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
一名老兵的初心之路
■田国松 刘 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何武涛
有时候,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初秋,刚刚出院的张富清回到家中。尽管身体还有些许不便,但只要状态好一点,他还是会下床走几步。
品读张富清的一生,“路”无疑是串起他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元素。不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张富清一直在奋力前行。即便是88岁时因病左腿截肢,他依旧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向前走。
张富清一生走了多少路已无从计算,但伴随那些坚定的脚步不停延伸下去的,永远是那条初心之路。
择 路
每个人一生要走很多路,重要的是岔路口前的选择。
1924年12月,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中,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的张富清被解放出来,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带着解放军发的路费回家过日子,还是跟着共产党去奋斗?张富清毅然选择后者:“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1955年,战功赫赫的张富清转业了。原本可以回老家陕西或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工作,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赴湖北偏远的恩施来凤县工作。
翻开张富清的人生履历,类似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无论何时何地,张富清做出选择只有一个理由——党和人民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
湖北恩施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打起背包就走。
在恩施来凤县三胡区任副区长,偏远山区需要驻村干部,他主动申请前往。
“这里苦,条件差,共产党员不去,哪个去?”当张富清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人肃然起敬,也留给人们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开 路
翻开张富清家中的相册,很多照片都是在烈士陵园拍的。
儿子张建全说,了解父亲的战斗事迹后,他才明白父亲每次去都是为了看望牺牲的战友。
张富清打过很多硬仗,最大的考验是1948年11月的永丰镇之战。那天拂晓,身为突击组长的张富清,带领两名战士夜间攀上寨墙,炸掉敌人两个碉堡,身负重伤后仍打退敌人数次反扑。他因此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
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张富清先后获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以及2次“战斗英雄”称号。
烽烟滚滚唱英雄。当年,张富清的身材很瘦弱,是什么让他一次次鼓足勇气一往无前?
“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张富清说。
赶 路
张富清家中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他经常会在上面寻找当年走过的路。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江西、湖北……那些铿锵足印,见证着这位老兵的一次次“长征”。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富清随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先头部队深入新疆腹地。从酒泉至喀什,2500多公里,要穿越戈壁瀚海,翻越雪山峻岭。张富清跟着部队,靠着一双铁脚板,一路行军,一路征战。
1953年初,全军抽调优秀指战员参加抗美援朝,张富清又一次主动请缨,和几十名战斗骨干从新疆向北京开拔,迈开双腿,日夜兼程,走了1个多月。
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张富清,怀着改变边远山区贫困面貌的憧憬,跋山涉水,向西而行。他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上,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偏远的来凤县。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
从“山连山川连川”的陕北,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新疆,再到“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张富清赶了多少路,连他自己都没法算清。他只认准了一点,为党和人民赶路,再远也值得。
守 路
如果不是2018年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的偶然发现,可能到现在张富清的赫赫战功都少有人知。
从转业那天起,张富清就用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全部荣誉。多年来,他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张富清从来都只说:“自己凭本事吃饭。”
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俭朴生活、做平凡人。2019年,张富清从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回来,很快就把这枚勋章和他珍藏多年的军功章一起,锁进柜子里,极少拿出来。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不在了。和他们比起来,我有什么好显摆的……”这几年,张富清先后获得“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称号,但他的脚下,依然是那条初心之路。
今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目睹神州大地举国欢庆,聆听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张富清心潮澎湃。
“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好,也相信我们的党能越来越好!”
这,是一名老兵永远不变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