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强军兴军,我们使命在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杨朝钊 李建文 范以书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6-29 06:30

强军兴军,我们使命在肩

写在前面

100年前,一艘承载梦想的小船从南湖悄然启航,从此风雨兼程奋勇前进。今天,由中国共产党领航的巨轮,在新时代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壮丽辉煌的明天。

百年辉煌,风华正茂。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挺立潮头,征途如虹。每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都要坚决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行道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持续奋斗。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

展翼蓝天砺锋芒

■杨朝钊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范以书

6月的红土高原,夜晚静谧而深邃。

记者来到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正逢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体系研练。指挥员、旅长孙军的手指,重重地点向航空地图上一片褐色区域,飞行员李旭峰和刘华杰将在此执行反“敌”方开辟空降场的任务。

孙军说,这样的研练任务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依据新大纲要求,验证的课题、实施的课目都由飞行员自主研究,目的在于提升飞行员自主谋战能力,让他们不仅能打,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打”。

尖锐的警报声骤然划破长空,机场仿佛被擦落的火花引燃。“紧急转进!”李旭峰和刘华杰迅速冲向战机。

长机滑出,僚机紧随其后,战鹰呼啸着直插目标空域。机棚前,负责保障战机的两个机组官兵目送战鹰起飞,脸上写满自信。

“从保障歼-6、歼-10,一直到今天的新型战机,我亲身经历了空军装备的迭代发展,感受了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打赢的信心和底气更足!”入伍21年的机械技师赵稳定感慨地说。

他们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

去年参加“红剑”演习,4架战机远程奔袭,落地后立即挂弹再次出动,连续对海上目标实施打击,准确命中靶心,锤炼了新型战机远程机动作战能力……

新武器装备、新训练模式的碰撞,擦出了战斗力火花,缩短了战斗力成长周期。

此刻,空中激战正酣。“敌”两架战机编队从中路越过中线对目标发起强攻。为防有诈,李旭峰和刘华杰没有贸然出击。在准确判明“敌”企图后,他们迅速通报指挥所和战斗小组,并调整战斗队形,从东西两侧对“敌”机进行夹击,一举将其击落。

任务归来,李旭峰和刘华杰立即走进飞参判读室,对刚刚完成的任务进行复盘反思。

明天,新的研练又将开始。孙军表示,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官兵更加深刻理解肩负的使命责任。下一步,他们将全方位提升部队实战能力,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战则必胜,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每片领土领空。

国防科技大学创新团队

挺进作战“无人区”

■解放军报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廖世佳

浪花翻涌,炮声隆隆。一辆无人战车掠过海面冲上海滩,仿佛是一瞬间,“水中蛟龙”迅速变成了“陆地猛虎”。

初夏,由国防科技大学创新团队研制的某型两栖无人战车,在实战化演训中又一次显示出优越性能。

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支以中青年科技专家为主的创新团队,是我国最早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的单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贺汉根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曾研制出我国第一辆无人车。2003年,他们研制的无人驾驶轿车创造了时速170公里的世界第一速度。此后,团队多次创造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新纪录。

2014年以来,团队瞄准未来作战需求,聚焦无人作战系统平台与动力技术研究攻关。一批中青年骨干向作战“无人区”挺进,研制改造成功无人驾驶靶车,并在部队开展对移动目标打靶中获得成功应用。

创新为战,不舍昼夜。近年来,团队专家下边防、上海岛,深入一线部队了解需求,根据未来作战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攻关。

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先后研制出多型无人战车、无人靶机、无人靶船、无人机“慧眼”系统等作战平台及装备,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猛士”无人驾驶系统、班组战斗支援无人车、某型自动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应用,为备战打仗提供了有力科技与装备支撑。

“我们研制的装备不仅要实用,更要好用,这样才有利于快速转化为战斗力。”一次,范教授领衔改造完成的某舰载炮火控制系统在部队进行试验。试验现场,有官兵反映,新装备操作程序复杂,担心“玩不转”、用不好。团队成员立即将新装备操作使用纳入攻关范畴,通过优化人机界面、操控方法等,使装备像手机一样易于操作。

举一反三,团队还为多种装备配备“电子卡片提示”,官兵在装备控制台上可随时查阅,使创新成果更加便于操作。

创新无止境。团队负责人吴美平教授说,团队始终不懈追求,让科研成果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新疆军区神仙湾边防连

喀喇昆仑铸忠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郭 帅 李荣荣

尽管已经入夏,但喀喇昆仑山腹地依旧冰封雪裹。

漫天飞雪中,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神仙湾边防连官兵咬紧牙关,一步步向着海拔5900米的某巡逻点位奋力攀登。

横亘在西北边陲的喀喇昆仑山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30摄氏度左右,被称为“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一代代边防官兵叫响“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口号,在雪域高原铸就了“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

1982年9月8日,神仙湾边防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

荣誉激发斗志,使命催人奋进。这些年,连队官兵没有驻足不前,而是紧跟强军步伐苦练精兵。连长马骁介绍,根据高原环境特点,连队有一套专属训练方法:进行营区紧急拉动,提升特情反应能力;负重20公斤在雪原上进行10公里强行军,增强体力耐力;冲击海拔5600米的山头高地,磨练意志毅力……

在生命禁区挑战体能极限,每次训练完毕,官兵虽然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却仍洋溢着阳光笑容。

列兵小卢体质较弱,初上高原时曾因缺氧晕倒。此后,连队执行巡逻任务时,往往安排他留守。

为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战士,小卢坚持每晚增加运动练习,强行军时在背囊里多放两块哑铃片增重,每次冲山头时比战友多跑一趟……两个月后,他在连队体能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愿执行第一次巡逻任务。

说起连队训练,已在神仙湾守防10多年的上士王向阳深有感触。过去因为高原反应严重,一些课目训练只能在室内进行。如今,连队官兵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制氧方舱让高原“稀缺氧”成为“常态氧”,新式防寒被装暖了官兵心窝,“蔬菜工厂”让官兵每周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各项保障有力,官兵精神饱满,室外高寒缺氧条件下练兵已成常态。

立身为碑,舍我其谁。一代代戍边官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守卫着祖国边疆。亲身感受在党的关心下,戍边条件日益改善。官兵们表示,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守卫好每片国土。

我的期盼

我们将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努力提升战斗力水平,把海军陆战队打造成为一支合成多能、快速反应、全域运用的精兵劲旅。

——海军陆战队某旅武装侦察连连长 周晓超

我们空降兵的每一名战斗员都要努力做到像英雄黄继光一样,既有铁一般的意志品质,又有过硬的军事素质。

——空降军某部教导员 余海龙

我希望导弹工程兵部队早日实现工作智能化,利用先进科技力量提升战斗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出智慧力量!

——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 沙子呷

我们将以高昂精神投身练兵备战,努力当好维护边疆稳定的“压舱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安全感、幸福感!

——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 王刚

我们将用先进的装备、精湛的技术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真正实现“冲得上、救得下、治得好、打得赢”,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

——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马凌

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航天精神,努力把东风航天城打造成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郑永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