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共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课”有高招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6-22 09:25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在日前举办的“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高等教育专场的圆桌论坛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围绕《共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主题展开了讨论。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内容总监商亮主持本场圆桌对话。

教师要主动把教书和育人

把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养结合起来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机融合。如何“融”、怎么样“融”,才能真正融合为一、融出成效?郑水泉认为,“要依托专业课程来开展思政教育”,他认为,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结合起来,去思考怎么用更好的方式、手段和理念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课程思政如何建设,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宋敏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依据自身文化和历史对课程思政进行的设计思路。“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系统设计,打造了思政铸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实践育人工程,希望通过这三个工程能够使我们的思政铸魂工程有人文情怀、有生动实践。”

在朱泓看来,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思政和课程的“叠加”,而应重视对案例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我们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挖掘。在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做菜放调料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只能尝到、闻到,但是看不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如何理解“课程”“思政”这两个词?邬小撑认为,“课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要通过讲好故事的方法把两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不容易,他建议教师从自身经历入手来讲好故事,“教师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好,从一定层面上就能比较好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多渠道多方式打造合格的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高校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对话中,几位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做法。

“学校重视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创造条件。”郑水泉介绍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读懂中国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实践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教师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用亲身经历的故事去教育学生。”学校还实施了“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评选设立多个“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通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教书育人实效。此外,学校还选派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比拼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相互促进。

宋敏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多项举措,中央民族大学设立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专项,通过专家“传帮带”,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校还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让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结对共建,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参与到专业学院老师的教研活动中,形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课程思政体系。”不只是在教学层面结对共建,学校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中,“通过学院与民族自治州的结对共建,打造了生动的实践课堂。”

朱泓表示,大连理工大学抓制度建设,形成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思政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抓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采取教改立项做引领,带动全校所有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此外,朱泓表示,学校还注重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培训,此外学校也注重资源建设,在环境营造上形成了氛围。”“学校在所有课程中都设置了课程思政的监测点,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通过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约束和激励老师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打铁必须自身硬”,邬小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第一工作,授课是第一责任,“育人是第一要务”。他介绍了浙江大学课程思政的特色。“浙江大学实行“开门办思政”——学校坚持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课堂日益鲜活精彩。此外,邬小撑还介绍了双创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引领作用,同时他也在思考课程思政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如何打造思政“金课”?高校都有“看家本领”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课程”,高校的思政教师育人自然是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说起课程思政的“金课”,几位嘉宾也讲出来了各自的见解。

郑水泉认为,建设“金课”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对课程优胜劣汰。“要讲好课程,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好的教材才能为老师讲好课提供好的基础。”除了教材,他认为,建设“金课”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授课上,也体现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教师的第一责任就是教学,教师对教学严肃认真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教师要真正教好书,需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和学生交朋友。”

宋敏认为,建设“金课”最终的目标是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要建设“金课”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通过系统性的建设,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据介绍,中央民族大学通过顶层设计,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系列思政课程,共分为“中华民族疆域”“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四个部分。

“大连理工大学把‘金课’建设的要求覆盖了全校所有课程,在所有的评优、评奖各项工作中都把这个作为一个核心指标要求。”朱泓认为,要打造“金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定“四个自信”,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根据课程目标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建设‘金课’的过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知识渊博、掌握教学的艺术。”

何为“金课”?在邬小撑看来,它有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逻辑,从矛盾论角度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于教师,他认为,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明确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是为了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教师要有爱国情怀,要读懂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除此之外,他认为教师还要具备学识见识、重视育人的方式方法问题、要严肃活泼。

长期以来,新华网也持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服务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商亮介绍,“今年,新华网已经与大连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了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协议,共同打造思政教育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她表示,新华网将通过自身的努力,助力高校课程思政优质落地,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院校教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意识与能力赋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