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荆楚大地见证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贺逸舒 田国松 何武涛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10-11 06:22

荆楚大地见证中国力量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通讯员 田国松 特约记者 何武涛

抗疫记忆。图片来自解放军画报

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运送物资。粟 毅摄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习近平

一座城市的新生

初秋的阳光洒在江面,武汉长江大桥一片车水马龙。黄鹤楼不远处的巷弄里,氤氲的热气弥漫整条街。上班族们端起热干面,在浓郁的芝麻香气中开启了全新的一天。

武汉市汉阳区某小区,年轻的妈妈做好早餐,用充满爱意的轻吻唤醒了她的孩子。“抗疫宝宝”壮壮已经快20个月了。当初还未足月就不得不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小宝宝,如今如他的名字一般,健康强壮。

2020年1月27日,中部战区总医院紧急收治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李女士。入院时,李女士妊娠未满35周。经医院会诊救治,李女士于当日成功分娩。宝宝未感染新冠病毒。李女士和丈夫给宝宝起名“壮壮”,希望他能茁壮成长。这个坚强的孩子被称为“抗疫宝宝”,为因疫情紧张已久的医院,带来了快乐与希望。

“抗疫宝宝”出生的这一天,是武汉封城的第5天。

这一天,受习主席委托,李克强总理赴武汉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考察指导。来自党中央的真切关怀,为这场防疫攻坚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天,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人民通过直播,为武汉人民加油鼓劲。人们都希望这两座医院建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让更多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能够尽快收治。

这一天,晚上8点半,深陷疫情中心的武汉,家家户户打开窗户齐唱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飘扬的歌声,让镜头内外无数人热泪盈眶。

正是这些力量汇集到一处,凝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2020年4月8日零时,江汉关的钟声传向四方,武汉解封。

这是一组至今仍令世界为之震撼的数据:全国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在抗疫主战场湖北,总体治愈率超过94%。

一位国外学者由衷地感叹,“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武汉重获新生。

秋日午后,阳光明媚。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一栋楼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92岁老人王明光,正坐在轮椅上与家人品茶闲聊,精神矍铄。

去年,不慎感染新冠肺炎的王明光老人,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悉心照料下顺利康复,成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大的治愈者之一,极大提振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回忆当时康复经历,这位曾参加过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的老兵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组织,相信全体医务人员,他们是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的抗疫文化室内,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在一幅照片前驻足——习主席抬头向楼上群众挥手问好。这是2020年3月10日,习主席来到社区看望居家隔离的群众时留下的。

镜头定格的瞬间,传递着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群战士的逆行

在人来人往的列车餐车上,84岁的钟南山院士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

他刚刚在深圳彻夜会诊几名已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又到广州参加了广东省卫健委的会议。现在,他即将抵达武汉,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这一幕,被相机永远定格下来,成了疫情中感动无数人的瞬间。

这一天,是2020年1月18日,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作为著名呼吸病专家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诫公众“提高防范意识,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挤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

逆行,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下,无数人的选择。

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由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3支医疗队450名军队医护人员告别家人,乘坐军机奔赴武汉。

2020年的春天里,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多个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陆续奔赴武汉,汇成了抗击疫情的钢铁洪流。他们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集聚,再一次创造了“小汤山奇迹”。

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记录着从“50后”到“00后”每一代人的共同誓言。

军队援鄂医疗队队员罗虎在奔赴武汉前,给女儿拍下一张照片。他用一句电影台词概括当时的心情:“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可当一个人的信念战胜了他对生的渴望、死的恐惧,从而选择迎难而上、逆行出征,他便可以被称为“英雄”。

封城的武汉是沉寂的,而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内部,却热闹非凡。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行色匆匆,从一场战斗奔赴下一场战斗。

在红区,与病人的每一次接触、甚至每一次对话,都是危险的,更不用说对病人进行贴身的治疗和护理。为了安全,医护人员必须穿戴厚重的防护服和口罩,一次次对自身和环境进行消毒。

他们那被口罩压出印痕的憔悴的脸,被网友们称为“最美面容”。他们那洗消至褪色的衣服,也成了在红区战斗过的“最佳留念”。

“在里面工作4小时,比我参加抗震救灾时背着40公斤的医疗物资走一天山路更累更危险。”军队援鄂医疗队队员董宇超说。尽管如此,他们选择了逆行,便义无反顾。

逆行者们并不孤独。

湖北省军区战士朱梦梵至今忘不了那双鞋垫——2020年2月2日,“兵妈妈”朱呈镕组织员工3天3夜加班赶制20吨水饺,并发动“沂蒙新红嫂”们赶制200双鞋垫,从山东临沂出发,日夜兼程近1000公里,送到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子弟兵手上。

身在武汉的云南籍军官赵燕良手机里至今还存放着那段15秒短视频——2020年2月4日,云南河口脱贫村民向湖北捐赠22吨香蕉。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出村的画面,曾感动了无数网友。

青山区方舱医院里,90后武汉女孩华雨辰,站在小凳上为大家广播,唱着“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她当过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驾驶员,做过运送救援物资的搬运工。她说:“我不是医生,不能冲在救死扶伤的一线。但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想站出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逆行”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这已经演变成为一场上下同心的人民战争。

一场大考的答卷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湖北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参谋舒诚,至今还保留着自己一年前绘制的运力支援地图。

去年疫情发生后,为确保武汉市民生活物资正常供应,湖北省军区协调6支驻军部队成立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担负市民生活物资运输任务。舒诚的职责是将兵力投入、配送点位等信息,在图上清晰标注出来。

“运力支援队来自6支不同的部队,尽管还来不及磨合,三军指挥员在地图面前一碰,总能得出最佳行动方案。”回想当时的一幕幕,舒诚至今仍感慨万千,“再大的天灾除以14亿也会变得渺小,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也会无比强大。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团结一心;越是危急关头,越能显现非凡的凝聚力。”

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这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让全世界人看到中国体制的优势。”

庚子年初的武汉,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温度”,见证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创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国方案”,也印证了“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坚固的防线是‘人民战争’”的“中国逻辑”。

抗疫精神与抗击非典精神一脉相承,尊重科学成了中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一大亮点。

健康码被网友誉为“2020年中国人最伟大发明”。凭码出行,已成为疫情下中国人的常态。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发现预警、溯源追踪、分级差异化防控等方面的广泛运用,数据共享、疫苗研发、医疗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让中国抗疫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中国,时有零星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甚至偶尔会有集聚性疫情暴发,人们却没有了去年的恐慌。疫情还在对人类造成影响,但中国人已经从心理上战胜了新冠。当然,对于有效防控疫情模式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前不久,全国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模式”成为与会代表讨论最多的话题。一个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既不封城,也不全员核酸检测,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条不紊、不声不响地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这值得探讨学习。

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疫情防控的手段更加有效和人性化。

我国研制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鲲鹏”。作为中国人民的骄傲,“鲲鹏”始终在忙碌着。去年,它的航线是从全国各地到武汉;今年,它的航线是从中国飞往世界其他国家。去年,它携带着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抗疫物资;今年,它携带着中国支援其他国家的独立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

清晨,太阳照常升起。伴随着天空之中大飞机划过的美丽航线,新的一天开始了。代表着防疫的口罩将伴随着人们度过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版式设计:方 汉、梁 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