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
“老班长看着我们冲锋陷阵”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蒋 龙 通讯员 段辛钰 张朋倍 张 磊
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官兵出征前宣誓。张 磊摄
“20085121428,一串倒背如流的数字已经过去了13年。伤痛绝望的记忆逐渐模糊褪去,中国精神铸起新时代强大自信。”
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个13年前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标语的“地震男孩”程强,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作为汶川地震的亲历者,程强的记忆尤其深刻——地震第二天,12岁的程强就看到一队解放军背着物资器材,赶到灾区投入救援。他们的头盔上,有“空降”二字,他们扛着的红旗上写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程强有理由为自己所在的英雄连队骄傲。
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弘扬黄继光英雄精神,从“四好标兵连”到“‘硬骨头’六连式连队”,从“空降兵模范六连”到“抗洪抢险先锋连”,从“黄继光英雄连”到“模范空降兵连”,空降兵某旅六连官兵始终把荣誉摆在首位,不懈奋斗,不断迈出发展新步伐。
“老班长看着我们冲锋陷阵。”在国际比武赛场上,他们争金夺银、傲视群雄;在演训任务一线,他们敢打敢拼、奋勇争先;在抗震抗洪战场上,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在抗疫支援最前沿,他们冲锋在前、不辱使命。
喜迎建党百年之际,新时代“模范空降兵连”官兵,勇立改革征程的潮头浪尖,用忠诚和汗水为英雄战旗再添荣光。
忠诚是静水流深的内动力
“黄继光!”“到!”
这声“到”,穿越69年时空,力道依然是那样的雄劲。
一次例行武装5公里越野训练,官兵身背20多公斤的装备负重前行。距终点还有500米时,许多官兵精疲力竭,腿脚麻木。
“黄继光!”队伍中有人大喊一声。
“到!”“到!”“到!”无数个应答此起彼伏,全连官兵振奋精神,向终点奔去。
“当我喊‘到’时,整个人顿时清醒,苦和累都抛到九霄云外!”“黄继光班”班长赵宁宁说,“‘黄继光’三个字已渗透到我们的呼吸里、血液中。”
1952年,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为了掩护大部队进攻,毅然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
走进六连荣誉室,挂满墙壁的锦旗和奖状诉说着连队的辉煌传承:英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魅力四射,鲜红的战旗历经69年依然光彩夺目——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全连官兵殊死搏斗78昼夜,负责把守地段未溃一堤、未损一闸、未折一兵,被空军党委授予“抗洪抢险先锋连”称号;
2008年,汶川地震,连队急赴灾区,成为最先抵达灾区的部队之一,解救受困群众200余人,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2015年,连队随部队实装实弹千里机动朱日和。演习当天,地面风速12米/秒,参演官兵抱着必胜信念突降预定地域,成功破袭“敌”要害目标。
无论六连人员如何变化,黄继光英雄精神一直是凝心聚气的传家宝。每年新兵入营,听的第一堂课是黄继光的故事,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参观黄继光荣誉室,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上甘岭》,学的第一首歌是《特级英雄黄继光》……
“这些不过是走形式,没意义!”90后士兵郑瑞宇刚到连队时,对连队活动有些抵触,繁重的训练任务让他闹起了情绪。时任指导员钟林没有批评郑瑞宇,而是专门安排他当黄继光荣誉室的解说员,并让他睡在老班长黄继光的上铺。
一次、两次、三次……1000多次的解说,亲口述说着老班长的英雄壮举,目睹着一个个参观者泛着泪光的崇敬目光,老班长的形象在郑瑞宇眼中一天比一天变得高大。终于有一天晚上,他敲开了指导员的门……
从那以后,郑瑞宇像变了一个人,一言一行向老班长看齐,交给什么任务都拼尽全力。那年11月,他在“竞岗”中胜出,成为“黄继光班”第36任班长。
“忠诚是静水流深的内动力,不看你口号喊多响,关键是在心底真认同。”钟林告诉记者,呼吸着英雄的气息,潜移默化中,黄继光敢打硬拼、不怕牺牲的精神,已深深根植官兵血脉。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去
和以往一样,连队党支部犯了难:难的不是选谁执行任务,而是选谁留守。
2020年7月,连队接到开赴麻城抗洪抢险一线的命令。上级要求连队出动部分官兵,这让不少官兵一下子着了急。
上等兵赵亮星有点感冒,连队考虑让他留守,但他直接将连队干部“堵”在门口,软磨硬泡请求参加。
一名排长正在离营区几公里外的机关办事,得知消息后10多分钟便火速赶回营区,向连队党支部报告,申请参加任务。
“我们连的官兵就是这样,遇到任务只想着往前冲,绝不会后退一步。”时任指导员吴健说。
晚上,车队抵达目的地,还未赶到路堤口,官兵们就听到洪水的咆哮声如野兽般怒吼着。
脚下,是湍急的洪流和随时可能塌陷的路基;身后,是多个村庄和数万名百姓。
没有犹豫,连长秦琪将印有“黄继光英雄连”的旗帜插在大堤最险处,带领部队率先奋战在固堤抢险的最前沿。
由党员骨干组成的抗洪突击队带头滑下堤坝,用绳索系着石袋将土工布压实压牢。他们的脚下,便是汹涌的洪水和巨大的方石。洪水击打方石激起的水浪,瞬间就将突击队员的衣服浸透。棱角锋利的石块,将他们的胳膊划出一道道血口。
相似的场景也曾出现在13年前的汶川地震灾区。身处重灾区的六连接到命令,组建小分队,进入什邡欢乐谷营救被困群众。当时,进山公路全部中断,余震不断,飞石滚滚。
“我是党员,让我去!”“我熟悉这里的地形,让我去!”……连长还没开口,下面早已炸开了锅。一番激烈的“争抢”后,25名党员骨干组成“敢死队”挺进深山。
在这场与洪水较量的战斗中,连队党员骨干站出来了,“90后”“00后”官兵也站出来了,他们持续奋战、绝不后退。累了,就舞动战旗高喊黄继光名字;困了,就齐唱《特级英雄黄继光》战斗歌曲来振奋精神。
时光更迭,血脉赓续。他们与洪峰比速度,与险情抢时间。经过连续29小时作业,第二天晚上9时30分,长250米的大堤上,5.76万个沙袋被他们垒得整整齐齐。一条宽4米、高1米的抗洪坝体,像坚固的钢铁长城,保卫着人民群众。
平时拿第一没啥了不起,战时过硬才是标准
在六连,为连队争得荣誉的官兵最光荣。每名官兵最引以为耻的事,就是拖连队后腿、影响连队荣誉。
一次,连队与兄弟连“上甘岭特功八连”比武。从凌晨紧急出动开始,经过一天的比试,官兵体力明显透支。在最后8公里越野时,士兵陶佳佳越过终点后,一下晕了过去。
战友们扶陶佳佳起来,他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我们连队赢了吧,我没给连队丢脸吧?”
2020年8月,该旅组织水上跳伞,新兵郑德达的降落伞在机舱内不小心打开。按规定,他不能再跳。乘飞机着陆后,他羞愧难当,“惩罚”自己反复加练自身训练中的短板课目,“我不想做‘机降司令’,不愿给连队丢脸!”
夺第一,扛红旗,对六连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在官兵们心中,平时拿第一没啥了不起,战时过硬才是标准。
在六连,一个个捍卫荣誉的故事,听来更是惊心动魄。2009年初,时任“黄继光班”第35任班长彭江林参加国庆阅兵队员预选,因身体素质不达标被拒之门外。接下来,他天天吊单杠、练伸展,挑战生理极限,最终作为正式队员接受检阅。
为了在训练场上当先锋、做标杆,“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程强不知吃了多少苦。他说:“和平年代,又有多少枪眼能让我们堵?在练兵场上,面对苦难不服输,死磕到底就是对黄继光英雄精神的传承。”
一次次出征,一次次胜利,一次次让黄继光战旗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