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

陕甘宁边区民兵制造的石雷。

民兵把地雷送到埋设区。

晋察冀边区民兵在敌人将要经过的河滩上埋地雷。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山西、河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民兵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地雷开展伏击战、破交战,使“铁西瓜”遍地开花,炸得日寇心惊胆战,谈雷色变。
最初的地雷是兵工厂造的,后来因为敌人封锁严酷,民兵们就自己造。开始用的是铁雷,到1945年春天,没有那么多铁,就开始造石雷。把石头凿空,中间填上炸药,一个雷有35斤重。胶东山区石头多,石雷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可以使敌人的探雷器失灵。
抗战时期的山东海阳,人民群众凭借丰富的创造力,将地雷战从低级发展至高级,创造了铁雷、石雷、绊雷、水雷、夹子雷、连环雷、子母雷、滚雷等10多种不同形式的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这些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于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上万次的爆炸中,共击毙、击伤和俘虏敌人1500多名,缴获各类武器600多件,牵制了日寇的行动。
责任编辑:杜汶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