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守岛人》讲述“人民楷模”王继才的故事——
坚守平凡 成就非凡
■马 晶
电影《守岛人》剧照。
1986年台风“白鹿”登陆,风暴肆虐。沿海街道的小商贩们都忙着收摊,行人们也在狂风暴雨中奔走。此时,在一座仅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电影《守岛人》的主人公王继才带着三只狗奔走在陡峭湿滑的礁石上。好不容易跑回岛上住所,他却没能坐下来休息一下,因为破旧的小屋根本不能遮风挡雨。风暴一次次将房门冲开,雨水灌入房中。眼见着灯塔上的光亮在暴雨中熄灭了,他又赶紧跑出去修,并在风雨中将残破的国旗换下来。风暴依旧,躲在破屋的王继才有了喘息之机。就着屋内时明时暗的灯光,记录着海防日志。此时的王继才已经在岛上待了一个多月,墙上画着的“正”字在无声中暗示着王继才当时急切盼着下岛的那一天。
这是电影《守岛人》的开场画面,阴雨的天气、慌忙的人群,都为影片铺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同一片天空下,岸上的喧嚣对比海面的狂啸,街道上的人头攒动对比岛上的形单影只,岸上的镜头有多拥挤,岛上的镜头就有多空旷。在这部电影中,主角要对抗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内心的孤寂还有生存的压力。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出品了现实题材故事片《守岛人》,以“人民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感人事迹为原型,展现了这对夫妇32年如一日坚守开山岛、无怨无悔献身海防事业的感人故事,讴歌了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该片已于6月8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定档6月18日在全国院线公映。
“守岛就是守国,守岛也是守家。”在开山岛——这个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黄海前哨,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面对无水无电、台风肆虐的恶劣条件,以满腔爱国激情甘于淡泊、固守清贫,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斑白,几十年如一日升旗、巡岛、护航标、写日志……用自己的热忱书写不同于常人的无悔年华: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在影片的前期筹备中,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开山岛实地取景、调研采访、体验生活。在素有“石多泥土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之称的开山岛上,他们深度采访感受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32年的心路历程,挖掘典型事迹。沿着王继才巡岛的足迹,主创团队走遍了哨位、工事、灯塔、码头等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在搜集整理大量第一手创作素材的基础上,他们多番打磨剧本,为创作拍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多次上岛的导演陈力对开山岛的一切早已熟稔于心。她谈道:“岛上的生活极为艰苦,生活物资也极为匮乏,那些年,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每天天没亮就准备升国旗。拍摄前,演员们上岛体验了这样的生活。通过与王仕花的近距离交流,我们体会到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执着和坚守,敬佩他们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影片越贴近真实,观众越能切身感受到32年守岛生活的艰难与平淡,从平淡中彰显出真正的伟大。”谈及创作初衷,陈力导演希望用最准确的艺术表达来完成《守岛人》这部电影,让更多青年观众通过电影找到自己的初心。
从2019年准备拍摄至今,整个摄制团队一直在紧锣密鼓抓紧推进,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在修改剧本、提前置景、筹备开机,全体演职人员都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更好地向观众展示守岛夫妇用生命践行的那份坚守,感受他们与寂寞相伴的时光岁月,体会那份平凡中的伟大。
《守岛人》摄制组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描述摄制工作时这样说:“所有人都沉浸在剧情里,很多场景在拍摄时,在场的人都哭了,大家都好像被注入了一种精神,即使皮肤被晒伤、双脚被蚊虫叮烂,也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在刮风下雨的悬崖巨浪下,就连晕船的同志也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极限。拍摄好《守岛人》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是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越是平凡的工作,越需要我们保持进取心;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开山岛,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一个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电影《守岛人》就为当下的年轻人展现了坚守的强大力量。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长时间反复打磨,力图用王继才夫妇平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刻画出他们丰富而又令人震撼的内心世界。
没有电视,他们就听着广播扮演比赛中的中国队队员;看不了央视春晚,他们就自己举办开山岛春节联欢晚会……影片中,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守岛生涯,不仅在细腻的情节上打动着我们,更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坚守平凡,我们的社会才会少一些功利和浮躁;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平凡中追求非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闯过复兴路上的风风雨雨。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总有人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
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因为千千万万个“守岛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安宁生活。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片向所有的“守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