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郴州支队执勤三大队直播讲述一张借据背后的党史故事——
“迟到”的践诺见证鱼水情深
■罗肖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 韬
5月21日,武警湖南总队郴州支队执勤三大队的官兵们走进学习室。“今天,我们重温一张借据背后的党史故事。”讲台大屏幕上,大队教导员周进广站在一间黄泥屋前,为官兵开讲一堂特殊的党史学习教育直播课。
伴着周进广的讲述,大屏幕上出现一张老旧的借据照片——发黄的毛边纸上,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红军长征途经汝城,用16天时间突破了敌人设置的封锁线。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正是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胡四德故居。大家请看,故居旁边的青石寨,就是当年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的主战场……”循着借据这条线索,周进广为官兵讲起了发生在汝城的长征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队到达官亨村。对红军缺乏了解的当地群众因为害怕,拖家带口逃入深山。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打消了老百姓的疑虑:红军官兵自搭草棚,不在农户家借宿;战士们即使饿了,也决不私拿群众的粮食。
慢慢地,村民开始信任这支穷苦百姓自己的队伍,并想方设法帮助官兵。村里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老人,带领村民筹措105担稻谷、3头猪、12只鸡,把村里几乎半年的口粮交给了红军司务长叶祖令。叶祖令对照红军所收的全部物资写下一张借据,盖上自己的印章,郑重地向胡四德承诺:“等革命胜利的时候,您可以拿着这张借据去找党和政府兑现。”
不幸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叶祖令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胡四德老人为什么没有拿着借据找党和政府兑现呢?”有官兵发弹幕提出疑问。
面对大家的疑惑,周进广走进那间简陋的黄泥屋,指着灶台墙壁上方的一个小黑洞说:“为防止被敌人打击报复,胡四德将借据悄悄藏在灶台上方的墙洞中,没向任何人透露半点风声,自己也压根没动过让红军偿还钱物的念头。”
接着,周进广来到“一张借据的承诺”专题陈列馆,为官兵远程播放了一段视频——
1996年,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翻新家中灶台时,偶然发现了这张借据,主动将借据上交村委会。1997年,汝城县政府根据借据,按时价折合成现金进行归还,兑现了叶祖令当年的承诺。
那时,胡运海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认为,当年借给红军的物资,大部分是乡亲们一起筹集的,自己不应独享这笔钱款,于是将其中的一部分捐给村里,用于修建学校。
“一借一还、一兑一捐,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大屏幕上呈现出一些借据的历史照片,有的借稻谷,有的借白米。周进广告诉官兵,2014年,汝城县政府集中兑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在汝城剿匪时写下的借据。许多村民拿到兑现的钱款后又主动捐出,用于村里修路、建学校等公益事业。
说话间,周进广走出陈列馆,把镜头转向胡四德故居周边。“如今的官亨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破旧的瑶族村。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络绎不绝的游客,是村里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的写照。”周进广向大家介绍,1996年胡运海发现借据时,官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2018年,在各级精准扶贫下,官亨村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6万元。
“从一张借据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家看到了共产党的诚信,明白了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当年的弱小走到今天的强大。”周进广总结道,“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始终做坚定的践诺者,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短 评
善用细节讲道理
■刘 甫
党史学习教育要取得实效,不仅要让官兵“知其然”,更要让官兵“知其所以然”,进而从厚重的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前进步伐。武警郴州支队执勤三大队直播讲述一张借据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官兵从历史的细节中,深刻感受我党我军与人民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鱼水深情。
教育者之“重”,在于传播真理的力量;教育者之“要”,在于讲出真理的魅力。一堂课要入脑入心、触动灵魂,要求教育者在备课中善于挖掘党史细节,力争还原历史现场,让故事更加真实、更接地气;在授课时善于春风化雨,用兵言兵语打动人心,将党史故事大道理融入日常教育小课堂,让官兵听得进、学得了、用得好,真正使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