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走进学党史铸忠诚的模范中队

来源:海峡之声作者:张笛 金鑫 冯来来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6-17 16:00

节假日期间南京路上的“武警人墙”(十中队供图)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上海6月17日消息(记者 张笛 金鑫 通讯员 冯来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南京路网红人墙”再次“刷屏”各大网络平台。微博上,“上海外滩再现拉链式人墙”超话阅读量4天激增至2.4亿次。那么,这群被网友们赞叹“每一帧都帅到爆”的兵哥哥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不妨跟随着我们一起走进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执勤十中队。

来到十中队的营区,“帅气”是我们对这群兵哥哥的第一印象。随后,观其行、听其言,我们便发现这群曾经在网络平台“刷屏”的兵哥哥还有许多技能。

霓虹灯下的武警战士(十中队供图)

保护人民

从2014年起,每年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武警“人墙”都会出现在南京路上。在人潮汹涌的步行街,这道橄榄绿已经成为霓虹灯下的独特风景。

“我刚入伍就参与了南京路的元旦执勤。那时的上海很冷,我站了两个小时,脚都麻了,但心里觉得很自豪。”上等兵陈天佑如是说。陈天佑毕业于上海七宝中学,高考一结束便报名入伍。如今,已被华东理工大学录取的他,珍惜在中队每一次执行任务的机会。

陈天佑介绍中队情况(张笛摄)

霓虹旖旎中,十中队巡逻哨兵穿梭在繁华深处,用卫士忠诚守护城市平安。于他们而言,腿站酸了、嗓子喊哑了、身体疲惫了,心里却很美。下士汪凯睿说:“有时候我在南京路执勤,看到经过的路人给我竖起大拇指,或是朝着我微笑,我就觉得很开心、很自豪。”

巡逻十里长街,心装百万游客,换来万家安宁。进驻南京路以来,中队连续39年实现执勤无事故,先后成功处置各类突发情况1680余起,协助公安机关处理治安事件78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分子90余人。

十中队官兵开展为民服务(十中队供图)

服务人民

来到中队营区,楼梯口便是一间特殊的器材间:缝纫机、擦鞋机、修伞箱等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是中队官兵开展便民服务的百宝箱。副中队长张文涛说:“新来的战士一有空就会到这里学习,学着使用缝纫机、配钥匙、修伞、理发。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的战士,才能报名进入雷锋班。”

自1982年开始,十中队“雷锋班”坚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久而久之,附近很多居民在这一天早早前去等待,他们等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中队的影响带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与,服务内容也由刚开始的修鞋、理发逐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等80多项。每月的20日,军地单位撑起的爱民帐篷绵延近200米,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华商业第一街”由此也被誉为“全国精神文明一条街”。

十中队战士为孤寡老人剪指甲(十中队供图)

当然,开设为民服务点只是官兵播撒文明新风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官兵还建立每月走进孤寡老人、走进自闭症儿童、走进残障人士“三个走进”机制,联合高校、医院、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开展对接一个贫困户、资助一个贫困生、建立一个图书站、设立一个医疗点“四个一”活动,让服务人民的雷锋精神弘扬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忻鸿发是中队官兵陪伴时间最长的孤寡老人之一,他双目失明,常年卧床不起,膝下没有儿女。官兵得知后,主动当 起了“兵儿子”,给他搞卫生、清垃圾、擦身体从不嫌脏,急事难事一个电话马上到场。20年春去秋来,忻鸿发逢人就说:“即使我有儿女,恐怕也做不到这样!”89岁的忻鸿发在弥留之际还发出呼唤:“战士们,我的孩子们……”

驻地老人来营区过除夕(十中队供图)

家住黄浦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大年三十这天早早起床洗漱,穿上新衣,等待十中队官兵的到来。从1997年开始,官兵与黄浦区老年公寓爱心结对,每月都会前往老年公寓做义工,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把老人请到中队,陪他们吃“年午饭”。年近九旬的查爷爷说:“这么多年,多亏中队的战士们照顾。十中队就是我们的家,战士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程嗣成接受采访(金鑫摄)

作为中队的编外指导员,程嗣成自1997年与中队结缘以来,见证了十中队24年来的辉煌,也记录下官兵带给他的感动。他说:“我看到十中队学雷锋为民服务小组的项目越来越多,就特别感动。我们的战士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中宝,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但是,来到十中队,他们就把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神圣的职责。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他们一遍遍学习理发、配钥匙、修鞋,可谓‘自找苦吃’。很多附近的居民告诉我,十中队战士的理发技术,不比外面理发店差。”

十中队指导员杨泽楠为云南色德村武警八一爱民小学的孩子们上课(陈超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39年来,十中队官兵累计照顾孤寡老人27名、残疾人12名、军烈属15户,资助16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为公益事业和慈善基金捐款300余万元,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

十中队官兵在上海外滩执勤(李岩摄)

守卫人民

迎着晨光,十中队巡逻官兵走上战位,一路穿过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来到南京路。

百年前,作为“租界”的一部分,曾经的人民广场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跑马厅”。百年后,这里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圣地,人民广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队排长陈龙说。每次巡逻,都是一次对强军胜战的叩问,警醒官兵不忘历史,扛起备战打赢的使命担当。

十中队官兵在营区内开展摔擒训练(李岩摄)

曾几何时,训练场地不足一度是制约中队训练水平提升的短板问题。不少到中队参观的外单位官兵看后也宽慰道:营区只有巴掌大的地,营院外又是繁华闹市,训练没有地方,成绩上不去也情有可原。

面对困难,十中队官兵拿出革命前辈“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地下车库练队列、上下楼梯练体能、微缩靶子练射击、移动拆分练障碍。他们还在楼顶建起了集器械训练场、搏击训练馆于一体的“空中训练场”,使营院小场地变成练兵大舞台。在近几年上级组织的考核比武中,中队官兵屡屡摘金夺银。忆及训练时的场景,多次参加比武的汪凯睿这样说:“我有次参加为期2个月的集训,一下子瘦了15斤,每天都泡在汗里,到了晚上浑身酸痛。我那时就想,这就是当兵该有的样子吧。”

南京路上的“武警人墙”(十中队供图)

身在国际大都市,驻守在世界知名商业街的十中队官兵深知,居安需思危。他们探索形成“警卫哨兵防袭击12招”“巡逻任务1分钟到场处置6步法”等新战法。2015年4月17日,西藏中路九江路口,一名男子手持利刃,在拥挤的人流中四处挥砍。危急时刻,战士李春雷仅用30多秒就赶到现场,一招制敌。

2020年6月,下士黄跃参加支队军事比武,在单兵综合演练时不慎划伤手腕,顿时鲜血直流,但他仍强忍剧痛继续参赛,最终勇夺桂冠。走下考场,现场医务人员赶紧上前替他包扎,“看着都痛,你是怎么忍下来的?”面对疑问,黄跃的回答令人敬佩:邱少云烈火焚身都能忍住岿然不动,我这点痛算什么!

春秋更替,斗转星移。中队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身居繁华闹市、酒绿灯红下的十中队收获了144面锦旗,被武警部队授予“南京路上学八连模范中队”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5项全国性荣誉,荣记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11次、三等功19次,连续26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