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井延坡工作室丨面对时代之变,我们必须有更多“近快战法”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井延坡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1-03-26 16:19

面对时代之变,我们必须有更多“近快战法”

■井延坡

近日,陈薇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020年4月13日,陈薇(前左二)向志愿者讲解疫苗知识。新华社发(张振威 摄)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生物安全防御领域,而且是守护国家安全的一道精神盾牌。就像病毒会发生变异,战争模式、战争手段的变化也日新月异。纵观21世纪战争风云,从阿富汗战争中的“网络中心战”,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快速决定性作战”;从叙利亚战场上集常规军事手段与非常规军事手段于一役的混合战,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时大放异彩的无人机,新技术不断迭代,新战法层出不穷。

战争最无情,任你过往如何辉煌,稍有懈怠便会落后于时代;战争也最公正,一切凭实力说话,胜就是胜、败就是败。面对时代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科技之变、改革之变,真正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职责使命,我们必须做到“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既能对已露峥嵘的战争模式应对自如,也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争态势防患于未然。

前苏联经典话剧《前线》,曾塑造过“戈尔洛夫”这一经典形象。战功显赫的老将军戈尔洛夫自称“不是理论家,而是一匹老战马”,总是沉醉于过往荣光和陈旧经验,没有跟上战争形态的迭代,更没有学习新战争理论和军事文化的意愿,最终在战场上丢尽颜面。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往往一半来自傲慢,一半来自懒惰。傲慢让人迷失方向,懒惰则让人迟滞不前。在分秒必争的战场环境下,迷失与停滞,不仅意味着与胜利擦肩而过,更意味着要被对手的铁蹄碾得粉身碎骨。

人民军队90余年的征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离不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广大指战员既在教室里学理论,更在战场上学打仗,他们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变幻莫测的战场,锐意进取、矢志创新,充分发扬军事民主,把理论吃透、用活,一切为了打赢。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蒋军U-2高空侦察机频繁入侵我国领空。这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侦察机,它的侦察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而当时全中国只有三个能上阵的地空导弹营和三架从苏联引进的导弹发射器。

面对四处游走的敌人,“守株待兔”肯定不行。人民空军决定出奇制胜:将我军游击战的传统战法用于防空作战,把固守在北京的地空导弹营拉出去机动设伏。

把主要用于要地防御的半固定式导弹拉出去机动作战,这无疑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创举,而事实证明,想要制胜战场就是要多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新举措。1962年,经过2个多月的“潜伏”,岳振华带领地空导弹二营在江西击落大摇大摆入侵我国领空的U-2高空侦察机。

U-2 高空侦察机残骸。(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

此后,敌人在U-2上加装了电子预警系统,只要一侦测到我军地空导弹的雷达信号,不到1分钟就能扬长而去。而按照苏军教程规定,使用地空导弹完成射击需要15个战术动作,经过苏军长期实验测定,从雷达开机到射击,需要8分钟。理论上说,击落U-2是不可能的。

可在岳振华心里,权威的“8分钟”却没那么权威。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他,心中很少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面对新情况,岳振华回想起革命战争中的一句经典作战口令——“让敌人靠近点,再靠近点”。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等敌机离近了再开雷达。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岳振华带领全营官兵认真钻研装备性能,跳出成规的束缚,把10个战术动作放到了打开制导雷达天线之前,大大缩短了雷达开机到导弹发射的时间。对剩下的五个动作,他们一个一个地认真分解,减掉一切不必要的过程,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都精简到极致。一次次测算、一遍遍推演,“近快战法”应运而生。

然而,这种明显违反教案的打法,刚一提出就受到了众多质疑。据岳振华的战友陈辉亭回忆,当时有人说:“你岳振华碰着运气好,打下两架飞机来,……我看你出不了风头,却要栽个跟头!”

当时,一发导弹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架米格-15歼击机。如果放了“空炮”,代价不菲。

面对压力,岳振华没有放弃,经过战友们深入分析、精密计算、反复训练,“近快战法”已然炉火纯青,绝不是他们一拍脑门的“想当然”。

能不能打赢,是检验战法的唯一标准。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二营在8秒内完成了被许多专家认为至少需要8分钟的动作,干脆利落地击落敌军的U-2侦察机。苏联专家难以想象,自己平时严格执行的操作教令被中国军人改得如此完美,如此贴近实战。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等接见英雄二营营长岳振华及全体官兵。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一场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会上,来自于基层官兵的“近快战法”荣获一等奖。

时至今日,带着导弹打游击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当年战功赫赫的功勋装备也摆进了史馆,就连曾经大放异彩的“近快战法”,也很难在智能化战场上“一招鲜吃遍天”。但是,“近快战法”背后,那股不唯权威、实事求是、大胆革新、小心求索的创新精神,永远是强军路上锐不可当的锋刃。

时移事变,唯有不断创新,方能百战不殆。而创新的根本,在于有一大批能够在关键时刻打破陈规、一锤定音的创新型人才。历史反复证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推动战争进程、打破战争僵局、创造战争奇迹的核心力量。人才兴则军队兴,强军事业呼唤创新型人才,而人才在哪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的《马说》寓意深远。创新型人才是强军事业的宝贵财富,而搭建起能够让创新型人才大展拳脚的舞台则更为可贵。“U-2终结者”岳振华的威名,离不开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鼎力支持。一方面,要做好正向激励。打下敌机后,刘亚楼上将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对岳振华说:“不要钱,那个看不出来,要‘豆’(军衔上的星)!”另一方面,要真正为想干事的人撑腰。放“空炮”的成本固然高昂,但空军各级领导并未因此强制岳振华选择更为稳妥的战法。

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对一时失利的容忍是激励创新的必要条件。因循旧例固然难出错,可更难出彩。何况,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拒绝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比一时的行差踏错更为沉重。

94年峥嵘岁月,我军从跟跑到接近并跑,取得无数辉煌。向着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当山顶在望时,我们是否做好了领跑的思想准备?我们能否在前人的肩膀上迈出跨越性的一步?强军兴军伟大征程需要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而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目光必须投向下一个100年,转变思维模式,聚焦时代所需,让更多“岳振华”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开创更多的“近快战法”!

(执笔:马嘉隆、赵镭饷、李佳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