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作者简介
刘瑞龙,1927年参加革命。文中身份为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一百零二
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
■刘瑞龙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广大人民支援战争的一个行动口号。也是淮海战役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迅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基本因素。
一九四八年十月,我从豫皖苏边区回华东,经豫西、晋东南、冀南绕道而行。路上,饱览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加速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全国早日解放,解放区全体军民都在百倍紧张地战斗和劳动着。
十月下旬,扩大的华野前委会议结束。会上根据毛主席、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指示,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具体部署。
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敌、我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垂死的敌人还梦想挽回他已经无法挽回的败局。要取得这一决战的胜利,不经过一系列严重的战斗,没有充分、及时、准确的物资供应,没有适应战役发展需要的支前后勤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华东支前委员会迅速会同各地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于是,一幅翻天覆地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便在华东大地上展现出来。
历经战争锻炼的华东人民,在“全力支援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统一意志下行动起来。早在战役发起以前一两个月,支前、后勤的准备工作就从各方面广泛地展开了。在这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里,有早已组织起来并且经过济南战役严格考验过的山东的老民工队伍,有华中苏北、淮海等地区首批组织起来的常备民工,他们都怀着一个共同的誓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后方广大人民日夜不停地在赶办粮秣军需,妇女们忙着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吱吱呀呀的小车队,一个追一个地向屯粮点和兵站奔驰……
十一月六日,华野主力辞别了送行的乡亲,按照毛主席批准的作战方案,从邹县、临沂等地区分路齐头南下。淮海战役打响了!我华野部队在中原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一举突破了陇海路东段北侧三百里敌军阵地,把敌人的阵势完全打乱。
战役进展比预计顺利得多,但屯粮点、兵站、医院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运输线大大拉长,小车、挑子、担架怎么也赶不上急行军的部队,前线所迫切需要的粮食、弹药却还远在赶运途中。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几十万民工动员起来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临沂、滋阳(今兖州)、台儿庄、潍县、青州及盐阜、淮海地区各公路干线都加修了。胜利召唤着觉悟了的人民,民工们排除万难把粮食、弹药送到前线,又及时把伤员运走,大大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前线出现了一个歼敌高潮,十一月二十二日,便传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捷报。
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老解放区、恢复区及新区广大人民,都紧紧和前线部队结合起来了,结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
十二月一日,徐州解放。当敌人仓皇逃走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这是我们支前工作中一个新的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时前线的需要也更大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现有的物资,迅速抢运到第一线去。
徐州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立即把广大工人、市民、学生动员起来,使淮海战役的强大支前队伍中,又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军。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人和铁路沿线的农民动员起来,抢修被敌人破坏的铁路。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通车了,大大加快了前线作战物资的运输速度。
一切都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于是,前线总指挥部发出了总攻击令。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结束了。我军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胜利比预计的更快更大。
战役过程中,鲁、苏、豫、皖、冀五省,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动用的民工共达二百二十五万余人,依靠看来是非常落后的工具,共运送了粮食五亿七千多万斤,弹药一千四百六十多万斤,以及无法统计的其他军需物资。广大人民不仅用手推、肩挑、背扛等办法,把所生产的大批粮食、物资送到了前线,而且还先后选送了十万子弟参加了解放军。这就是支前后勤工作给予战役胜利的有力保证,这就是广大人民对淮海战役的伟大贡献。
(本文节选自《星火燎原》,略有删减;《星火燎原》是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