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战地记者追寻人民军队战斗步伐|会师金汤桥:一座城市的浴火新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卫雨檬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7-09 06:49

夏日雨中。海河轻曼蜿蜒,从天津城中温柔流过。

站在金汤桥头举目望去——东岸,是复古的老津门,旧时“十里洋场”的异域建筑在雨雾中愈显沧桑;西岸,是广厦万间的新天津,因降雨而略显空旷的街道上,一辆辆闪亮的小汽车鱼贯而过,尽显现代都市的繁华之美。

在这座由河流贯穿的城市中,桥,连接起不同地方的人们,承载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古老而现代的天津城,横跨海河的众多桥梁中,金汤桥显得尤为厚重。

72年前,解放军攻破津门守敌的坚固防线,东西两路大军会师金汤桥,将红旗牢牢插在桥头。

这一战,成为解放天津的关键历史节点,标志着国民党守军防御体系的全面溃败。屹立百年的金汤桥,亲历了一座城市的浴火新生。

桥上的行人,见证着城市的变化;桥下的河水,流动着历史的光影。踏上金汤桥,解放军将士一往无前、奋勇冲锋的场景犹在眼前。

会师金汤桥:一座城市的浴火新生

天津金汤桥今日风貌

在72年前那场战斗中,“金汤桥”的命运却和名字恰恰相反

水波荡漾,游船在长鸣声中,缓缓穿过这座通体黝黑的钢结构桥梁。

一个多世纪前,巨大坚实的金汤桥建成于海河之上,其名取自“固若金汤”。

七一前夕,记者走上重修后的金汤桥。桥身全长约76米,记者从桥面走过,全程不过2分钟。倘若两人自东西相向而行,只需1分钟就能碰面。

72年前,为走过这短短1分钟的距离,解放军将士跨昼夜连续激战了19个小时。

如今,一座“会师金汤”雕塑立在桥头。司号手高昂起头,吹响进攻的号角。顺着军号的角度仰望天际,激越的冲锋号仿佛就在耳畔响起。

当年,攻打天津这样一座拥有200多万人口和众多工厂、商店、银行的大城市,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难度是空前的。

战前,距离金汤桥约20公里外的前线指挥部内,一张详细的城防图铺在解放军天津战役总指挥刘亚楼办公桌上。

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一条40余公里的护城河环绕天津。寒冬腊月,每天都有守军前去凿冰破河。护城河旁的城楼上设电网,每隔20至30米就有一处碉堡。城池内外,有大小碉堡1000余座。

刘亚楼的对手,是长他18岁的福建老乡陈长捷。凭借复杂地形、坚固工事和13万兵力,陈长捷自夸天津城防系统“固若金汤”,有固守的“绝对把握”。

战前,一首歌谣广为传唱——“攻打天津,天津修得好呀,城外有战壕啊,城内有碉堡啊……攻打天津,战士热情高啊,你写战书啊,我把决心表啊……”据考证,这首歌原曲是解放军进驻东北后创作的。随着东北野战军南下攻打天津的步伐,被改编为现在的《攻城战歌》。

将士们的决心和斗志,在高昂的歌声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夺取天津,将是一场极其艰巨的攻坚战。上级限定3天攻下天津,刘亚楼的表态却出人意料:“30个小时内保证把陈长捷吹嘘的‘大天津堡垒化’打个稀巴烂!”

站在杨柳青镇药王庙东大街旁的停车场上,记者一行驻足四顾,寻找着“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的踪影。谁也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指挥部竟藏在如此偏僻之处。

踏入一处极具年代感的四合院民居,历史就在眼前。房间内,刘亚楼下达总攻命令的仿真雕像,还原了历史一刻——

1949年1月14日清晨,天津上空浓雾弥漫。趁着浓雾的掩护,攻城部队进入阵地。指挥部内,刘亚楼右手拿着已接通各纵队指挥所的电话,双眼紧盯着左腕上的手表。

10点整,刘亚楼下令:“总攻击开始!”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顷刻间,大炮齐声怒吼。

由于天津市区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

伴随炮火轰击,攻城部队搭桥渡水壕,冲过冰冷的护城河,在坚固的城墙防御体系上打开一个个缺口。英勇的解放军逐街争夺、巷战推进,两路突击队伍一步步向金汤桥挺进。

在72年前那场战斗中,“金汤桥”的命运却和名字恰恰相反。15日凌晨,解放军完成“东西对进,拦腰斩断”的既定战略,会师金汤桥上。

恰逢隆冬,海河被厚厚冰层覆盖。金汤桥桥面上、桥下的冰面上,数万指战员或举枪欢呼,或相拥而泣,或跳跃大笑。

战斗仍未结束,会师的官兵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又要赶赴各自的战场。10个小时后,这座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宣告胜利解放。

“解放战争拖不得”是毛泽东当年做出的著名论断。今天,我们回顾这场29小时的速胜,再次对那些有勇有谋、不畏牺牲的解放军将士钦佩不已——

34万攻城部队伤亡2万人,伤亡率仅6%,相比太原、济南等经过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才获胜的战役,创下了伤亡率最低纪录。

天津解放,大大推动了北平和谈的进程。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翘首可盼。

她身后那面砖墙上,是用皑皑白雪拍打出来的四个大字——“迎接光明”

暗红色的旗面上,“杀开民权门”五个大字威严凝重。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馆长王培军为记者讲述了这面旗帜和小战士钟银根的故事。

民权门,是人民解放军攻打天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战役打响后,钟银根所在的尖刀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3分钟就突破了民权门。

旗手钟银根冲上城头,将战前首长授予该连的“杀开民权门”大旗插在了城墙上。这面火一般耀眼的红旗刺痛了敌人,他们不甘心失败,集中所有的火力向解放军射击,企图与我军争夺阵地。

红旗被淹没在硝烟迷雾之中。“保卫红旗!”钟银根第二次冲了上去,牢牢地抓住旗杆。

这时,一枚炮弹落了下来,钟银根的双腿一阵麻木,昏了过去。当他从短暂的昏迷中醒过来,一阵巨大的疼痛袭来。身下淌满了鲜血,他强忍疼痛想要站起来,才发现自己已失去双腿。

然而,捍卫红旗的信念支撑着钟银根。慢慢地,他移动着被炸断双腿的躯体,抓住旗杆,凭借着一块大石头,再次把红旗竖了起来。

炮火下,红旗数次倒下,钟银根又数次将红旗竖起。他忍着巨大的疼痛,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将身子重重地靠在一个斜坡上……钟银根半躺在那里,咬着牙,用肩膀拼命地抵着旗杆。远远看去,他与旗杆融为一体,他的身体就是旗杆!

枪炮声还在响着,战斗还在继续……

“我是旗手,不能倒下,要让红旗为战友们引路!”这是奄奄一息的钟银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倾尽所有力气,两肘撑地,用面颊顶着,把红旗高高举起。

不倒的红旗重新飘扬在民权门上空!年仅16岁的钟银根,却在战友们的冲锋喊杀声中,慢慢闭上了眼睛。

看着纪念馆里那面穿越炮火硝烟、浸染着鲜血的旗帜,在场的参观者们无不动容。

红旗永远不倒!在解放天津战役中,众多像钟银根一样的官兵舍生忘死、奋勇冲锋,将红旗插上敌人的城墙、碉堡,插在金汤桥头。

“部队走在进军的路上,在海河边我们把你安葬。像种子撇开了土壤,让勇敢之花在春天里怒放。”

临终前,“特等坦克功臣”张云亭念念不忘“打到金汤桥去”。战友们将他埋葬在海河边上。第二年清明,不知是谁送来的花圈,一个、两个、三个……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沿着海河,记者从古旧建筑丛聚的街区,走向清新秀丽的休闲公园。看着路上游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恍然明白:是一种怎样深厚的伟力,在支撑着那面永远不倒的旗帜!

当年解放军攻入天津城,在赶往会师地的路途中,遇到特地赶来支持的南开大学学生。得知部队要去金汤桥,他们急切上前:“解放军同志,金汤桥我认识,我带你们走。”

那时的南开大学,有许多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学生,女地下党员曾常宁就是其中之一。天津之战中,她借助其父亲的特殊身份,设法掌握国民党军政要员、军事部署、城防设施等方面的情报,及时提供给党组织,为天津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津战役纪念馆里,记者凝视曾常宁当年的一张照片——白色围巾,利落的学生头,望向镜头的青春眼眸里满含笑意。她身后那面砖墙上,是用皑皑白雪拍打出来的四个大字——“迎接光明”。

那个冬天,新生的天津城,红日映照白雪,红旗迎风飘扬。和曾常宁一样,天津城内数百万人民翘首期待春来。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位92岁老兵轮椅上的庄严敬礼,昭示“为党牺牲,无比光荣”

当一座桥的名字与一支部队相连,这座桥就具备了更广阔的生命。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战斗英雄、杰出共产党员王占山被授予“七一勋章”。

轮椅上,这位92岁的“金汤桥连”老兵挺起身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共产党员就要作战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党牺牲,无比光荣。”王占山永远也忘不了入党介绍人、老指导员马占海对他说过的话。

72年前,王占山所在的第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四○四团七连,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斗。在指导员马占海的带领下,入党才3个月的王占山和战友英勇投入战斗。

在攻向金汤桥的途中,指导员马占海不幸中弹,向战友留下一句“代我指挥”,便闭上了双眼。七连官兵拼死冲锋,多次击退敌人反扑,完全占领金汤桥,为攻克天津打开一条通道。

战斗结束时,战地摄影师给被授予“金汤桥连”荣誉称号的七连官兵照相,原本100多人的连队打得只剩24人。望着牺牲的战友,20岁的王占山落泪了。

踏访金汤桥归来,记者拨通了“金汤桥连”现任指导员于恒的电话。

“血战金汤桥后,那张还剩24人的合影,现在就挂在我们连队的荣誉室里。” 于恒说,“队伍里举旗的人就是老英雄王占山。”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边境自卫反击战……从金汤桥出发,“金汤桥连”官兵不断书写着新的胜利。2019年10月1日,官兵擎着“金汤桥连”战旗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今年,我们连每人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先辈,一封写给未来。”于恒告诉记者,金汤桥之战始终是连队最光辉的那面战旗,激励着官兵们苦练杀敌本领,为人民而战,为胜利而战。

巍巍金汤桥,连通今与昔。在桥上战斗过的官兵,留给这座铁桥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在桥畔生长生活的人们,铭记这段光辉历史,奋进在追梦的新征程。

6月毕业季,青春飞扬。从金汤桥向南5公里,南开大学校园中,2021年毕业典礼正在举行。

“今天,我们即将奔赴未来,我选择在新疆戍守平安……”铿锵有力的致辞,来自毕业生代表阿斯哈尔·努尔太。

2017年,习主席给8名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学生回信,称他们“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阿斯哈尔就是这8名学生之一。

两年军旅历练,阿斯哈尔入了党,献身军营的信念更加坚定。如今,完成学业的他通过选拔招录,即将重回部队。

“当年,我军在金汤桥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阿斯哈尔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