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制胜战场
■魏 寅
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习近平
一部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迈向科学之路的奋进史。
从高举“赛先生”的旗帜,到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自主创新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党的领导下,军事科研工作与国家科技事业同频共振,“科技”与“强军”两个词,关联性日益增强,耦合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为人民军队擘画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点燃了强军伟业的强劲引擎。
2021年1月,习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强调要“深化科技强训,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
统帅号令,三军景从。从冰天雪地的北疆边陲到阳光灿烂的南海之滨,从波浪起伏的东海海域到层峦叠嶂的西部高原,全军部队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朝着统帅指引的“科技强军”目标方向,人民军队开启新征程,意气风发,锐不可当。
创新驱动,科研引擎全力启动
创新驱动,一个指向未来的宏伟战略,成为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前行的磅礴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习主席对创新驱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几年间,习主席一次次提及的“创新驱动”,早已由一个新概念、新提法,变成众人皆知的热点词、高频词。
用人类发展的长镜头凝视今天,用世界大势的广镜头审视今天,才能更深切理解习主席何以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如此之高、部署力度如此之大。
纵向看,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世界军事发展走向。特别是近500年来,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同频共振,成为攸关大国博弈成败、军队生死兴衰的关键变量。
横向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搭载科技快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军队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为争夺军事理论和技术制高点,各强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吹响了科技制胜的时代号角。
号角催征,时不我待。进入“创新驱动时代”的中国军队,开始跑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2016年1月,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个新的职能部门出现在改革后的军委机关序列中;
2017年7月,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宣告成立,中国军队新的科研体系初见端倪,一支科研创新的“联合舰队”扬帆启航……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军队新时代科技强军的步伐愈发坚实。全军官兵全力启动创新驱动这个新引擎,在科技强军的伟大实践中交出精彩答卷。
自立自强, 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今年5月28日,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
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深深懂得一个道理:想干事、干成事,不能指望别人,必须独立自主。
一封回信、一封贺电,勾连起跨越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2020年4月,习主席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写道:“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习主席致电祝贺,并提出殷切嘱托:“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
一个“基点”、一个“支撑”,架构起科技创新的未来工程——
2013年11月,习主席亲临国防科技大学视察,对学校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赞赏。他指出:“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几个月后,习主席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从“自强不息”到“自立自强”,从“战略基点”到“战略支撑”,彰显了科技创新以我为主的思考、谋划和布局。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2014年,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连说三个“不能”,发人深省:“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4年后,习主席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连说三个“不来”,振聋发聩:“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面对激烈角逐,如何选准前进路径?习主席深思远虑: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沿着设定好的路标笃定前行,就不畏风吹浪打、不惧山高路长。
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那就自己攻关研发——
2015年胜利日大阅兵,展示的全部为国产主战装备,且84%为首次亮相的新装备;2017年朱日和沙场大阅兵,中国军队再次亮出近一半的新型装备;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受阅装备均为中国制造,其中40%为首次亮相……更多国产利器的“首次亮相”,成为全体国人的期待。
引进仿制路子走不远,那就自己创新探索——
嫦娥五号探测器携月壤归来,我国探月工程完美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长征五号B成功发射,拉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自主创新的阳关大道,可谓越走越宽广。
军内外科研战线勠力攻关,向着高新关键主导技术的“王冠”迈出追赶的脚步,一路快马扬鞭,一路凯歌高奏。
向战为战,凝聚制胜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方位,围绕推进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近年来,航母、核潜艇、大型驱逐舰等“大国重器”建设捷报频传,歼-20、运-20等先进战机列装,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亮相……一项项技术领域突破赶超,一个个国之重器横空出世,意味着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的整体跃升,成就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硬气、底气与豪气。
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是观察一支军队战斗力的窗口。“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大论断。
战场需要什么,科技创新就指向哪里。近年来,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网络信息体系,推动后勤向信息化转型,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强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陆续出台,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盘点习主席视察过的武器装备,不难发现,一个“新”字贯穿其中——
2012年12月,习主席视察原广州战区,登上新型两栖突击车;
2013年4月,习主席来到驻三亚部队,登上新型潜艇;
2015年2月,习主席视察驻西安部队,登上新型轰炸机;
2018年1月,习主席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登上新一代主战坦克和红箭-10导弹发射车……
从战斗力建设的最前端,可以感受到创新蕴藏的无限潜能,可以触摸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2018年9月27日,习主席来到第79集团军某陆航旅训练场,得知官兵大胆解放思想,在指挥协同、战法运用、器材革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创造,为各项任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很高兴。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发挥官兵主体作用。放眼全军,群众性创新活动蔚然成风——
在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夏建陆研发的“阵地消防系统”等多项革新成果在部队推广运用;在新疆军区某团,上士刘辉运用自己革新的拆装工具抢修受损坦克,使修理时间减少近三分之一;在武警上海总队某支队,上等兵魏传昭研发的“突入识别射击计时器”等训练辅助器材,帮助战友快速提高训练成绩……
大江南北的演训一线,长城内外的座座营盘,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持续激荡,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集结英才,打造高素质人才矩阵
2020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走上主席台,习主席为她颁授奖章,并同她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在抗击疫情的重大斗争中,以陈薇为代表的军队科研人员迎难而上、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赢抗疫战争,离不开科技人才;制胜未来战场,更离不开科技人才。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军事对抗的战略优势,谁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命脉。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一次次会议到一次次座谈,习主席纵论人才建设,沉稳有力的声音回响在全国全军科技工作者的耳畔。
“大力吸引、培养、保留、使用好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从中南海到座座军营,习主席视察部队,一次次传递着对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期盼。
放眼四海,抓人才集聚——
习主席站在全球人才竞争的高度,深刻指出,要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统揽全局,抓体系设计——
“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习主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聚焦基层,抓科技强训——
习主席反复强调,“发展先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全军部队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新装备训练、新型作战力量训练、新作战领域训练的热潮持续兴起,练兵场上处处呈现科技强训的壮观场景。
大视野运筹、大手笔推动,带动的是人才建设气象一新、人才队伍崛起、人才活力迸发。
高端人才如领飞头雁,贡献卓著。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军队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同样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永志、荣获“八一勋章”的马伟明等科技领军人才擎旗扛鼎,引领示范作用越发明显。
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院校科研方队首次亮相,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者占71%,是高学历者占比最高的受阅方队。参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研制的,有数十名本科生;北斗导航定位创新团队里,有40%左右是在校学生……青年科技人才的崭露头角,预示着我国科技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将目光投向三军演训场,一幅更为恢弘壮阔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画卷铺展开来:一批批新型指挥员百炼成钢,一茬茬“士兵发明家”建功一线,一个个基层科研革新团队加速崛起……
我们坚信,有一大批科技英才齐聚在党旗下,追随这面壮丽的旗帜阔步前行,科技强军的宏伟愿景定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