他。他在担架上醒过来,从口袋里掏出15万元(旧币),对战友们说:“请代我把它交给党支部,算是永久党费。我不能参战了,希望你们好好地打,把美国侵略者消灭光。”

谈到滕桂桥、邓克洪这些战士,李延年总是未语泪先流。

1952年,李延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记特等功的通报

记者:在您看来,李延年是一位怎样的政治干部?

江永红:第一是有担当,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压得住阵脚。

当年,第47军奉命赴湘西剿匪,时任418团3营7连副指导员的李延年,带着7连进驻湖南怀化会同县。1950年6月,大批土匪围攻会同县,连长要求正在连山乡部署防御的李延年立即支援。李延年陷入两难:不去支援,县城丢了,会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去支援,就可能丢了连山,连山可是剿匪部队的重要粮仓。李延年决定用炮火支援县城、威慑土匪。果如李延年所料,炮火一响,土匪就四散逃开,县城之围被解。

第二是有本事,能指挥打仗,能巩固部队。

李延年1945年在吉林长春入伍,经历过残酷复杂的斗争形势,深知部队纯洁巩固的重要性,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做思想工作。当时部队刚进入朝鲜,途经兔山面一个村庄,有50多座新坟。李延年便将官兵带到坟前开展思想教育,请当地群众讲述村里男性几乎被残杀殆尽的悲惨经历。很多战士流下眼泪,高喊“为朝鲜人民报仇”。

李延年还善于指挥,打仗很动脑子。奔赴346.6高地前,李延年观察到山前有一片坡度平缓、纵深约300米的开阔地,猜测敌人肯定会用炮火严密封锁。出发前,李延年要求战士们反复练习用炮弹坑隐蔽、逐坑跃进的战术,带领7连以较小的伤亡代价通过这片炮火封锁区。战斗中,李延年根据战场变化不断调整战术。敌人的前4次进攻,都是正面强攻,等到了第5次,改为正面进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术。李延年早早料到这一点,及时调整部署,派机炮连指导员王荣宝带3个班在侧翼防守,给美军当头痛击。

第三是作表率,冲锋在前,模范作用好。

李延年有很高的军事天赋,打枪投弹样样在行。行军时,他总是帮战士背东西,身上常是两个背包三杆枪。战士们听见他那句“不要怕,跟着我”,心里就踏实。他的连队75%是“解放战士”,在1950年开赴湘西剿匪途中,没有出现一个逃兵。

剿匪时,李延年带领1个步兵排和1个炮兵排共50余人,加上当地农民自卫队100多人,挡住了2000多名土匪的进攻。连山之战,他们共打死、打伤土匪340人,仅牺牲1人、负伤2人。战斗前,李延年总是周密部署。危险时刻,李延年总是冲锋在前,不让战士作无谓的牺牲。

再回头说346.6高地。兄弟部队接防后,李延年带部队回撤,按惯例走在全连的后面。当时天刚蒙蒙亮,通信员突然发现李延年的后背有一大片血迹,提醒他包扎一下。李延年凭经验判断,应该是被炮弹碎片崩了一下。他对通信员说:“别声张,我没事。我们在这里打了两夜一天,美国兵要不给我留个纪念,也不够意思吧?”采访的时候,他脱下上衣给我看了美军给他留下的这个纪念,一个不大的伤疤。

李延年本人不太愿意提及346.6高地的那场战斗。他带着部队凯旋后不久被提拔为3营副政治教导员,但他高兴不起来。他总是念叨牺牲了的战友,还说:“如果不是各种情况凑巧,也轮不到我出头。”

“牺牲了那么多人,而我们还活着!”对他的这句话,我印象深刻。

1952年,李延年获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证书

只有共产党的军队,能守住这个高地

记者: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也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最大政治优势。有观众说,从《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真正理解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政治原则对人民军队发展的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江永红: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夸张地说,换了任何一支别的军队,都很难守住346.6高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创造这个奇迹。

这场战斗的胜利,依靠的也不是李延年个人的力量,而是党组织的力量。李延年先后共整顿五次组织,把阵地上4个连队的干部战士重新整编,召开紧急干部会议,提议组成临时党支部,自荐为召集人,“如果我牺牲,由机炮连指导员王荣宝接替”,用统一指挥把打散的官兵重新“攥指成拳”。官兵对李延年的信任,来自于对他代表的党组织的信任,来自于对“党指挥枪”的坚决执行。

回顾我军的历史,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军队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在此之前的军队,胜利的时候好说,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散掉。“支部建在连上”,让党的领导真正“直达基层、直达士兵”,让这支军队在指挥员牺牲、建制打散甚至官兵受伤被俘时,不会溃不成军,仍可以成立党组织,重新投入战斗。

记者:《能文能武李延年》讲述的是70年前的一场战斗,描绘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一名基层政治干部的形象。战争年代,是不是有很多“李延年”式的政治干部?

江永红: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大多数政治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大道理。他们如何带领官兵打胜仗?靠的就是不怕死,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吃苦的事、危险的事、要命的事先上。

有位老首长曾经对我说,革命战争年代,基层干部中指导员牺牲的很多。长征中,红二军团第6师18团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一路攻城拔点、斩关夺隘,屡次担负重要任务。该团4任团政委,两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两人身负重伤。这些政治干部的能力素质,他们获得的信任,都是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力拼杀得来的。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就讲过:“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

政治干部懂打仗、敢打仗、善打仗,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战争年代我军政治工作阵地在前线、在堑壕、在行军路上,政治工作者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会宣传鼓动,政治工作自然有威信有威力。

1979年,李延年任广西军区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时获得的三等功证书。受访者供图

“李延年”现象,与其说是一种追捧,不如说是一种期盼

记者:新修订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提出,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和本单位军事主官同为单位首长、同为指挥员。您如何看待新时代我军对政治干部的素质要求?

江永红:战争没有军政之分,不论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干部,都要能打仗、打胜仗。前面提到过,既会做思想工作又会指挥打仗,是我军政治干部的优良传统。政治干部为战是本分,务战是天职。因为到了战场上,牺牲不是目的,胜利才是目的。

《能文能武李延年》如今受到广泛关注,与其说是一种追捧,不如说是一种期盼。政治工作聚焦战斗力,才有生命力。新时代政治干部也要像李延年一样,军政并重、军政兼通,敢于担当、善于攻坚。

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不应该存在“军事主官不在位,训练受影响;政治主官不在位,政治教育受影响”的现象。军政分工不分家,过硬的军事素质,是带兵打仗的“资格证”,也是开展政治工作的“通行证”。

记者:您认为,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如何培养出更多的“李延年”?

江永红: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太好回答,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信息化战争对各级指挥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战争既是武器的对垒,更是人与人的较量。有些人认为,随着战争形态不断变化,未来打的可能是“不见面的战争”,按下按钮就完成了作战。我个人不赞同这样的看法。现代战争尽管信息化、智能化特征凸显,但人的作用并未弱化,除了战争筹划和战局协调,仍有可能短兵相接、近距交战。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赢现代战争,我们不仅要多培养“李延年”式的基层指挥员,还要培养出更多超越“李延年”的人才。

官兵热议

电视剧《功勋》的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真实还原了志愿军官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将指导员李延年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官兵观看后表示,在李延年身上看到了指导员的好样子。陆军第79集团军官兵在讨论中,梳理了指导员“好样子”的4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情理交融

能说“动情话”,会讲“朴实理”

指导员杨光:李延年以处理战士小安东临阵脱逃事件为契机开展教育,用二妞的故事抓住每名官兵的情感触点,一步步阐释这场战争与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全连官兵的战斗热情。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官兵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产生共振,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

排长赵万里:“可能到了和平来临的时刻,我们有许多人已经看不到那个幸福的场景了”。这是剧中李延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军人上战场意味着随时为国捐躯,但军人的牺牲换来的是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宁。李延年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讲出了官兵的心声,每名军人听后都会感同身受。

关键词二:严爱相济

既得“讲原则”,还要“掏心窝”

中士马骥:无论是“开小差”的小安东,还是被戏称“老落后”的罗厚财,李延年的选择都是信任他们、帮助他们,甚至顶住压力、甘冒风险带领几名“解放战士”铲除汉奸,用实际行动还他们清白,证明“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作为连队的“党代表”,指导员如同官兵的“领路人”,要用贴心、知心、暖心的方式,帮大家纠偏正向,争取进步。

指导员张书铭:团结就是力量,但团结并非一团和气,既要坚持原则,也要互相关心。应像李延年一样,既敢于批评、及时纠正,又各取所长,充分调动每名官兵的主观能动性,把大家紧紧团结起来,把连队凝聚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关键词三:文武双全

既练“笔杆子”,也练“枪杆子”

上士胡仲钦:召开作战会议,李延年从全局出发准确分析作战要点;战斗中,他组织部署狙击小组,利用地形隐蔽反击。在他的灵活指挥下,坚守阵地的官兵抱着必死决心,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优秀指导员首先是一名合格指挥员,指导员的威信不仅在于思想好、作风正,还要会打仗、打胜仗,才能带领官兵完成一项项任务,取得一个个胜利。

指导员寇伟:作为一线带兵人,我们要像李延年那样,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上战场能打,既要把政治工作当本职,也要把指挥打仗当本分,做到“笔杆子”和“枪杆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四:率先垂范

敢说“让我来”,叫响“跟我上”

四级军士长武林:在阵地上构筑工事,李延年带着战士一起干,累倒在战壕里;阵地上缺水,他让战士们先喝,自己排在最后……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我军的历史上数不胜数。率先垂范是我党我军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官兵冲锋陷阵最有力的号召。对基层战士来说,朝夕相处的指导员是值得信赖的主心骨,举手投足都会形成示范效应。政治干部的威信不是在台上讲出来的,而是以身作则干出来的。

指导员李志峰:“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李延年身先士卒,激发了战士视死如归的战斗血性,最终成功通过炮火封锁区。群雁高飞头雁领。要想当好领头雁,就要做到危险我先上、苦累我先干,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形成良好的表率和示范效应,立身为旗树威立信。正所谓“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讲牺牲精神,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海洋,通讯员陈松、苟文曦整理)

(题图摄影:解放军报记者陈典宏,版式设计:扈 硕)

 
相关新闻链接: 《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