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学习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从红色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④
■易鳌峰
《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习主席向我们讲述了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的故事: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学习,对任何人来说都不陌生。当学习和政党产生联系,并成为政党的自觉行动,便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是我们党善于学习的楷模。井冈山时期,他立下规定,“以后凡打下一个地方,要组织专人把图书馆看起来”;长征路上,他躺在担架上仍坚持读书,有时通宵地读;延安时期,他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讨会,每周学习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开始至深夜。正是不断地学习思考,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党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靠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赵世炎抓紧时间大量阅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傅钟等人回忆:“如果没有世炎同志经常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还不可能懂得那么快。”正是像赵世炎这样共产党人的深入宣传和讲解,让很多不识字的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壮大了革命力量。
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形势任务变了,学习就要及时跟上。纵览百年党史,每临重大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的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在延安的13年,我们党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新高潮。1940年3月1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对之前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作了补充规定,并决定将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作为“干部学习节”,这天要对干部学习进行总检查。在“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的号召下,1941年5月1日,“实行公务人员的两小时学习制”写进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个时期,中央成立了中央学习组,从延安到各地都建立了高级学习组,中央军委特设军事高级学习组,全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可以说,学习成为全党全军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
学习,不仅和个人的成长成才紧密关联,而且与一个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息息相关。
1984年,曾担任蒋介石和蒋经国高级幕僚的马壁返回大陆,特地为《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的故居写了一首诗:“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历史证明,我们打败蒋介石,离不开学习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人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回顾百年党史,过去我们有“夜校”“随营学校”,今天我们有党校、行政学院;过去我们制定“干部必读”书目,今天我们定期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过去我们有高级学习组,今天我们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我们党一路走来、一路学习,学习已成为我们党鲜明的精神品质、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强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军队强大之本。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这是善于学习的结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创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打败任何来犯之敌,这也是善于学习的体现。善于学习,是我党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努力走在学习的前列。
长征途中,条件异常艰苦,红军仍然勤奋学习。行军途中,宣传员在前面战士的背包上挂一块小木板,上面写上几个字,供后面的战士学习。多年后,一位老红军感慨:为了摆脱敌人追击,那么多好不容易缴获来的辎重装备都丢了,唯有识字板没有丢。这支带着“学校”、带着识字板出征的队伍,学出了人民军队的崭新未来。
武而不文,不可称雄。战争发展到哪一步,学习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能否赢得学习革命,决定能否赢得军事革命;能否打赢“书桌上的战争”,决定能否打赢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面对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军只有持续进行学习革命,深入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下大力解决好“两个能力不够”“五个不会”等问题,才能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制胜优势,战胜任何强大对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豪迈地说,我党我军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