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考,交一份过硬答卷
■解放军报记者 李佳豪 特约记者 张 旭 刘一波
写在前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时间节点,因其承载着的特殊历史意义而被铭记。
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革命性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中,数百万官兵摘下旧臂章、戴上新臂章,离开老营盘、踏上新驻地,人民军队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焕然一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每一段壮美的历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深的印迹。本期特刊,我们连线几位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亲历者,通过他们的讲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那一别——
“党让去哪就去哪,打起背包就出发”
“那天清晨,小雨淅沥。随着一声令下,我和战友们相继登上卡车,告别老营盘,向新驻地进发。”前不久,在中部战区陆军某旅训练场,记者见到了侦察营营长李兆亮。2015年12月27日,他所在的陆军原第27集团军由河北移防山西,成为全军首个因改革而进行部署调整的军级单位。
“隔着车窗望向送别的人群,看见依依不舍的妻子,我忍不住流泪。”回忆起6年前部队移防时的场景,这名铁骨铮铮的军人感言,“猝然的分离,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意味着什么。”
“当时我们接到命令,要求集团军在一个月内完成移防。”命令宣布当晚,李兆亮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心里打了无数次腹稿,可是见到妻子那一刻,仍不知该如何开口。“那时妻子卧病在床,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
移防搬迁动员部署会上,集团军领导的一番话让每一名官兵都深受触动:“作为军人,能在有生之年赶上一次对军队、民族、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改革,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天底下哪有没有牺牲的改革?以前天天想改革盼改革,现在改革真的来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以坚决服从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李兆亮说,他耐心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并将父母接来替他照顾妻子,自己则一头扎进移防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这是一场改革大考,更是一次政治大考,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忠诚考问,一人一事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李兆亮对本单位所属130余间营房、240余套装备器材、1200余件营产营具逐类登记造册。交接仪式上,他交出的各种图纸、表格和账本,足有厚厚一摞。
如今,经过6年接力奋斗,该旅在新营区内相继建成5个基础专业训练场、2个侦察专业训练场和1个标准化实弹射击场。走在崭新的训练场上,看着官兵龙腾虎跃练兵备战的景象,李兆亮说:“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对党忠诚的品质融入灵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那一天——
“接过新的军旗,扛起如山使命”
“那一天,我铭记终生!”回想起5年前迎接军旗那一幕,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战勤部参谋张文俊仍心潮澎湃。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习主席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5个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张文俊回忆,第二天,中心就组织了一场迎接军旗仪式。“耳畔是庄严的军歌,眼前是习主席授予我们的军旗,那一刻,大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肩负的使命责任。”
从过去的“联勤部”“联勤分部”,到如今的“联勤保障部队”,绝不只是简单换个称谓,而是整个后勤保障体系的重塑与再造。张文俊感言:“从‘部’到‘部队’,首先要做好体制的‘扳道转轨’,尽快实现从‘老联勤’向‘新联勤’的跨越。”
起步之难,难在没有先例,难在要面临无数新情况、新问题。中心组建之初,受之前管理模式和工作理念制约,一些官兵工作还停留在“过去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体制优势的发挥。
转型好比转弯,难免会受到惯性影响。为让大家尽快进入新体制,中心党委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转型,以工作方式转变助推转型,先后提出10余项后勤保障新举措、优化100余项保障流程,解决了改革进程中因保障实体和保障对象调整变动而造成的困难。
“经过探索磨合,各项工作渐入佳境。改革之初的种种尴尬,化作一个个成长故事、一次次破茧重生。”张文俊说。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顺利完成救灾指挥部赋予的各项任务。“那是中心成立后面对的第一场硬仗!”抗震救灾的胜利,彰显了新联勤体制下后勤力量快速响应、精确保障、联合制胜的巨大效能。
随着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该中心保障联勤、服务联勤的步伐越走越坚实。近年来,张文俊和战友们先后参与完成跨区基地化训练、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国际维和、神舟十一号发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务,部队保障能力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那一仗——
“配齐‘车马炮’,战场敢逞强”
“那一仗,打得真痛快!”近日,在黄沙漫卷的某高原演训场,记者见到了第77集团军某旅副参谋长祁建。此时,他正忙着组织一场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军官编组作业。
祁建口中的“那一仗”,正是2017年该旅由摩托化步兵旅转型为合成旅后的首次实战化演练。当时,祁建作为营指挥员,竟打出了“司令员”的感觉!
相比于过去的传统摩托化步兵营,合成营配有工程兵、炮兵等10余个兵种,新增无人机、电子对抗等几十个专业,设有营部参谋、作战保障等100余个岗位,战斗编成内的陆航、炮兵、特战等作战力量也都可为合成营所调配。
“可以说,新体制下的合成营‘车马炮’俱全,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祁建说,合成营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将诸兵种要素高效掌控、融合运用。
为尽快实现转型跨越,那段时间,祁建不仅组织全营指挥员研习相关教材,还组织大家到兵种单位跟训学习,补齐理论短板。“在反复交流研讨中,我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由此结识了50余名兵种指挥员、陆航飞行员和专业教练员。”
那场“开局之战”中,祁建通过信息终端呼叫空中火力支援,战鹰呼啸而至,在“敌”防御阵地撕开缺口;紧接着,他又临机组合步兵、炮兵等地面力量协同行动,以雷霆之势突入“敌阵”,终于取得胜利。
合成化使协同更加顺畅、力量调配更加便捷,兵种融入合成、军种融入联合,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元,完全改变了陆军作战样式。
如今,祁建已从合成营营长成长为旅指挥员。眺望合成营未来发展,他坦言:“作为新型作战力量,合成营从诞生到成熟再到强大,还需要走更远的路、跨越更高的山,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